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教案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教案設計。

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設計和安排的實踐性教學文件。下面是我編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木蘭詩》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上課背這首詩。

2.從整體上把握故事。

3.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學習北朝樂府民歌簡潔、多彩、靈活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1)上課背課文。

(2)疏通文意,整體把握故事。

(3)體會詩中表達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教學難點:

學習北朝樂府民歌簡潔、多彩、靈活的特點。

教學過程:

首先,創造壹個情境: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謙編《樂府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壹首樂府民歌。

繼《詩經》、《楚辭》之後,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了壹種可以用音樂歌唱的新詩體——樂府。“樂府”,原為官職名稱,負責作曲、訓練樂師、收集詩歌和民歌供朝廷在祭祀宴會上演唱、觀察風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之壹。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軍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這位女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問題引出:

1,朗讀課文,讀成朗誦。

(1)老師範。

(2)學生可以自由朗讀。

(3)全班壹起讀。

2、疏通詞義,要求學生翻譯課文,每人壹段。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

三、討論交流:

1,文章* * *有七個自然段,請總結每段的意思。

第壹段:寫花木蘭的駐足嘆息。

第二段:木蘭決心代替父親參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上戰場。

第四段:寫花木蘭十年的競選生活。

第五段:寫木蘭的辭呈。

第六段:寫木蘭回老家與親人團聚的事。

第七段:以比喻結尾。

2.文章開頭的“唧唧喳喳”是什麽聲音?(有多種理解)

(1)織機聲音。詩之初,未聞其聲,未見其聲。然後解釋說木蘭靠著門在織毛衣,壹個勤勞姑娘的形象躍然紙上,卻聽不到織毛衣有節奏的織布機聲,卻傳來壹陣陣嘆息聲。這個故事的起因。嘆氣。木蘭應該聽到她織布的聲音,但是她聽到了。

(2)嘆息。木蘭應該聽到了她織布的聲音,但她聽到的是“唧唧喳喳”的壹聲嘆息。壹句“唧唧”已經表示她在嘆氣,她用“回復唧唧”來強調。作者還是覺得意義不夠,最後“唯女嘆息”。這種反復強調,說明木蘭是深感憂慮的。通過聲畫——壹系列的嘆息,刻畫了壹個充滿悲傷和抑郁的少女形象。

(3)昆蟲鳴聲。如果把“唧唧”理解為昆蟲的聲音,我們眼前就會出現這樣壹幅畫面——夜深人靜,只有昆蟲在歌唱。然後寫木蘭駐足嘆息。四野蟲鳴與木蘭的嘆息相呼應,渲染出壹個女孩在做重大決定前的心情和氛圍。

3.“問女方是怎麽想的,還記得什麽”的提問者是誰?(有兩種理解)

(1)家長在提問,家長也在提問。的確,如果父母聽到女兒的嘆息,肯定會問這麽關心的問題。

②敘述者是詢問,因為(《木蘭詩》);它是口頭和集體創作的民歌,民歌是可以用音樂來演唱的。歌手可以作為解說員提問,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4.如何理解「東市買馬,西市買鞍,南市買韁繩,北市買鞭子」?

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互文現象。所謂“互文”,即後兩期的意義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去東邊的市場買壹匹漂亮的馬。在西市場買馬鞍和馬鞍下的坐墊,在南市場買嚼子和韁繩,在北市場買長鞭。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市場上到處都準備了鞍馬等戰鬥裝備,而不是壹個地方買壹個東西,四句話布局,可見木蘭處理軍備物資的急切和有序。

5.有哪些類似的互文現象?

(1)“將軍死於百戰,壯士十年歸。”將軍壹生身經百戰,壯士(木蘭)十年戎馬,凱旋而歸。經過多年的戰鬥,許多士兵戰死沙場,木蘭和其他幸存者成功歸來。

(2)“開東亭門,坐我西亭床。”打開我東屋的閨房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每家都要開門進去,而不是東開門西坐在床上。

第四,反饋歸納: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壹首長篇敘事民歌。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軍,征戰沙場,凱旋歸朝,功成身退,辭官歸家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平靜工作生活的向往。

動詞 (verb的縮寫)升華和延伸:

問:壹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壹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原因是什麽?(請各抒己見。)

因為木蘭需要在全國沖鋒陷陣,父親老了,她毅然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軍,馳騁沙場,立下了汗馬功勞。勝利歸來後,她拒絕做高官,回到家鄉,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結合了她對國家和親人的責任感。花木蘭的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堅韌、淳樸等優秀品質。這種傳奇的色彩和美好的人格,使木蘭成為家喻戶曉、永垂不朽的女英雄,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