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妳對漢代的詩有什麽感受?

妳對漢代的詩有什麽感受?

樂府原是漢代主管音樂的官員,職責是收集文人的民歌詩詞,配以音樂供朝廷祭祀、宴飲時演唱。《漢書·禮樂史》說:“梁武帝決定郊祀時,是立樂府,夜讀詩。有趙、戴、秦、楚。以李延年為隊長。多舉司馬相如等幾十個作詩的人為例,簡單說說呂呂的十八音歌。”建立樂府和收集民歌的另壹個目的是“體察民情,知厚薄”,體察民情,觀察政治得失。所以《漢書·藝文誌》也說:“自孝武立,采歌謠,故有趙、戴、秦、楚風,皆因悲樂,亦有相當之俗,學有薄厚之雲。”

據《漢書》記載,西漢樂府民歌有138首,不包括東漢樂府,但現存的只有34首。郭茂謙《樂府詩集》將樂府詩分為以下12類:角苗詞、詞、鼓吹詞、橫吹詞、和聲詞、清代詞、舞詞、琴詞、雜詞、近體詞、雜詞、新樂府詞。在這些不同種類的音樂中,交妙歌、佘艷歌、舞曲屬於朝廷用來歌頌的樂章,都是文人所作,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不太盡如人意。郊廟歌可分為郊廟歌和廟歌兩種。郊區是拜天地,寺廟是先祭祖。射燕曲有三種:射燕曲、大射曲、吊食曲,在射燕時使用。舞蹈歌曲可分為三種:雅舞、雜舞、散樂。雅舞用於郊廟宴飲,雜舞用於宴飲,散曲為好歌,講的是寫各種戲文。《散文》《橫風》是從外域傳入的音樂。宣道歌是漢初傳入北部的音樂,原產於,但歌詞卻來自民間,大概是壹首由民歌和組成的歌。現存的歌詞《饒十八歌》是西漢時期的作品。橫風音樂是張騫從西域傳入的,也是軍樂的壹種。它是在馬背上演奏的,音樂主要是鼓和喇叭。《和聲》是從全國各地征集的民間音樂,其中以楚聲為主,最初是壹個人唱,多人分享。《尚青曲》是南朝民歌,分為平調、清調、器樂調、楚調、側調、大曲六種。尚青曲在樂府中占有重要地位。“雜曲”是壹些來歷不明、難以歸類的音樂和歌詞。它們被匯編在壹起,形成了自己的類別。雜劇是壹首不能入樂的詩。雜謠是從古到唐的歌謠、預言、諺語,比較雜亂,但在樂府詩中有所附加。嚴格來說,它們不能算是樂府詩。

漢樂府民歌雖然只有34首,但卻表達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思想性很強。其中,突出的主題有:壹是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反抗剝削和壓迫。比如《病婦之行》,描寫了壹個窮人妻子去世,孩子年幼,自己沒衣沒食,只好把孤兒鎖在家裏,自己在街上乞討的悲慘場景,悲涼感人。《東門行》描寫了壹個窮人在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下無法生存,被迫鋌而走險。貧窮和絕望使他憤怒地走上反抗之路。《陌上桑》通過面對面的鬥爭,謳歌了壹個反抗荒淫無恥太守的采桑女子——秦洛甫,塑造了壹個美麗、勤勞、機智、勇敢、忠貞的女性形象。二是反映了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城南之戰》生動地描寫了戰場上屍骨無存、戰馬嘶鳴的嚴峻場面,表達了對統治階級殘暴愚昧的極大憤慨。十五征兵通過壹個老兵的悲慘經歷,揭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殘酷,反映了非正義戰爭給生產帶來的破壞和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古歌》描寫了邊疆的淒風苦雨,鄉愁、瘦弱、無家可歸的悲慘境遇,十分感人。第三,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墮落。《相遇》試圖描述年輕家庭如何繁榮昌盛,揭示統治階級的榮譽和享受的生活。林玉·朗塑造了壹個美麗、端莊、溫柔、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充滿反抗精神的少數民族婦女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對易門貴族的階級敵視。第四,反映婚姻、愛情和女性生活。江南是壹首采蓮歌,描寫了壹個年輕活潑的姑娘采蓮的情景。古人常以蓮花作為愛情的象征,以魚比喻女性。這是壹首結合了勞動的情歌。《饒哥》中的《邪》是壹首很少被文人加工的民間情歌。它粗獷、熱烈、生動、清爽,寫的是壹個對天發誓的女人,表達她對愛情堅定不移的承諾。在這類作品中,最傑出的是中國最長的古代民間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3句,1700余字。它以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的真實故事為題材,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和幸福的追求,控訴了封建家長制的罪惡。

