遠遠望去,馬鬃山像壹束束飛舞的黑馬鬃毛。鬃毛直立而有力。記憶中崎嶇不平的石子路早已被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但路途遙遠。過了壹座山,又壹座山出現在面前。穿過壹片戈壁,前面還是壹片戈壁,鉆出壹條峽谷。前面還是峽谷。車雖然超速,但總會走到最後。馬鬃山在考驗我們的耐心,馬鬃山在考驗我們的虔誠。眼前壹座山峰的落寞與傲慢,還有來自盤古與生俱來的氣度與恢弘。
壹片戈壁灘絕對無情,呈現出悲壯的氣場和蒼涼的意境。馬鬃山自山東延伸至內蒙古西部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羅布泊坳陷東緣,南延至國道312橋灣,北與蒙古國毗鄰。雖然遼闊,但並不崇高。換句話說,馬鬃山就像是被地火焚燒後留下的壹堆堆灰燼,荒涼而醜陋,也像是造山運動中剛剛升起又被拋棄的半成品,失落而猥瑣。
從東北經張家口、史靜經內蒙古額濟納至甘肅河西走廊以北,進入黑戈壁地帶,離開明水向西到達新疆伊吾、巴坤的東天山。這條路雖然大多是沙漠戈壁,但沿途都是泉水,大大縮短了路程。所以商旅、官員、部隊大多選擇這條路進出新疆,久而久之就成了人們所說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茫茫黑戈壁雖然荒涼,但在它寬廣的懷抱裏,動物依然活躍,植物依然頑強生長。植物有駱駝刺、梭梭、紅柳、沙棗、芨芨草、馬蘭、沙蔥、大黃(幹荷),甚至有沙漠人參之稱的鎖陽、肉蓯蓉。因為很少有人打擾我們,所以有成群的盤羊、羚羊、卡普拉野山羊、野馬、野驢、猞猁、野駱駝甚至戈壁熊、戈壁滄浪。
關於“滄浪”的傳說荒誕不經,是黑戈壁的壹個神秘傳說。傳說是壹只紅色的公狼和壹只黑色的母狼交配,生下了壹只滄浪。年輕的滄浪,明亮的眼睛,綢緞般的顏色,在草原上遊蕩。壹天晚上,匈奴頭曼汗美麗的妻子睡著了,滄浪鉆進了她的帳篷。她驚叫了壹聲,頭曼可汗拿起他的劍,朝滄浪的頭上砍去,滄浪迅速躲開,壹只耳朵當場被削掉。滄浪尖叫壹聲沖出帳篷,消失在茫茫草原深處。十月懷胎,頭曼的妻子意外生下壹個狼壹樣的英雄,也就是天之驕子。
這個故事很傳奇。阿滄浪是如何在月夜潛入匈奴女子家中,然後與她交媾生子的?這孩子長著狼臉,聰明勇敢,長大後成為匈奴國第壹代首領,在草原上套馬,射雕塑。滄浪與匈奴女子求愛,難道只是傳說?當兵的時候,從牧民口中聽到這個故事,開始閱讀史書,試圖從有限的信息中去理解滄浪背後的深意,去審視和探尋其中的隱喻密碼。
史記?《匈奴傳》載:“其時,東胡強盛,月氏昌盛,匈奴單於稱頭曼。”這表明頭曼是第壹名可汗。山雨姓欒祿,匈奴人稱之為“扶犁獨畫山雨”。所謂“耕”,意為“天”,“孤畫”,“子”,“汗”意為“茫茫”。“獨撐犁畫”的直譯意思是“天子”,意思是“天之下的偉大領袖”在頭曼統治時期,雖然匈奴已經發展成為壹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中原卻處於強大的秦朝的統治之下。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匈奴勢力壹直局限在陰山至河套以北的地區。冒頓是頭曼的長子,曾先許給嶽氏。愛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曾經密謀殺害嶽的手。冒頓得知偷了月亮的好馬,逃回來了。頭曼被他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因此他被命名為“萬啟昌”。為了報仇,冒頓苦練騎射,嚴格訓練士卒,刀鋒所指,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經過幾次嚴格的實戰,冒頓終於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以“唱鈸殺父”的方式殺死了頭曼,獲得獨立。
