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訓練妳的感性。當敏感更敏銳、更豐富、更豐富的時候,與萬物、與人的聯系就會更深入、更緊密。如大樹的根,向四面八方延伸,緊緊擁抱土地。像千萬片樹葉的脈絡,感受每壹縷風的信息。
這樣,生命樹就活了。樹根伸得越深越細,樹就會越穩越穩,不會向四面八方吹。內心越強大,越不容易被影響。
“感覺”是自己的,屬於身心。“知道”往往停留在腦海裏,說不出自己的話,所以“活著”的感覺會有點淡。
2.表達準確。
表達太重要了,尤其是在人際關系中。
人說話,往往有兩個層面,壹個是事實層面,壹個是情感層面。
同樣的話,在不同的時空會有不同的指向。
重要的是感覺,而不是頭腦預設的概念。使用感也是活在當下,而用圖案來設定,往往人就在妳面前,妳卻看不到真實的他(她)。置身於美麗的風景中,妳會面對面地錯過它。
3.詩意的棲居,並不壹定意味著妳要會寫詩,妳要有敏銳的感受力,讓生活鮮活起來。在關系中,能夠真實地當下,就是在當下的時空裏真實地觀察自己,了解對方;能夠描述清楚,表達準確,不會導致太多誤會,減少情緒。
如果生活中有了更多順暢的流動,感受到了更多的美好,體驗到了更多的美好,創造出了更多的美好,那就已經開始詩意地生活了。
當然,在現代社會,我們學習和寫詩,不是像現代詩那樣,用白話文,三五行字;最重要的是以《詩經》為代表的詩歌,以及各個朝代的優秀詩歌。現在很多地方講《詩經》,線上線下,群外,往往強調學詩,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感”能力;學詩越深,感受能力越強,人性越強,越豐富細膩,越有人情味。
詩歌,詩歌,是要被書寫和歌唱的;所以古人用音樂來教育人,稱之為音樂教育。古人非常重視音樂教育,無論是家庭還是宮廷。詩歌的起源,以及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了啟蒙。換句話說,詩歌是壹種非常高級的教育。古代有專門的音樂教導處,從事音樂教育的公務員是樂官。負責寫歌詞的人,也就是寫詩、采詩的官員,就是詩官。廣義的音樂官包括從作詞,到作曲,到編曲,制作,到演唱表演,到編舞,到器樂等壹整套工作。
詩歌是禮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德治國的基礎。在儒家六大經典中,《詩經》和《景悅》位列第二,可見《詩經》的重要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如果音樂教育混亂,人們的道德就會混亂。子曰:“詩三百首。壹句話,它說的是‘天真地思考’。”《詩經》三百首詩的政治作用,可以用《詩經·松露傳》中的壹句詩來概括,就是“尊三王之正道,不偏不倚。”
不學詩歌,沒什麽好說的;不學禮儀,就受不了。* * *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