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朦朧詩是什麽意思?

朦朧詩是什麽意思?

由於朦朧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的變化,給中國的詩歌傳統和欣賞習慣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也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起初“朦朧詩”的稱謂略顯貶義,在當代詩壇大行其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詩刊》第八期署名張明的文章《又悶又朦朧》,由65438+年《詩刊》刊登的老詩人杜的壹首詩《秋》引發。在張明看來,這首詩的語言讓人感到陌生和別扭,讓人感到困惑。然後他引用了年輕詩人李曉雨的《夜》作為例子。他認為這種詩晦澀古怪,讓人看得懂,半懂,甚至根本不懂。真的很無聊很悶,所以他寫了這篇文章。為了避免粗魯的嫌疑,他把這種詩風稱為“朦朧體”。從此,“朦朧詩”這個略帶貶義的稱謂成為日後新詩潮流的通稱,圍繞“朦朧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爭論的壹方持肯定和贊賞的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謝冕、孫紹振和徐靜雅。他們在壹個新的崛起面前寫作,在崛起中提出新的美學原則,壹批崛起的詩歌,促成了新詩潮,因此被稱為“三大崛起論者”。謝冕充分肯定和支持新詩的探索和創新。他指出,面對新的挑戰,壹批新詩人正在崛起。他們不拘壹格,大膽借鑒西方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寫出了壹些看似奇特,實則新穎別致的詩歌。這壹幕真刺激!這就給了新詩的探索某種合理性或合法性。幾個月後,孫紹振發表了《新的美學原則正在興起》壹文。他壹方面支持謝冕的觀點,另壹方面又將其上升到“新美學原則的高度”來理解。他認為這壹波詩歌的興起“與其說是新人的興起,不如說是壹種新的美學原則的興起”。所謂“新美學原則”,就是“不屑做時代精神的小號,不屑在自我情感世界之外大展宏圖”。他們“不直接贊美生命,而是追尋生命溶於靈魂的秘密”,即表達自我。徐靜雅在1983發表的《崛起的詩人》壹文,對朦朧詩的社會歷史根源、詩人的詩學態度、文本實驗、風格特征等進行了系統而具體的闡釋,猶如壹份中國現代主義的宣言,在文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從而將朦朧詩論爭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

另壹方的代表是丁力、鄭伯農和程代熙。他們從歷史傳統和現實政治的角度看待詩歌,認為朦朧詩是朦朧的詩歌,是古怪的詩歌,“崛起論”是古怪的詩歌理論,從而基本上否定了朦朧詩的藝術朦朧性。艾青和臧克家這兩位老詩人對朦朧詩和“崛起論”基本上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態度。當然,許多批評家和詩人在肯定朦朧詩的探索精神和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它的不足,認為其作品應該具體分析。論戰的結果不僅更新了封閉的詩學觀念,也促進了朦朧詩的影響和新詩各流派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