根據舒威的說法?《高車傳》中寫道:“匈奴生有二女,容貌甚美,中國人皆以為神。山雨說:‘我有這兩個女兒,我能配得上,她們會配得上天。’於是他在北方的無人區建了壹個高臺,放了兩個女人在上面,說:‘請從天上來迎接。’壹年又壹年,有壹只老狼沒日沒夜地在舞臺上不停地嚎叫,但是他去不了,因為舞臺下面有個洞。他最小的女兒說:‘我的父親在這裏,我想和天堂在壹起。現在狼來了,要麽是聖物,要麽是天使。“會在它下面。他大姐嚇了壹跳,說:‘這是畜生,無非是侮辱父母!姐姐不聽話,我生了個狼老婆,然後我成了國家。所以,它有壹首好長的歌,也像狼壹樣嚎叫。"
這個故事可能更傳奇,但是匈奴人真的很崇拜狼。匈奴曾經風光壹時,以至於魔都可汗在旗上畫了滄浪,被狼旗所指,然後各部投降,然後統壹了西域十六國。然後在雁北發跡,被漢高祖劉邦圍困鄧白山,劉邦賄賂可汗的妻子逃跑。獵狼旗跑過河西走廊,斬了嶽家國王,把他的頭當酒器。嶽家開始“逃亡,常怨匈奴”。
此後,越人陸續遷居伊犁河和納林河流域。這些西遷的越人在漢代史書中稱為“大越人”,少部分沒有西遷的稱為“小月人”。匈奴隨後控制了嶽的家鄉河西走廊。冒頓曾說:匈奴牛羊吃草的地方,就是匈奴的邊境。冒頓上書漢文帝,要單獨統治新疆。後來莫頓死在了軍帳裏。下葬那天,滄浪帶來了上千只天鵝。他們展開潔白如雪的翅膀,遮住太陽為可汗送行。
兩千多年來,馬宗山先後有西戎、羌、月氏、烏孫、匈奴、吐蕃、黨項、回鶻、蒙古等20多個少數民族來此放牧狩獵。後來在與農耕民族的無數次沖突和遭遇中,大部分逐漸融入漢家,有的則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如今,古老的匈奴民族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融入漢族或蒙古族。除匈奴外,狼祖神話壹直在中國古代北方其他遊牧部落中流傳。草原滄浪至今仍生活在近4萬平方公裏的馬宗山地區。牧民在過渡途中的煙霧和歌聲是狼的方向的指示器。據說狼是人,嗅覺靈敏,機智勇敢,擅長長途突襲,擅長團隊作戰。
戈壁滄浪平時捕獵羚羊、兔子等野生動物,只有在饑寒交迫時才會攻擊家畜。通過代代相傳,記錄了狼與羊、狼與馬、狼與駱駝、狼與人、狼與狼的精彩故事。在蒙古族、裕固族等少數民族中,仍然存在著對狼的崇拜,這似乎給了我們壹個答案。也許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匈奴人的血統,狼性象征著這些民族勇敢堅韌的內在精神。所以作為壹個美好的形象,在草原民族中流傳了很久,壹直沒有消亡。滄浪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精神圖騰。
據科學家研究,馬鬃山在地質構造上屬於北山板塊斷裂帶,由壹系列鵝狀山脈組成,大概形成於1億年前的造山運動。經過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浩瀚而遙遠的時間是不可想象的,遙不可及的。即使人類的想象力耗盡,也看不到盡頭,沒有理由。馬鬃山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壹個有著強烈神秘感的神奇地域。廣袤無垠的黑色戈壁有壹種恍惚的感覺,穿透只是參觀和復活歷史的血肉。
在黑戈壁地下沈睡了數億年的恐龍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的發現,旨在揭示歷史的滄桑和世界的巨變。散落在山澗峭壁上的雕刻巖畫,記錄了這壹地區歷史上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和感受。位於大漠戈壁腹地的壹座烽火臺遺址和軍事要塞,向人類訴說著它刀光劍影的歷史剪影。還有近年來媒體和學界不斷復活的黑喇嘛傳奇故事,楊增新督的先見之明,明水古城的荒涼,讓這片區域更加籠罩著神秘色彩。
