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松尾芭蕉俳句賞析

松尾芭蕉俳句賞析

日本松尾芭蕉俳句經典詩歌賞析

壹、古塘無味,老蛙無欲投。

閑散的寂靜被打破,流水的聲音優雅地流淌。

第二,烈日無風處,蟬忍苦。

如果祈禱就像抱怨,它會在石頭的內心深處響起。

三,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山川長存,春天在夏天的草堆上。

俯視地圖如夢,自決會哀兵。

(玄鳥宏譯)

以上三首俳句詩的中譯本選自日本著名漢學家玄鳥弘的《香蕉句中的漢詩翻譯》壹書。俳句,原名俳句,日本俳句改革運動後,明治二十年代(1890左右)改名俳句。它是壹種日本傳統的八股古詩詞,產生於江戶時代(1603-1867)。由中句(七聲)和上句(五聲)中的下句(五聲,也叫末句)組成。全詩十七音,是世界上最短的詩。其用詞簡潔、象征、意象化,修辭嚴謹,要求“季節詞”,即象征春夏秋冬的詞,必須出現在恰好十七個音中。例如,春天的象征是“殘雪”、“野火”、“黃鸝”、“青蛙”。夏天的象征就像“五月雨”、“甘泉”、“瀑布”。象征秋天就像“寒夜”、“明月”、“蜻蜓”、“蟋蟀”。冬天的象征是“除夜”、“雪”、“枯野”、“冷菊”。此外,俳句中還經常出現“斷句詞”,即利用日語中某些動詞或助動詞的語法功能,從上、中、下句式中的某處意義上對俳句進行斷句,形成俳句的段落,如“兩句斷句”、“中斷句”。俳句中也有有無斷句的詞,讀的是意思連貫的句子。

由於日本俳句對世界文學的影響,現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都有模仿英語俳句的“英語俳句”。早在本世紀初,我國就有人寫俳句。如今,由詩人林林和趙樸初先生創作的《韓諾》在日本享有盛譽。“韓諾”也沿用了“五、七、五”的表達方式,當然是指由十七個漢字“五、七、五”組成。正如趙樸初先生的俳句:

山谷送蘭花,

樹上有黃鸝在歌唱,

帶著喜悅問候人們。

也就是采用了這種形式。

第壹首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俳句。據日本學者考證,推測是松尾芭蕉1682至1686年間的作品。句子中的“蛙”是象征春天的季節語言。句子中提到的“水池”,指的是松尾芭蕉隱居的茅屋邊上的壹個古水池。松尾芭蕉深受日本佛教“出世”哲學的影響,憤世嫉俗,時而漂泊,時而隱居。這首俳句正是他無憂無慮,淡然心態的寫照。

如果只看這個俳句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安靜的古池塘裏,壹只青蛙撲通壹聲跳進了水裏。是關於古老池塘的寂靜,還是關於青蛙不甘寂寞?人們傾向於理解這壹點。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看俳句,我們往往會誤解其真正深刻的內涵。俳句是壹種彈性很強的超短詩,只靠意象,從不誇張。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它仍然像是大海中的冰山。俳句充其量只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冰的極小壹部分,而更大更壯觀的冰山場景隱藏在水中。俳句非常註重弦外之音,回味無窮。作者寫了壹首俳句,但在接受美學意義上,他並沒有把詩寫完。必須由讀者去想象,去琢磨,去品味。這是不可或缺的審美步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俳句所表達的美,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比如這句名句,池塘是靜態的,青蛙入水是動態的;環境場景是無聲的,青蛙入水的結果是聲音。松尾芭蕉到底想表現什麽?想用動態對比來靜壹靜?想假裝沈默?其實都不是。只要不局限於這首詩的字面圈子,就不難窺見其深意。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已經溢於言表。讀者的想象力要從“水下的聲音”開始。青蛙入水,打破了大自然原本的寂靜。壹陣水聲過後,周圍又恢復了寧靜。但這裏恢復的寧靜,不再是青蛙入水前的寧靜,而是詩人所達到的新境界。這種被詩人賦予了新的意義的安靜,和人們說話的嘈雜,是超越了鄰居的寂靜。是詩人經過壹系列復雜的思考活動,排除世俗幹擾後重新獲得的平靜與安逸。這就是松尾芭蕉俳句中所謂的“描寫而不描寫”所達到的“說而不言”、“拍而不拍”的禪宗境界,似乎是壹種更高層次的哲學觀察效果,無壹不讓人感受到天地的恢弘博大和大自然的神秘莫測。這首姿態與情感兼備的俳句,以壹種宏觀的自然世界和人的內心世界,捕捉了存在於壹瞬間的永恒的閑適,展現了松尾芭蕉所謂的“無味”、“無欲”的哲學和理想境界。

第二首,季節主題是“蟬”,象征仲夏。這首俳句選自松尾芭蕉最有影響力的詩集《鰲洲巷》,是芭蕉於1689年5月27日遊覽離石寺時所唱。離石寺是古代慈覺大師創立的天臺寺。在方圓大約有100萬平(1平約3.3平方米),整座山都是由焦炭灰凝結而成。芭蕉爬山朝聖,到處都是巖石和空山。在露天,在盛夏幹燥的空氣中,不知道哪裏傳來的蟬鳴。先是感覺蟬鳴打破了空山的寂靜,然後感覺蟬鳴在寂靜的石山中回蕩,蟬鳴的聲音仿佛穿透了滿山的亂石,重新與空山的寂靜融為壹體。蟬鳴如向池圈投石時散出的漣漪,浸潤到山石中,與寧靜的山寺融為壹體,形成更為廣闊無邊、永恒不變的閑適寂靜的氛圍。此時此刻,山人松尾芭蕉不禁浮想聯翩:天下大亂,物是人非,而禪的不朽境界應該是不變的;以壹種哲學的態度平靜平和地應對塵囂的繁雜喧囂。他的思想像哭泣的蟬,深深地浸泡在佛教聖地的寧靜氣氛中,因此,他有壹種擺脫壹切雜念,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實現禪宗境界的感覺。

經過仔細考證,松尾芭蕉的這句名句與唐代高僧寒山的三言詩不無關系。詩中所表達的意境“寒山路,無人來”並非偶然...有蟬鳴,無鴉噪...石,山琪……”與芭蕉的俳句在很多地方的意境不謀而合。或許,南北朝詩人王績有句名言“蟬使林更靜,通宮山更靜”對松尾芭蕉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中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日本古代詩人在漢詩方面都有相當的造詣和造詣。日本古典文化的瑰寶為日本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第三首,季節題為《夏草》。整句話是這樣的:500年前,袁遺,壹個勇敢而優秀的戰士,通過繪制地圖統治了世界,並帶領他的士兵在這裏與藤原的家人作戰。幾百年前的戰場震耳欲聾,塵土飛揚,如今卻變了樣,成了壹片荒蕪的廢墟,雜草叢生,長滿了茵陳。以前武士名噪壹時,稱霸天下的野心就像做夢壹樣。戰場上蔓延的野草枯萎了,輝煌了,依然如故。大自然永恒而強大的生命力與世界的興衰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要追溯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這首俳句就是壹個明顯的證明。松尾芭蕉在這首俳句前面的遊記中寫道:“過去有正義之士,帶著正義之源在這裏戰鬥。名氣壹時,現在卻變成了遍地雜草。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坐在草地上,感覺眼裏都是淚水。”壹看就是仿唐代大詩人杜少陵的五言律詩《春望》。杜甫感嘆長安城陷落時的心情和情緒,無疑深深感染了松尾芭蕉。當他在類似的場景中表達類似的感情時,只能效仿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吳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