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麥克白的創作意義

麥克白的創作意義

壹.導言

國內外對麥克白的悲劇有壹些研究。

在中國,對麥克白形象和社會悲劇本質的解讀壹直占據著麥克白研究的主導地位。在麥克白的研究中,社會悲劇理論的影響最大,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當多的國內研究者持這種觀點。研究者普遍認為麥克白的悲劇在於野心戰勝了善良的本性。莎士比亞批判了現實世界中野心的強大腐蝕作用,肯定了“仁”的人道主義原則,呼喚並肯定了“良知”,指出了野心與愛情的不協調;善良是人性,殘忍是違背人性的。麥克白是壹個“人性化”的暴君。他為理想而奮鬥,只是因為理想墮落成野心,才發展成十惡不赦的殺人犯。這其實是他雙重人格的真實表現。麥克白的悲劇命運反映了資產階級個人野心無限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由他的階級性從根本上決定的。如果只是覺得這是命運的悲劇,那只是表面現象。麥克白內心矛盾產生的原因是當時社會上尖銳的客觀現實矛盾在他內心刮起的風暴。悲劇的全部內容並不局限於個人命運,而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宮廷鬥爭和矛盾的壹個普遍規律和公式。莎士比亞揭示了權力欲毀滅人,但同時也深刻地描述了暴君暴政毀滅國家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它表現了人民的災難和人民的命運,並通過大膽揭示悲慘和恐怖的社會畫面和生活氛圍,反映了時代的本質。麥克白的罪惡不僅是壹大社會災難,而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表現了英國封建暴政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下的人民狀況,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遙遠距離。因此,“麥克白的形象是對政治冒險家和野心家的藝術概括”,其形象明顯構成了文藝復興時期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鮮明特征。

國外:公元14世紀到公元17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意大利萌芽,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整個歐洲國家。這場社會政治運動,打著思想文化領域人文主義的旗號,對抗封建制度的精神枷鎖——教會獨裁。文學無疑成為這場鬥爭的有力武器。許多作家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創作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超越時代桎梏的精神內涵給封建教會以有力的打擊。此時,莎士比亞應運而生,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傑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代表。西方研究者認為《麥克白》是三個因素的結合:莎士比亞,壹個古典的西方(英國)傳統戲劇文本;實驗小劇場——當今西方(泛指歐美)現代戲劇(而非傳統)的風格。從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亞的作品,使人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莎士比亞的作品。近年來,有人從“語言的悲劇”和比較文學的角度重新闡釋了麥克白悲劇的起源,給麥克白研究帶來了新的變化。麥克白夫婦是野心家,他們的野心和所作所為都是被黑暗勢力包圍和蠱惑的結果。《麥克白》中人性與惡魔主義的激烈沖突,人性的淪喪和生命價值的喪失,讀者對麥克白既恨又怕,但同時又表示同情和憐憫,表現了人的渺小和卑微。

中西研究悲劇的方法存在差異:中國悲劇沖突的基礎側重於倫理道德引發的矛盾,而西方悲劇沖突的基礎主要表現為人物與命運、人格與社會的鬥爭;西方悲劇人物多為身居高位的偉人,而中國悲劇既有身居高位的人物,也有底層的普通人。中西悲劇都有能引起觀眾思考和憐憫的“悲劇快感”。造成中西悲劇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各個民族和國家的不同政治態度。眉毛拔了?脂肪農場?