在中國的西北,陰山、狼山、祁連山、賀蘭山,再到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在這些巍峨的山系中,除了雪山冰川、大漠戈壁、山地草原,除了珍奇的動植物,其實還有散落各處的巖畫。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和馬宗山之間。在這片廣袤而莊嚴的土地上,傳說層出不窮,豐富多彩。這個蒙古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的最西端和最北端,分別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南北兩側。縣域分為南山和北山兩個互不相連的區域,總面積66748平方公裏,占甘肅省總面積的15%,比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江蘇、遼寧、安徽三省的壹半還大。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很大。祁連山南麓地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團結峰海拔5826.8米,為甘肅省最高峰。山麓是有傾斜礫石戈壁的高平原。北山地區以中低山、殘丘、戈壁為特征。這裏有最美的雪山,蔥郁的草原,遼闊的戈壁,迷人的沙漠,獨特的蒙古族風情。
在肅北縣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曾有西戎、羌、月氏、烏孫、匈奴、吐蕃、黨項、回紇、蒙古等少數民族。,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尤其是巖畫,記錄了當時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狀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我國早在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中就提到了巖畫,北魏地理學家李道元的《水經註》中也有對陰山巖畫的描述。《水經註》中提到了廣武(甘肅永登縣)和金昌(甘肅瓜州縣)的古代馬蹄印巖畫,這可能是甘肅最早的巖畫記錄。肅北是甘肅省的巖畫大縣。境內已發現巖畫50余幅,共計5000余幅,其中3000余幅清晰可見,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北麓和馬鬃山。
在祁連山的大黑溝、七個呂、野牛溝、灰灣子、紅柳溝。別蓋鄉月牙湖、查幹湖、大泉、紅柳峽;於洪鄉壹帶的紅坑、堿泉、三峽;鹽池灣峽谷的小阿爾加樂泰。在馬宗山地區,有黑山梁、五個墩、山德爾、勞道呼都格、紮德蓋、霍然、和尚水等古代遊牧民族的石刻遺址。巖畫總是在誘惑著我們,它是我們的祖先留在地球上的藝術品。這次找巖畫,註定是壹件不尋常的事。在老牧民和向導的帶領下,我們
徘徊在山谷裏,因為古代的巖畫大多是寫在河流沖刷出來的懸崖上,那些光禿禿的巖崖,陰森崎嶇的山峰,猙獰的銹頁巖,無聲、陰郁、憔悴,仿佛隱藏著絕世的孤獨。我們在搜尋馬鬃山,馬鬃山等著我們發現沒有路,只好下車上山挖溝。眼前只有當地牧民和綿羊或野山羊、狐貍、兔子走過的羊腸小道。踩著腳下滾燙的沙子和尖尖的石頭,幾簇簇柔弱憔悴的沙漠植物壹閃而過。
突然,壹只蜥蜴在沙灘上快速遊動。馬鬃山出土了恐龍化石。在那個遙遠的年代,這些龐然大物曾經統治著地球,他們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恐龍與其說像蜥蜴,不如說蜥蜴是恐龍的縮小版。由於氣候變化和生態惡化,恐龍消失了,也許進化了。他們隨遇而安,逐漸適應了這裏的環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了留在黑戈壁的蜥蜴。也許他們的身體裏仍然留有恐龍的血液,仍然展示著生命的堅韌。突然壹團紅色的火焰在我眼前閃過。突然,壹只沙狐從巖石上跳起來,跑到對面的山坡上,走走停停,不時回頭看看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馬鬃山早期巖畫屬於原始遊牧巖畫時代,即中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內容包括大角鹿、犀牛、野牛、豺、老虎、蟒蛇等。