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雨巷》優美的音樂性。葉聖陶先生曾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了壹個新時代”,可能有些過譽。但真的是因為《雨巷》優美的音樂性,才在各個文化層面的讀者中廣泛傳播,引起了很多不同層面讀者的強烈情緒。這種音樂性也是雙重的:對外,是《雨巷》的和諧節奏。由於使用了我國傳統的音節韻腳,並融合了外國詩歌中的壹些技法,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使讀者在朗誦中感受到詩的內容和意境,加強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詩人心中的內在音樂性,全詩可以看作是詩人的用心歌唱,所以這首詩的外在音樂旋律是其內在音樂旋律的自然流動。《雨巷》通過其優美的音樂性,成功地贏得了讀者的認可,為讀者更好地接受其美感創造了條件。
其次,《雨巷》成功地運用了西方文化傳統中的象征手法。在西方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作品中,象征就像壹把巨大的傘骨壹樣復雜,支撐著壹片巨大而深邃的天空。主要在海外受教育的李金發,了解了祖國的傳統文化,缺乏中國人那種飽滿、紮實的感覺,沒有真正同化其中的象征意義。而戴望舒則不同。在他的《雨巷》等作品中,符號並沒有成為通向哲學隱居的路標,也不是建造故事大廈的磚塊。符號最終豐富了意境,深化了意境,引領詩歌的表達從平面走向立體。《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詩人,孤獨而漫長的雨巷,丁香般哀怨的少女,尤其是“陌生的美人”,走進去永遠消失了,又似乎留下了什麽,其身份和意義始終難以確定。詩人既沒有浪漫的告白,也沒有現實的描寫,於是雨巷,殘垣斷壁,丁香般的惆悵,嘆息的眼神...隱約召喚出全詩的意境,這不是現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審美意味的抒情意象,是壹種不可言說的象征。讀者憑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可以想到壹場錯過的甜蜜愛情,或者壹次理想機會的喪失,但無論妳做多久的白日夢,都無法脫離全詩的主旨。也許這就是壹首小詩能產生類似音樂的藝術效果的成功象征的獨特美。
第三,戴望舒不僅運用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手法,而且很好地融合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雖然在本世紀初,壹些西方現代主義詩人受益於中國善於文學意象的傳統,激發他們形成了英美意象派,但戴望舒詩歌中意象的運用顯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是詩人在現代藝術觀念的啟發下做出了創造性的努力。
在《雨巷》中,詩人塑造了壹個象征性的抒情形象,壹個有著丁香般憂傷心靈的女孩。這顯然是受到了古詩詞中壹些作品的啟發。用紫丁香結,即紫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的心事,是我國古詩中的傳統表達方式。比如李商隱《贈答》中有壹句詩“芭蕉不顯丁香結,春風同向”;南唐李靖在《浣溪沙》中,也將雨中憂郁的丁香結與“青鳥不在雲外傳話,丁香結在雨中空悲涼”聯系起來。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歌中吸收了描寫憂郁的意境和方法,用以形成雨巷的意境和意象,但詩人又作了進壹步的融合和創造。這種創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雨巷詩人》對古人所用的丁香結意象進行了拓展和增值,將丁香結轉化為“壹個有著丁香般/哀怨情懷的少女”,從單純的哀怨情懷的隱喻,變成了壹個有著哀怨情懷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樣壹個全新的形象,體現了詩人的審美追求和多層次的審美意蘊。其次,這位雨中丁香花般的少女形象雖然具有中國古典詩歌的神韻,但這壹形象結合了西方現代派詩歌在把握人的印象直覺方面的優勢和慣有意象疊加接觸的奇特特點,具有現代色彩和審美眼光,給人壹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效果。第三,《雨巷》中的審美意象不是千篇壹律的抒情意象,它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其意象的不確定性和意象的延展性,從而拓展和增加了讀者的想象力,賦予了詩中意象壹種跨越時空的藝術美感。
戴望舒是壹位具有東西方豐富藝術才華和敏銳藝術感受力的現代主義詩人。他所註重的是詩意的自流和生命的壹體活力,而《雨巷》則是詩人藝術主張的實現:“詩要抒情,使人有物之感。詩歌本身是生物,不是無生命的(《戴望舒詩話》)。
六
作為朦朧詩的壹員,舒婷的《神女峰》體現了朦朧詩的藝術特色,最後壹句是這類朦朧詩的壹個重點,給人以“言不盡,意無窮”的詩美感受。
10
後三句用“黃花”來形容人的憔悴,憔悴暗示相思之深。形象和環境非常和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成為傳誦幾代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