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引用在《談明詩》中談到的明清詩歌:
在長達300年的明代,朱彜尊在清初的《明代綜合詩集》中收錄了3400多位詩人,在清末民初的《田琛明代詩歌年譜》中記載了近4000位詩人,遠遠超過了《全唐詩》中的2300位詩人。迄今為止,全明詩歌的工程還沒有窮盡,而明代詩歌的數量恐怕也不是壹個小數目。
中國被稱為詩歌之國,詩歌是傳統文學中無可爭議的正宗領袖。流放洋人至夏的明朝,理應在詩壇上顯示自己的實力,或者至少在文學史上占有壹席之地,但事實並非如此。魯迅先生說:“我以為好詩到唐朝都寫完了。如果我挖不出如來掌中的‘孫悟空’,我就不用動手了。”錢鐘書先生也說:“有唐詩為榜樣,是宋人的不幸。”其實,唐詩不僅是宋人的不幸,也是元明清詩歌的不幸,不幸的宋詩變成了元明清詩歌的不幸。
聞壹多先生說:“北宋的詩歌發展其實已經結束,南宋的詩歌已經是強弩之末...我們只覺得明清時期很多關於詩歌的運動和爭論,無非是在重申鬥爭的徒勞和無益。”中國古典詩歌形成於唐代,準備於宋代,終結於清代。元明時期處於完善和總結的過渡階段,想創新卻不想集成卻又不夠用,真的很尷尬。
因此,在中國詩歌史上,元明詩歌是最缺乏獨立品格的,往往起著各代詩歌的陪襯和對比作用。錢鐘書先生在給宋詩定位的時候,就把它作為自己的伴奏。“總的來說,宋詩的成就在元、明之上,也超過了清。我們可以贊美這個成績,但沒有必要誇大和誇大。”錢先生在“贊”而不“誇”的冷靜中,通過壹個簡單的“也”字,確定了宋、清、元、明的詩史,這種公正的洞見也確定了明詩(包括元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