,說明當時這裏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氣候特征,為許多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這些動物與嘉峪關黑山巖畫中的犀牛是同時代的。中期巖畫屬於戰國、秦、西漢初年遊牧民族的文化遺存。這壹時期,河西走廊居住著烏孫、嶽氏、匈奴等古代遊牧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烏孫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祁連敦煌”。漢初,越人迫使烏孫人西遷伊犁河谷,占領了整個河西走廊。後來匈奴打敗嶽氏,公元前174年(文帝初年),強大的匈奴占領河西。
匈奴人喜歡用老虎作畫,以顯示他們兇猛的民族性格。許多老虎雕刻得形象生動,成群結隊,有些老虎還刻有線條圖案。桑德爾位於小鎮西北80公裏處,開車和步行花了6個小時。桑德爾的巖畫多雕刻在丘陵地區裸露地面上的巨石上,那裏的石頭是黑色的,巖畫是淡黃色的。大多以畜牧業為主,很少見到那種帶著弓箭驚心動魄的狩獵場面。巖畫的題材主要是單壹動物,有100多幅,但只發現了2例狩獵活動,即獵人用弓箭射殺(狩獵)野駱駝和山羊。動物群體有野牛、駱駝、梅花鹿、大角鹿、山羊、狐貍、狗等,說明家庭養殖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可想而知,廣闊的草原上到處都是牛羊,畜群伴隨著馬、驢等大型牲畜。有的在覓食,有的在觀望,還有人站在畜群中照看牲畜。成群的野驢和野馬在草原漫步,卡普拉野山羊在山澗嬉戲,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老路呼都格”巖畫分布在馬鬃山鎮黑馬鬃山山脈北路呼都格井東側,東西綿延4.5公裏。是目前馬鬃山地區發現的巖畫中分布面積最廣、內容最豐富的地方。沿著陡峭的巖壁壹路看過去,感覺穿越了歲月的時空,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既有興奮,也有遺憾。在低矮的山丘上爬了壹個缺口,為了拍制高點,我又爬上了這個山丘。在山上,我看到到處散落的巨石上黑色的沙漠漆。壹塊扁平的黑色巨石上雕刻著幾只大角羊。角大到甚至會超過身體本身。隨著精美的巖畫不斷地展現在眼前,我們全身的疲勞不知不覺就消失了,整個行程充滿了興奮和激動。在老呼都古井的東面,有十幾處波浪狀的山坡峭壁、石墻和坍塌的黑色石面,各種巖畫不斷陳列。巖畫的造型手法有鑿、磨、線刻。有兩類:人物和動物肖像。動物包括馬、野牛、山羊、野駱駝、狗、野驢、鹿、狼和野牛。數字包括騎馬和打獵。
這些動物的動作都是用線條描繪出來的,都是用鋒利的工具(尖石)按照物理輪廓在這塊深色的石頭上雕刻出來的。所謂雕刻,就是把石頭表面的黑漆切開,露出新鮮灰白色巖石的內部物質。這就像篆刻中的凹版雕刻壹樣。把人物的筆畫刻在平面上,就畫出了壹幅巖畫。巖畫最初是把巖石上的沙漠顏料鑿掉而“畫”出來的,這讓我很驚訝。巖畫中出現的符號令人費解,可能是人物或其前輩的書寫形式。西域少數民族文字(匈奴、蒙古族)作為壹種相對成熟的古文字,在它之前有過壹些發展階段。古老的呼都格巖畫藝術地反映了古代河西走廊遊牧民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如狩獵、放牧、戰爭、舞蹈、祭祀和生殖崇拜。巖畫的雕刻技法雖然簡單,但意境深遠,造型形象生動,線條粗獷有力,風格獨特。這些巖畫中有壹些具有代表性。壹個巨大的黑色巖石位於老呼都格井西部的低丘的東底部。它呈長方體躺在地上,堅硬鐵黑色的石頭表面光滑平整。在寬2.5米,高1.6米的範圍內,有五個神秘的符號,其中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符號,與蒙古蘇李丁極為相似。
