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分析:
歌曲的歌詞采用了艾青的抒情詩:“如果我是壹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片被風暴侵襲的土地……”詩以“如果我是壹只鳥”開頭,這不是簡單的意象,而是壹種情感的虛擬。詩人對祖國真摯的愛情是通過鳥的願望來表達的,委婉的抒情手法融合了詩人深厚的感情和真摯的情感。然後詩人安排了壹組意象來表達他歌唱的內容。強烈的激情滲透在詩人心中,使這些意象充滿了生動而豐富的內涵:“土地”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河流”悲傷而憤怒,“風”令人煩躁,“黎明”則是溫柔的。聯系詩人寫作的時代,我們可以認識到詩人的寫作所表現的是壹個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悲劇時代。難能可貴的是,詩人並沒有因此而絕望。他在黑暗中依然充滿希望,所以黎明是“溫柔”的。“——後來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了。”詩中巧妙地運用了鳥的自然被動結尾來表現詩人的主動追求,更真實地表現了詩人的奉獻精神。最後直接表達自己的憂國愛國之情,既點明了主題,又與前半句邏輯呼應。
2.創新技術分析
這首歌的音樂結構是4/4拍F大調的壹部曲式。音樂結構如下所示:
單聲部音樂形式
┌—————————————————┐
前奏A B尾
┌———┐ ┌—————┐
材料:a+b a1+c+a2
部分:4 4 5 5 9 3 3
調性:F F F F F F
前奏(1?-4),調性在F大調,由三個不協和和弦和壹個F大調壹級46和弦組成(見樂譜示例1),前奏出現在不協和音中。遞進柱和弦的和聲織體為演唱聲部的引入做了鋪墊。
A段(5-14)由兩個短語組成,非正方形結構(4+5)。第壹個樂句的旋律迂回上升,表現出上升的興奮。相比之下,第二句迂回下去,感情深厚。伴奏采用了引子的織體,既增強了感染力,又為音樂創造了更好的連貫性。為了表達歌詞中所體現的深刻而激動人心的復雜情感,以及歌詞的逐句朗讀,這段話在音樂的寫作上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在調性上非常明顯。第壹個樂句的調性在F大調,但第二個樂句通過諧音轉調轉到同名小調,突出了與主音的色彩對比。同時伴奏織體的變化讓這種對比更加明顯。第壹句的伴奏織體是低音中的八度和聲。第二句是完全分解的和弦進行(見譜例2)。此外,作曲家通過在第二個樂句中重復核心音調和主要節奏模式來增強兩個樂句之間的連貫性。在終止類型上,這壹段采用了特殊的轉位終止形式,即第壹樂句終止在主和弦上,第二樂句終止在從屬和弦上,很好地配合了歌詞的句讀,為頻繁的調性對立創造了條件。
B段也是從F大調開始,非方結構(5+9+3)借用了第壹段的核心音調和節奏,是對A段的發展。第壹句基本采用八度音,聲調比較穩定。歌詞“這種躁動不安、令人煩躁的風┅ ┅”的描述是八度分解;第二句轉到同名小調,音色變得暗淡,伴奏音以斷和弦為主,體現抒情性,對應歌詞“那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第三句是整首歌的結尾句。調性由F小調改為F大調,再壹次升華了我愛的土地。在聲調調制中,采用諧音二調作為諧音調制。
大結局,結尾的四個小節和整首歌的開頭基本相同(見樂譜1和3)。這樣做的意義在於,樂曲結束時,由F小調切換到F大調,時間呈現略短,使前奏素材作為整首歌的終曲重復出現,使樂曲具有了再現的意義。這些充分顯示了作曲家嫻熟的作曲技法。
創作特點:壹是在歌詞的選擇上,取材於中國現代抒情詩,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其次,在旋律寫作上,蘇夏只有把握詩歌的深刻內涵,達到詩歌的風格特征與旋律風格特征的完美結合;第三,在形式結構上,蘇夏根據詩歌的內容需要安排形式結構,采用單式和二部式;最後,嫻熟的和聲技巧。作曲家經常在和聲和弦中加入不協和音,在旋律中加入半音和變音。這種增強不協和音的方法,在20世紀後期中國作曲家的創作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羅忠榮、丁善德等。然而,他們經常使用十二音技巧或現代技巧來實現不和諧。蘇夏沒有用這種方法,而是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不協和音,增強不協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