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急需維克多·雨果的資料!

急需維克多·雨果的資料!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活躍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作家。雨果經歷了19世紀法國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他壹生創作了許多詩歌、小說、戲劇、各種散文、文學評論和政治文章,是法國頗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靠近瑞士的杜尚別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壹名將軍。當雨果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隨父親駐紮在西班牙。65,438+00歲回巴黎讀書,高中畢業讀法學院。然而,他的興趣是寫作。15歲獲法蘭西學院詩歌比賽獎,17歲獲“百花詩歌比賽”壹等獎。後來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失望,成為* * *和平主義者。他還寫了許多詩歌、戲劇和劇本。寫出大量特色鮮明的小說,貫徹其思想。

1841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 * *中華民國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抗,被迫流亡;在他被流放期間,他寫了以下內容。

1878革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他回到了巴黎。雨果壹生的作品幾乎涵蓋了文學的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理念最接近現代理念。他死後,法國舉國哀悼,並被安葬在法國名人聚集紀念卡片的“先賢祠”。

雨果在法國最富傳奇色彩的浪漫故事是,他在30歲時遇到了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Juliet Derouet),並愛上了她。無論他們在壹起還是分開,雨果每天都給她寫壹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近50年來不間斷地寫了近兩萬封信。

[編輯]

作品

[編輯]

戲劇

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的詩句腳本。劇本的“序言”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其重要的文學作品。

埃爾納尼(阿格尼)1830,它的首演是法國浪漫主義徹底戰勝古典主義的象征。

[編輯]

小說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的著名小說,也是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小說中的兩個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勞德形成對比。前者外表醜陋,但內心純潔善良。後者是虛偽的。女主人公埃斯梅拉達是美的化身。

小說《微笑的人》出版於1869,和《巴黎聖母院》有著壹樣的美醜。主角格溫普蘭出身名門,卻在小時候因為宮廷裏的勾心鬥角而毀容。後來被民間藝人“熊”(音譯“)采用。所以格溫普蘭是人民的兒子。後來小說峰回路轉,格溫普蘭的命運大起大落。但因為愛人“女神”(音譯“朱迪”)的去世,她徹底絕望,投河自盡。《微笑的人》的創作標誌著作者向現實主義邁進了壹大步。

海洋勞工

《悲慘世界》歷時30余年,從1828到1845,雨果直到1861才終於寫完壹部完整的書。是最能體現雨果文學手法和思想的文學傑作。在小說中,雨果描寫了下層社會的深重苦難。並通過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表達了雨果的慈悲思想。

93是雨果的最後壹部小說。小說中的兩個對立的人物,革命家郭文和保皇派蘭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筆下善惡的又壹對比。郭文在活捉了朗特納克侯爵後,通過思念朗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卻毫不猶豫地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放走了敵方首領。這樣的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和純潔良知的信仰。

1793是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代,復雜的階級鬥爭異常激烈。在小說《九三》中,雨果以深邃的社會歷史眼光和磅礴的神韻,描繪了壹幅真實生動的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畫卷。書中驚心動魄的情節,尖銳的沖突,磅礴的氣勢,強烈的色彩,使這本書成為不朽的佳作。

《93》以* * *和平定王岱之亂的軍隊為主線,通過對三個主要人物的刻畫,表達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1793年法國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前侯爵朗德納克在王岱鎮召集數千農民造反。國協派西姆爾登神父到代王的壹個平叛部隊擔任政委。這支* * *和平軍的年輕指揮官郭文,是作者賦予美好理想的人文主義者。後來,朗德納克被圍困了。他把被他劫持的三個孩子作為人質,要求自由,被郭文斷然拒絕。由於偶然的原因,朗德納克得以逃脫。當他看到三個孩子被困在大火中的悲慘處境,人性讓他回來救孩子,自願落入* * *和軍隊手中。朗德納克的人道主義精神震撼了郭文。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放了他,負全責。作為郭文的老師,西木爾登視郭文為己出。他理解郭文釋放朗德納克的人道主義沖動,但國聯的鐵壹般紀律和他執行革命紀律的強烈意誌壓倒了個人感情。西木爾登最後下令處死郭文。郭文腦袋落地的壹瞬間,承受不了沈重的打擊,開槍自殺。

這個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被認為是雨果對自己畢生人道主義追求的自我總結。這種用血淚耕耘,用生命祭奠的理想,蘊含著作家對革命的深刻反思,對革命暴力的深刻思考。雨果支持和贊揚革命,其人道主義理想首先體現在肯定革命上。

在雨果眼中,資產階級革命把法國從封建專制的奴役中解救出來,是人道主義原則的偉大勝利。在《93》中,它通過退居到馬克、母親和孩子的形象,憤怒地指責封建統治的不人道。巴黎街景速寫展現了革命給人民帶來的無比喜悅。

同時,他也意識到革命暴力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郭文臨死前說:“文明有它的瘟疫,這場大風(革命)治好了它。可能大風選的不夠好。但是它還有別的方法嗎?面對瘟疫的恐怖,我明白了風暴為何如此猛烈。”雨果認為用資產階級革命暴力摧毀封建專制是革命的天職,是實現人類的理想,這是他人道主義思想的另壹個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雨果對如何使用革命暴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這在19世紀的歐洲人道主義作家中是難能可貴的。

西姆爾登是作者別出心裁塑造的典型革命者。他履行了對國協的承諾,判了郭文死刑之後,才真正感受到了這個法律的殘酷和無情。他的死,除了難以承受的精神痛苦,還源於現實殘酷多變的迷茫:昨天還是生死戰友,今天卻下令處死。為什麽革命在打擊敵人的同時,還要瞄準戰友?雨果指出,西姆爾登的悲劇在於“他擁有像劍壹樣盲目的準確性,只瞄準目標,直線飛行。革命中沒有比直線更可怕的了!”