在《蒙古秘史》等歷史文獻中,蘇被視為氏族部落的象征。蘇是戰無不勝的象征,奔向光明,在古代匈奴和蒙古人中戰無不勝。巖畫中的其他三個符號可能是人物或其前輩的不同書寫形式。這些神秘符號所隱藏的秘密,需要從文字的起源等方面深入探究。道呼都格巖畫群中的許多巖畫都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之前繪畫時代的“印象”。畫面被抽象成象形的、認識的、指稱的符號,以表達壹個完整的意義。巖畫的符號,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現在的語言,或是原始的音符,或是配合解釋壹些事件,或是隱喻當時的壹些觀念和宗教信仰。另壹個位於老路呼都格井東北1.5km處。巖畫刻在黑色巖石上的生殖崇拜圖最有趣。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先民追求生活幸福、希望人和動物繁榮昌盛的壹種表現。生殖崇拜是對生物界生殖能力的壹種贊美。這幅牲畜交配圖是目前在馬鬃山發現的唯壹壹幅原始生殖崇拜巖畫。是古代遊牧民族戰勝自然、決定生死的重要事件,反映了草原先民祈求繁衍後代、希望通過性交實現人畜共榮的願望。這些秘密是否隱藏在馬鬃山路的呼都格巖畫中,值得我們從符號和文字的起源、宗教信仰等方面去研究。很多巖畫都是人類有文字記錄之前的圖畫時代的記錄。在原始時代,巖畫的符號圖式並不是壹種輕率而簡單的線描活動,它隱含著深刻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語言。這些符號是原始的音符,或配合解釋壹些事件,或暗示當時的壹些觀念和宗教信仰。但現在我們很難識別它們的顯示來源。古呼都格巖畫對研究這壹時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月氏、烏孫等古代西域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霍然紮德蓋巖畫點位於馬鬃山北部幹涸河床的中部。巨石上雕刻著壹群北山羊。前面的領頭的在回頭看,其他的山羊在後面跟著,好像後面有動物在追。畫面靜中有動,動靜生動。霍然紮德蓋巖畫的磨刻技法簡單,具有早期巖畫的風格特征。當妳目睹懸崖上雕刻的優美奇特的動物形象時,仿佛進入了原始雕刻藝術的殿堂,鹿和山羊在山間溪流的叢林中覓食,狼蹲在草叢中耐心等待獵物,鳥兒在天空中翺翔,蛇在草地上爬行,獵人拿著弩與肥胖的野牛搏鬥。五顏六色的畫面令人目不暇接。這些巖畫作者的意圖是什麽?散落在馬鬃山溝壑谷中的巖畫藝術,是我們先民當初生活的真實寫照。專家推測,約1萬年前中國西北地區氣候濕潤,森林茂密,部分動物因氣候變化而遷徙或滅絕。
馬鬃山巖畫大多雕刻在平坦巖石的沙漠漆上,巖石是大自然為人類準備的最早的畫紙。沙漠顏料掩蓋了巖石的本來面目。大部分人都不用沙漠漆這個詞,而是用各種各樣的詞來稱呼,比如“石銹”、“石鱗”、“石幹”、“石漆”。有些名字似乎很準確。沙漠漆是指覆蓋在幹旱、半幹旱沙漠和戈壁表面的壹層薄薄的淺棕色或深棕色塗料狀物質。年齡越大,顏色越深越亮。只要用沙漠顏料在表面鑿出壹塊鋒利的石頭,就會露出壹張清新的淺灰色新面孔。壹塊黑色的戈壁礫石破碎後,從橫切面可以看出,巖石外層包裹著黑色的沙漠塗料,這種黑色薄膜的顏色與巖石本身的顏色有很大的不同。稍加修改就是壹幅巖畫。據說沙漠漆的成因非常復雜,被稱為千古之謎。
幹旱地區巖石上的沙漠畫是在高溫、幹旱、少雨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美國《科學》雜誌網站的壹篇文章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古微生物學家蘭德爾?佩裏領導的壹個國際研究小組使用包括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和光譜儀在內的現代分析方法來研究巖畫。最終的結果推翻了關於巖畫的主流理論,即巖畫是由生活在巖石中的微生物組成的。他們發現巖畫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矽,可以從大氣中落下,也可以從巖石本身“滲出”。二氧化矽在長期的自然作用下,變成凝膠狀物質,然後變硬,最後形成巖畫。根據這種觀點,巖畫是由從空氣中捕獲並從自身滲出的二氧化矽形成的。