麥克白的悲劇有著內在的必然性,那就是他天生的野心和欲望,負罪感和虛假的執著與自信的惡性循環。他的悲劇不僅是社會悲劇,也是性格悲劇。

二,莎士比亞和他的悲劇

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52年,卻留下了37部偉大不朽的劇作,2首長詩,154首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當時英國文藝復興的首席劇作家,當時正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和英國海上霸權擴張。有人把這個時代稱為“莎士比亞的時代”,足以說明對莎士比亞的推崇程度。直到400年後,他的魅力依然存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常常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力,它對人物心靈的描寫和強大的生命力能使我們探索人類內在精神的無限性。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特羅》、《麥克白》、《李爾王》就是如此。它們完成於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第二期(1601~1607)。這壹時期,他的創作風格由第壹期(1590-1600)的樂觀開朗轉變為悲觀消沈,創作思想由歌頌人文理想轉變為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最集中、最激烈的悲劇,具有更“純粹”的悲劇特征。主人公是壹個有著人文精神的年輕人,他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卻無法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最終在與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的鬥爭中遭受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這壹悲劇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陰謀篡位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對麥克白這個本性不是大惡卻幹了大惡的人物深刻生動的描寫,以及對人心的細致剖析。麥克白的悲劇不同於其他三部不朽的悲劇:《奧特羅》中悲劇的起因是埃古的挑釁和奧特羅自身的性格缺陷——嫉妒;《李爾王》和《哈姆雷特》的結局也是基於人性的弱點:前者的虛榮,後者的優柔寡斷和憂郁。相對而言,麥克白的悲劇,雖然有賴於麥克白自身的野心和欲望以及妻子的惡意鼓勵,但卻體現了更多的宿命論,使得麥克白最後的死亡更加悲慘。平時,我們覺得那些“小”缺點沒什麽大不了的。是的,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些缺點只是人們無傷大雅的個人品質。但是,如果職位高到壹個國王——人民的楷模,那麽涉及的範圍就不再是個人的事情了。

莎士比亞的作品是世界戲劇史和詩歌史上的瑰寶,他筆下的世界是如此廣闊,令人嘆為觀止。詩人是由他天才的創造塑造的,但這種創造不可能像上帝的創造那樣無中生有。從詩人天才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生活經歷的深厚積澱和多種文化的孕育。

三,麥克白的性格分析

3.1的躁動本性決定了麥克白的墮落。

卡茲裏認為麥克白的悲劇是環境造成的。"他被幸運、妻子和預言推上了犯罪的道路."但是通過文中對麥克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的本性中存在著巨大的躁動,而正是這種躁動的本性最終決定了麥克白的墮落。麥克白夫人在她的作品中準確地描述了麥克白。“妳想成為偉人。妳不是沒有野心,但妳缺乏與野心相關的邪惡。”妳有很大的欲望,但妳只想用正當的手段;他壹方面不想在機器上耍花招,但另壹方面又想抓住它。可見麥克白的天性中有著極大的躁動。即使沒有女巫的預言,他妻子的教唆最終也會爆發,他的“熱切的野心”總有壹天會掃除壹切思想道德上的障礙,在白天顯現出來。沒有外在的推動,麥克白必然走上“弒君”之路。

麥克白是鄧肯國王的表弟。根據當時蘇格蘭的王位繼承制度,他也有繼承王室的權利。更重要的是,他在“征討叛亂”和“保衛祖國”的戰鬥中屢建奇功。鄧肯嘆了口氣,“妳的貢獻太非凡了,最快的回報也趕不上妳;如果再小壹點,那麽也許我可以按照應有的名分,給妳應得的感謝和獎勵;現在我只能說,所有的獎勵都無法補償妳的豐功偉績。”當時麥克白已經是壹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如果他想讓自己的成就等同於他與生俱來的權利,那只有國王的位置。鄧肯顯然深深感受到了麥克白對其王室的威脅,所以在見到麥克白時,他很快宣布立長子“馬爾科姆為王儲,並封他為坎伯蘭王子”。鄧肯的行為無疑給麥克白熱切的野心潑了壹盆冷水,擊碎了麥克白用“正當手段”滿足野心的希望,扼殺了麥克白“也許命運不用自己努力就能給我加冕”的想法。但是,他並不是生來就是壹個自鳴得意的人,他想成為壹個“貪婪的人”。鄧肯的這壹盆冷水,在麥克白的野心和欲望膨脹的驅使下,讓火越燒越旺,就像風可以熄滅小火花,但會讓野火越燒越旺。天性中難以控制的野心和欲望,必然會讓他走上“殺王”之路。

有很多學者指責麥克白夫人“壹舉殺王”,認為如果麥克白夫人好心勸阻麥克白,悲劇就不會發生。其實,麥克白的悲劇之所以悲劇,是因為無論他身邊的人多麽善良,麥克白都會犯罪,而他躁動不安的天性,必然會讓他采取“弒君”的瘋狂措施。麥克白在猶豫,在猶豫,只是在找借口自殺。麥克白夫人的作用只是刺激麥克白去做“男人做的事”,而沒有為自己找到所謂的正當理由。因為麥克白夫人知道麥克白的本性中有“太多的深謀遠慮”,她只是幫助麥克白抓住了壹個謀殺鄧肯的絕佳機會。麥克白的“弒君”是註定的,他躁動不安的天性註定了他的瘋狂。

