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詩歌往往揭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苦悶,有的還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他的《過華清宮》、《江南春色》、《赤壁》、《博秦淮》等七大奇景,意境明快,辭藻華麗,寓意深遠,深受後人贊賞。七律裏也有很多名著。《早期的雁》以優美的余韻表達了對因維吾爾人入侵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疆人民的懷念。《九天登高》以豪放的筆調寫出了他曠達的胸懷,但也包含著深深的憂傷。他的山水詩《長安看秋》、《行山看道》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上品,流傳至今。杜牧的詩“不在乎美與俗”,能在晚唐飄逸靈秀的詩風中保持清秀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李商隱齊名的文聽雲,思路清晰,文筆優美,被稱為“文理”。第五,向李賀學習古詩的五七句,或歌頌上古之興亡,或寫邊塞寒光,或描寫田家農耕之艱辛,頗為悲涼。《上善壹日遊》中的“茅草屋雞鳴,空橋明月照”這句話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黃巢起義前後,皮日休、聶、杜荀鶴、陸龜蒙、羅隱等詩人較好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皮日休的《橡樹嘆息》,杜荀鶴的《山中寡婦》,聶的《家頌》,陸桂夢的《村夜》,都揭示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以及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語言通俗易懂,思想性高。
晚唐後40年,唐詩逐漸衰落,出現了壹批或歌善舞或隱居田園的詩人,如韋莊、司空圖等。韋莊的《古別離》和《臺城》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卻透露出壹種強烈的憂郁感傷的末世情懷。司空圖的詩以隱逸山水為主,內容單薄,有形式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