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中書省,簡稱湖廣中書省,是元代中央直轄的壹級行政區,簡稱鄂州省、潭州省、湖廣省。
元朝至元十壹年(1274),荊湖等道位於中書省,因擬取鄂州,別號鄂州省。十四年(1277),鄂州省並入潭州省,長沙。十八年(1281)遷鄂州,治武昌(今武漢武昌)。
湖廣興中書省是全國10個中書省之壹,範圍包括江南大部、湖南大部、湖北大部、廣西、海南和貴州大部、廣東雷州半島,轄武昌、嶽州、常德、利州、郴州、袁州、興國等30路。今天,湖北、湖南西部和陜西南部屬於四川省管轄。
湖廣著手宣傳外交部。其他稱謂有湖廣外務部兼湖廣布政司,簡稱湖廣,湖廣省或簡稱湖廣省。明朝時,武昌(今武漢市武昌)為中央直轄的行政區域,為15“戶部洋務”(即(武昌、漢陽、黃州、承天府、郴州、德安、越州、荊州、襄陽、寶卿、雲陽、長沙、常德、衡州、永州、寶卿)。
到了明朝,被劃分為長江以北、大別山和桐柏山的河南省南部被並入湖廣,長江不再成為行政區劃的分界線。明朝初年,兩廣與江西、湖南分離。由於廣西壯、黎、瑤等民族的暴力反明起義,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將黎族聚居的海南和廣西門戶欽州、連州劃歸廣東。
“湖廣填川”是指明末清初的幾十年間,由於戰亂、瘟疫和自然災害,四川人口銳減,耕地貧瘠。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解決四川的勞動力和糧食生產問題,清朝采取了“屯田開荒”的措施,湖北、湖南等十余省的移民陸續在四川定居,其中以湖北、湖南兩省最多。據統計,這次遷徙持續了100多年,進入四川的人數在百萬左右,其中湖北、湖南兩省的人數各占壹半。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論述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川”中的地位和作用。
壹、實施“湖廣填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史上,清初的“湖廣填川”是壹個值得註意的歷史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因為人口極其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中,四川受害最深。1644年,張領導農民起義,進入四川。12年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亂殺,清軍亂殺,地頭蛇亂殺,農村流氓亂殺,張也涉嫌亂殺。然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以及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受了壹次又壹次的戰爭和屠殺。據官方統計,1668四川成都僅剩7萬人。有些縣的戶口流失比例只有10%或原人口的20%。四川省剩余人口約60萬。
統壹後,清政府實施了壹系列“填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進入四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賜壹畝地為永業。各省窮人,凡攜妻入蜀者,均可入籍。四川的招人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員的政績提升、鼓勵墾荒招人密切相關。實施額外的稅收優惠政策。康熙下詔移民開墾的畝地,規定五年後才征稅。而繁殖種群永遠不會被賦予。它還規定,移民和已在四川定居的人的原籍當局應配合轉移和核實,安排戶籍和納入嘉寶。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形式和數量。