另壹方面,我們可以從該劇的創作背景中推斷出,莎士比亞的目的是揭露人性的貪婪以及由此導致的墮落。文藝復興初期,人文主義者針對1000多年來黑暗的中世紀宗教對人的欲望的壓抑,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強調人的個性解放和主體價值。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與生俱來的邪惡本性也在惡性膨脹。到了16世紀末,由於人類欲望的膨脹,各種血腥的罪惡被激起,人類欲望橫流的結果帶來了人間地獄。曾經對進步起過巨大作用的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個性解放,發展和衍生出嚴重的冒險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被惡欲控制的人,失去了高貴的理性和美德,變成了殘忍卑微的野獸。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使他們相信,只有爬到權力的最高位置,才能成為偉大的人;只有擁有金錢

而名利,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為此,他們不惜犧牲他人的自由和權利,甚至不惜以雙手沾滿鮮血為代價。面對這種“美即醜,醜即美”的顛倒的社會現實,壹向追求真善美的莎士比亞,看到醜吞噬美,美降服醜的社會悲劇,不禁悲憤。他再也不能像寫《亨利四世》時那樣描寫浪子的形象,也不能像早年寫《查爾斯三世》時那樣為了揭露反派而描寫反派的典型。他現在要表現的是,對權力和野心的貪欲,可以把壹個堂堂正正的英雄,變成禍國殃民的小人。也正是基於這種創作思維,我們說莎士比亞表現了人性的惡,以及這種惡所造成的悲劇。所以我們說麥克白的墮落更大程度上源於他躁動不安的天性。

3.2內疚的惡性循環使他成為壹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

亞裏士多德認為“沒有行動不是悲劇”[12](P314),主張通過行動表現人物。本文試圖分析麥克白悲劇中的三種主要犯罪行為。如果說麥克白在“弒君”時有壹點憐憫和猶豫,那只是在刺殺班戈父子時的殘忍,而在屠殺麥克德夫壹家時,更加殘忍和暴戾的感情暴露無遺。是壹個懊悔的人從壹個“太有人情味”的人變成壹個“殘忍暴力”的暴君的必然結果嗎?壹個深深自責的人,怎麽能壹次又壹次的繼續殘忍下去,用罪惡掩蓋自己的罪惡?顯然,麥克白自始至終都沒有後悔過自己的行為。那些認為麥克白壹直處於悔恨之中甚至有些精神失常,甚至認為麥克白的悲劇在於他在犯罪的同時內心的“憐憫”的批評家們,都是充滿了悔恨,顯然沒有看到麥克白內心的本質。

我們說麥克白的恐懼和紊亂,以及“消磨睡眠”的焦慮,不是因為後悔,而是因為深深的內疚。麥克白對自己的謀殺始終有著明確的負罪感,但負罪感不同於自責。麥克白在謀殺鄧肯後嘆了口氣。“我怎麽了?什麽聲音讓我失去理智?”這是什麽手?嘿,挖我的眼睛。海洋裏的水都洗不掉我手上的血嗎?" .麥克白沒有註意到他罪惡的根源。這種既成事實的痛苦,只能說明他對自己的罪有清醒的認識,並不能轉化為徹底的“精神遺憾”。

麥克白深深的負罪感壹直在折磨著他,他繼續著他的罪惡只為了配得上他以前的罪惡,所以他必須用更大的罪惡來維護他用以前的罪惡得到的壹切,這必然會讓麥克白越來越迷失和瘋狂,最終成為壹個殺人不眨眼的瘋狂暴君。

綜上所述,麥克白悲劇的內在必然性是由於他躁動不安的天性、弒君後的負罪感和對虛榮的執著。這是莎士比亞對人性深刻透徹的理解。人的自由是有限的,只有人的欲望的解放和滿足,並不能把人引向自然、平等的理想世界。人必須準確把握自然欲望與社會道德規律、倫理關系、原欲與理性、出世與入世、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四。結束語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是真實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所以他總能震撼我們,讓我們思考。麥克白的壹生跌宕起伏。欲望帶來的興奮因此得到滿足,但也容易導致他迷失方向,走向沒落;如何處理我們自己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是我們的壹個重要話題。總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不僅啟發了我們的政策,也啟發了我們的人生智慧。他的文學作品中的哲學內容也引導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