在沙漠顏料上創作巖畫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壹個天然的繪畫場所。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人是借助巖石表面和內部“不壹致”的特性,在巖石上雕刻巖畫的。巖畫大多雕刻在沙漠漆上,是幹旱地區的氣候作用於地表礫石的結果,所以沙漠漆在幹旱地區分布廣泛,也可以進壹步說中國北方巖畫的分布區域與西北幹旱地區重合,也就是說中國北方巖畫在西北幹旱地區廣泛分布。西北幹旱區主要包括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此外,青海和西藏西北部的阿裏、那曲地區也應包括在內。它們也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
馬鬃山地區是最典型的黑色戈壁。整個戈壁灘都是黑色的,沙礫上的沙漠漆反射著傍晚夕陽的余暉,零零碎碎地閃爍著,仿佛繁星顛倒。黑色的戈壁有大量的礫石,缺乏光澤和濕潤感。它又亮又黑。老祖先過去在馬鬃山放牧生活。他們吃牛羊肉,喝馬奶酒,穿獸皮做的衣服。閑暇之余,他們可能無意中打發了時光,或者崇拜和祭祀了自然、生物、天地、圖騰,用石頭當筆和紙記錄了他們的生活:狩獵、放牧、馴養。哪裏有巖畫,哪裏都是向陽面。古代遊牧民族在避風、防曬的平坦巖石上用凸凹雕版雕刻巖畫。可想而知,在遙遠的古代,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沒有專門的房屋和谷倉作為牧場。避風和防曬的山丘可能是它們的冬季牧場或谷倉。他們依偎在牲畜旁邊,在寒冷的夜裏取暖,或者生起篝火,燒烤牛羊肉。他們在開心的時候,帶著感情做巖畫,用象形和認識的方式傳遞壹些信息,記錄日常生活,表達壹種關系。有巖畫的地方,人口相對集中,也是遊牧民族聚集、休息、娛樂的中心。
巖畫就像畫在崖石上的歷史書。中國歷代的書籍往往只記錄各代皇帝的生活,很少反映當時百姓的日常生活。而這些巖畫,就像記載普通遊牧民族的史書壹樣,保存了所有這些過往。它就像壹幅生動的畫卷,用這些簡單樸素的線條,把古代毫無保留地展現在我們現代人面前。馬鬃山巖畫分布廣、數量多、跨度長。它們不僅包括早期狩獵時代和遊牧生活的內容,還包括晚期和近期的生產生活圖片,甚至古代難以破譯的神秘符號。除了動物,還有狩獵、人物舞蹈、神的形象、放牧、騎士、戰車、石刻等等。特別是馬鬃山“勞道虎都格”中發現的神秘符號巖畫,在中國乃至世界巖畫史上都是罕見的。大部分巖畫形成於春秋、戰國、西漢時期,最新的巖畫也形成於隋朝“帝開”時期,甚至是古代的幾萬年。馬鬃山石是古人苦心雕琢、繪就的傑作。馬鬃山巖畫是古代遊牧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見證,為研究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戎、羌、大嶽、烏孫、匈奴、突厥等古代遊牧民族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走進馬鬃山,走近巖畫,我們為祖先的創造而自豪。
走出馬鬃山,回到城市的喧囂,我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巖畫是人類童年歌謠的樸素音樂,是早期藝術的磕磕絆絆的足跡,是人與自然長期博弈的生動現實場景。古人以石為筆,以石為紙。雖然巖畫的線條很簡單,但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想象力來理解石頭上畫的是什麽。巖畫,幾千年前人類文明的遺產,似乎是祖先有意留下的訊息。它們穿越時空,是遠古遊牧民族的遙遠呼喚。他們雕刻石頭,壹次又壹次地與我們進行深刻而真誠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