根據光緒《廣安府新誌》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馬民族占進入廣安府人口的26.64%。湖北和湖南合計約占60%。湖廣移民入川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從地理上看,湖北省離四川最近,長江流入四川盆地。在古代條件下,是進入四川的最佳路線。所以從元代到清初,湖北麻城的移民填充了四川,最多的人進入了四川,離開了工作崗位。麻城的移民條件有三個:第壹,麻城離重慶不遠;第二,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元朝和明初都很偉大。
大量麻城移民進入四川。第三,它與張的農民起義有關。張長期留在湖北,後轉戰湖廣、江西,尤其是麻城,那裏有許多農民參軍。所以張的手下很多都是麻城人。張戰敗後,壹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了四川。
移民入川的第壹種形式是訂單入川。四川南川縣的移民都是湖廣人,尤其是麻城孝感鄉的鵝掌、大丘(明初麻城設四鄉,孝感鄉明成化年入仙居鄉)。當時朝廷發布聖旨《楚石民傳》時,基層實施部門采用武力捆綁、捆綁村莊的方法強行入川,因此移民的起源不僅與地名相同,而且是小地名。著名作家馬識途的祖先是麻城人。乾隆年間,馬四兄弟在麻城墾荒。他們溯長江而上,到了中州(今忠縣),離開石寶寨的彎丘和沙壩十余裏。後來這裏的小地名就叫馬家山和馬家灣。馬氏四口人,在長江邊的平楚村繁衍了千余人。二是在蜀中生存和存款。著名作家艾蕪的祖籍麻城孝感鄉,以務農為生。但由於失去了土地,康熙中期,在“湖廣填川”的大背景下,他不得不去西蜀求生存,於是帶著妻子和腰帶,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最終選擇了成都府新繁縣和彭縣交界處的平原,以壕溝插隊,占領農業。三是在蜀中經商。清朝初期,湖北與鄰近的四川之間的貿易非常便利,他們中的壹部分人在附近的四川定居。比如原籍湖北麻城的劉廷琦,康熙三十九年命家人劉俊臣定居中江“相土”,隨後帶著妻子沿途定居中江。四是入仕落戶。比如四川龍營總司令梁光裕,原籍湖廣麻城。入川後,他被任命為總司令,然後他住在吳佳三木裏,泉門鄉,江油縣。
明末清初麻城移民人數達百萬以上,其中壹半來自湖北和湖南。湖北大約有30萬人。麻城無疑占有重要的比重。但是麻城到底有多少人入川,筆者查閱麻城清代縣誌,並沒有記載這壹移民的大事件。據清光緒8年印制的《麻城縣誌》戶籍記載,明嘉靖35年麻城人口為148240人。明朝萬歷四十七年的人口是116234。清初戶籍人口為110287。從這個數字推斷,明末清初可能有37953人移民到四川。當然,也有參加過張農民起義的人。但估計移民人數在3萬左右。如果這個數字是真的,那麽占湖北移民總數的10%。縣級應該更多。這還不包括明初入川的人數。如果壹起算,估計不下65438+萬人。根據四川大學教授胡兆喜的說法,58份重慶、合川、南溪和廣安的家譜在很多年前被研究過。清朝以前118戶入川,其中85戶是湖廣,這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三、四川麻城移民的管理和作用
第壹,相對集中管理麻城移民。如雲陽,“城分南北岸,南岸人洪武年間從孝感、麻城、湖廣等地遷徙,北岸人康雍間均為僑民,但湖北、湖南人較多。”(鹹豐《雲陽縣誌》)對歸化移民,加強戶籍管理,印制收文,納入嘉寶,使其安心務農。
第二,引進新的作物和種植技術。比如麻城的紅薯、甘蔗、蠶桑、煙草種植等作物和技術都是移民傳到四川的。
第三,促進業務發展。麻城商人經營山貨、糧食等重點行業,也經營鐵鍋、布鋪、麻鋪、酒鋪、豬鋪、瓷器、雜糧等商品交易。
第四,人口再生產。例如,明朝洪武四年(1371),湖北麻城孝感鄉的甘成賢帶領家人遷居傅生甘家溝。幾百年後,他的子孫繁衍發展成了壹大批近水的人的姓氏。現在主要集中在傅生、豐河、巴爾、時永等地。分散在整個縣城。"
第五,傳播文化。如麻城人闞常艷,雍正八年進士,乾隆五年(1740)任四川德陽縣令。在任期間,他“常訪龍牧,勸農教桑”,並根據四川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情況寫了《家事》壹書。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書中講述了許多農耕活動,如把握農耕時間、改良土壤、講究農耕技術等。