郭文更重視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在革命鬥爭中,他既能英勇獻身革命,又能維護人道主義原則。然而,當面對朗德納克人性的回歸時,他陷入了壹個巨大的矛盾:要對付壹個“用犧牲來救贖自己野蠻行徑”的朗德納克,如果革命“用野蠻的手段來回應這種慷慨的行為”,那將是革命的“軟弱”和國家的“貶值”。最終他選擇投身人道主義,但郭文的答案不是雨果的答案。作者懲罰了他的錯誤,把他送上了斷頭臺,因為他“忘記了法國被出賣給了英國,讓祖國的兇手逍遙法外”。雨果也肯定了他的思考:在朗德納克為三個孩子獻出生命後,處決他是不是唯壹正確的事情?在這裏,雨果指出,暴力不是壹切,革命不僅僅是從肉體上消滅敵人,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和道德上打敗敵人。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雨果的人道主義並不反對革命和進步。它不是革命鬥爭之上的指揮棒。相反,雨果的人道主義是建立在革命基礎上的,是對革命前途的反思,是革命意義的升華。是革命徹底勝利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必然。這使得雨果遠遠高於當時那些狂熱迷信暴力的革命者和反對任何暴力的人道主義者。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可以作為解讀雨果思想的壹把鑰匙,他成為日益壯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驅。雨果提倡思想和言論的自由,贊賞壹切社會進步,他的理想是以惡結束與惡的鬥爭。他看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盡苦難,希望有朝壹日建立歐洲聯邦。雨果真正的作用是通過他的文學作品來推動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西方現代社會關於人的人道主義思想源於盧梭,但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是雨果。兩百年來,雨果的人道主義理想並沒有泯滅,西方社會的社會發展史也確實是壹步步走著雨果的理想道路。

世界上最寬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的是人類的心靈。

未來將屬於兩種人:思考的人和工作的人。其實這兩種人是壹類人,因為思考也是勞動。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壹把開數字,壹把開字母,壹把開筆記。知識、思想、幻想都在其中。

這個世界缺的是毅力,不是力量。

這個世界缺的是毅力,不是力量。

大膽是進步的代價。

妳要相信自己是生活中的強者。

藝術之路布滿荊棘,這也是好事。普通人膽小,意誌堅強的除外。

誰虛度壹生,誰的青春就會褪色,生活就會拋棄他們。

笑聲像陽光壹樣,趕走了人們臉上的冬天。

與其勉強同意,不如坦白拒絕。

是人心釋放出無限光明,也是人心制造出無邊黑暗。

書籍是陶冶心靈的工具。

人只能靠物質生存;人要有理想才能談人生。

臺階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眼睛夠不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翔。

多壹所學校可以拯救壹所監獄。

生活就是微笑。

人有兩只耳朵,壹只聽到上帝的聲音,壹只聽到魔鬼的聲音。

我寧願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開拓未來,也不願去尋求權貴的青睞。

人類的第壹個饑餓是無知。

-

關於作者: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壹。他的壹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文學生涯長達60年,創作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

小說精彩動人,蒼勁有力,對讀者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出生於法國南部的邵尚松城。我的祖父是壹名木匠,我的父親是中國軍隊的壹名軍官。他被西班牙國王拿破侖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軍銜,是國王的密友。

雨果才華橫溢,9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音樂》獲法蘭西學院獎;20歲時,路易十八國王給他壹筆年金,用於出版詩集《頌詩和雜詩》。

1827年,雨果出版了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雖然劇本未能演出,但序言是

它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是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極大地促進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65438年至0830年,雨果的戲劇《奧納尼》在法蘭西學院大劇院上演,影響巨大,奠定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學中的主導地位。

《奧納尼》講的是壹個來自西班牙的強盜奧納尼在16世紀反叛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強盜的騎士精神和貴族氣質,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推翻。雨果熱情歌頌革命,歌頌革命者,寫詩悼念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出版於1831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浪漫的小說。這部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

這種張力是生動的、不可預測的、戲劇性的和傳奇的。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普賽藝術家在廣場上表演歌舞。壹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普賽女孩吸引了路人。她舞姿優美。

這時,聖母院的副主教克勞德·弗羅洛突然愛上了美麗的梅拉達。他的心被欲望之火燃燒著,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醜陋的卡西莫多抓走了埃斯梅拉達。結果法王弓箭隊長法比救了埃斯梅拉達,俘虜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打他,但是善良的吉普賽女孩給卡西莫多水喝。

敲鐘人雖然外表醜陋,但內心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並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壹見鐘情。他們約會的時候,弗羅洛悄悄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赫爾墨斯·拉達因謀殺被判死刑。卡西莫多從絞刑架下把埃斯梅拉達抓了出來,藏在了聖母院。弗羅洛趁機威脅吉普賽女孩,以滿足自己的情欲。被拒絕後,他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女孩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出教堂,摔了壹跤。

死了,他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仇恨,也反映了他對下層社會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

王朝。“七月王朝壹直在拉攏雨果。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成為法蘭西學院成員。雨果在創作中的奮鬥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壹個神秘主義劇本《守備官》,被觀眾起哄,失敗了。雨果沈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雨果壹開始並不理解革命,但是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摧毀共和國的時候,雨果變成了堅定的和平主義者。1851 65438年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 * *和黨員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臺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奉行恐怖政策,無情地鎮壓反叛者。雨果受到迫害,不得不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