第六,移民與麻城保持聯系。著名作家家,唐氏始祖,清初從麻城遷居四川新繁,帶著“強望承祖,德幹”的韻腳而來,代代相傳。艾蕪的父親那壹代是“坤”。那是清朝末年,人口倍增,人名不夠,就派人到麻城去拜訪祖先的家族,只帶回來許多韻文,印在族譜上。前兩句是“道隨慷慨仁,建功立業,顯勇學”。艾蕪以此詩為“道”的詞代,被其父命名為唐道庚。
四、部分縣住麻城。
壹、廣安府(廣安)“湘鄂情多,黃麻常豐”。根據光緒《廣安府新誌》提供的數據,湖北黃、馬民族占進入廣安府人口的26.64%。湖北和湖南合計約占60%。據毛毛的《我的父親鄧小平》記載,鄧小平的故鄉是廣安縣。《光緒廣安縣誌》中記載了約三分之壹來自黃安和湖北麻城的人。鄧小平的祖先可能是從麻城遷移過來的。根據毛毛的書,“許多研究過我父親生活的人也研究過我們的家庭和家族史。有人說我們家是湖北移民。——連我舅舅都說,小時候聽大人說鄧家是從湖北搬來的。”(《我的父親鄧小平》第23頁)毛毛的叔叔鄧肯在武漢工作。他多次到過麻城,認為鄧的祖先是麻城人。由此可見,鄧小平同誌的祖先很可能是從麻城移民過來的。
第二,鄰水縣。據縣誌記載,移民姓氏多達65種,其中“湖北最多,尤以本省麻城為甚。”其中著名家族如清代大理寺的甘家彬、正清、臺省掛印總指揮包等都是麻城人。甘之前也提過。鮑家明洪武年(1371)隨麻城孝感鄉鮑遷居興仁鄉綠豆灣,現集中在興仁、街坊、十字。
第三,在新寧縣(今開江),明代麻城移民最流行的名字是張,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分別遷至接龍橋、沙樹灣、張家灣,傳至18代。清代麻城有鄭、高、薛姓。
第四,彭縣。明代,麻城周氏家族明初遷居蜀,居彭縣野鴨河,今萬年鄉。清康熙年間,黃由麻城遷至彭縣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縣。長姓張,明初從麻城遷到金堂縣關東,幾代科舉。至今15代。
第六,宣漢縣。元代,、項、冉、袁等從麻城遷入。明代有49個姓氏遷入,其中麻城占了22個。清代遷入18麻城,3麻城。
第七,南部縣。王興支系於清初從麻城遷入,至今已傳承約20代,有120名名人在該地形居住。很多鄉鎮都有祠堂。
張姓於清康熙三十六年從麻城入縣,至今已傳承16代。
第八,嶽池縣。康祖籍麻城,清康熙二十三年遷居三鄉縣。範祖籍麻城,也是同時入本縣四鄉;傅姓孝感鄉人,麻城人,青幹龍12入縣。蔣於21年清康熙遷六鎮。此外,南充縣、潼南縣、新都縣等麻城移民較多。
5.麻城移民的優秀人才中,官員和作家較多。
近日,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之路》第二輯收錄了北大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的壹篇文章《80年代春秋的回憶》。文章說:我的祖先原籍湖北省麻城縣。因為明末張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後來被政府軍鎮壓,導致四川土著稀少,大部分土地荒蕪,無人耕種。因此,清政府采取了移民四川的政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的祖先在康熙年間從湖北麻城縣遷居四川(現在大部分四川人都是從外省遷居)。
據《深圳特區報》楊權撰寫的《延河之子李鵬》壹文寫道:“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老家原在湖北麻城縣,後遷至四川清福縣。它是什麽時候移動的不得而知。”據麻城派人到四川高縣清福鎮調查,發現1936《重建族譜》,其序曰:“武清李自湖北麻城遷此,已有數百年。我壹直在這個家裏讀書,我有壹輩了。”族譜後記說“我家是楚地壹個門派,第三季顯是劫難,不可考。”
如前所述,清代甘家彬、大理寺正清、臺軍主將包、、等著名作家均出自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