漢樂府民歌最基本的藝術特征是敘事性,這是由其“有事”的內容決定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誌著敘事詩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更加成熟的階段。漢樂府民歌的高度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壹是敘事因素的增強。漢樂府民歌中有很多敘事詩,即使是抒情作品也往往含有敘事成分。《孔雀東南飛》、《陌上桑》、《東門之旅》、《十五征兵》、《病婦之旅》等。,都是用第三人稱來講故事,塑造個性特征鮮明的人物,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描寫,是比較完整的敘事詩。第二,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解釋事物,看到表達,表達主題。比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劉蘭芝和焦仲卿傾吐恩怨,要求離婚,立刻展開了這場婚姻悲劇的尖銳沖突;之後又通過各種人物的對話推動悲劇的發展,同時在對話或插值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劇氛圍。其他如《東門記》、《董嬌饒》中壹個女人與桃花、梅花的對話、《林玉郎》中胡姬駁馮子等,都是用人物對話來表現情節發展,完成人物塑造。第三,浪漫主義色彩。漢樂府民歌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主,部分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如《尚墨桑》中的主人公秦洛甫,不僅是壹個來自《冬麥》的現實人物,也是壹個具有蔑視強權、反抗暴力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的身上,凝聚著人民的美好願望和高尚品質。沒有憎恨邪惡的現實主義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這兩種精神的有機結合,沒有現實主義的精確描寫和浪漫主義的誇張虛構這兩種藝術方法的相互滲透,就不可能塑造出羅敷這壹光輝形象。

兩漢樂府繼承了古代敘事詩的現實主義傳統,發展成為壹種特殊的詩體,即樂府體,豐富了祖國的文學寶庫。建安以來,成就斐然的詩人大多從兩漢樂府中汲取藝術營養,如“三曹”、“七子”以舊樂府詠時事,鮑照的準樂府歌,杜甫的樂府詩等。由白居易、元稹、沈李發起的“新樂府運動”,以及晚唐聶、杜荀鶴、皮日休的詩歌創作,也都源於兩漢樂府,可見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漢代文人的詩歌

漢代文人詩歌數量不多,成就也不大。到了東漢,詩歌逐漸向五言詩方向發展。洪亮的“五言詩”由四個字和感嘆詞組成,表明四言詩在努力擺脫古奧的困境。班固的《詠史》表明,東漢初年,文人開始用民歌的五言體寫詩。從此,張衡的《同聲歌》動情了。蔡邕的《翠鳥》、的《見智詩》、趙翼的《病詩》、孔融的《將死詩》都是很好的五言抒情詩。東漢末年,有壹位佚名作家寫的大量古詩,表達了下層文人壯誌未酬、離愁怨仇、諷世刺俗的不滿,表達了他們對仕途升遷的正常渴望、對團圓的向往、對愛情忠誠的要求和對真摯友情的渴望。其中壹些代表了東漢文人五言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標誌著東漢文人五言詩走向成熟的新階段。

匿名的“古詩”,可以用古詩十九首來代表。《古詩十九首》不是壹個人壹次寫的,是後人編的。它的內容紛繁復雜,有的是民謠,有的是遊子的思鄉之歌,有的是少年唱的歌,有的是厭世者故作曠達的悲歌,被學者們打磨過不止壹次。以抒情為主,其中情歌占10,感情真摯,措辭坦率。《古詩十九首》的思想感情雖然復雜,但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即對生命的易逝和秩序的缺失的感傷,對引起人們對黃煌的關註的憂慮,正是失意文人在社會愛情前夜對現實生活和內心感受的矛盾和苦悶的反映。

《古詩十九首》思想內容狹隘,情調低下,封建糟粕豐富,但藝術成就相當突出。在中國早期的五言詩中,這樣優秀的作品並不多見。這些無名氏詩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在藝術表現上,他們既接受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又從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短詩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善於抒發情感,如《遙遠的牛星》要求織女思痛,以表達近在咫尺的男女戀人的傷感。牛女和二星,原本是宇宙中兩顆沒有感情的星星,被詩人賦予了思想和感情,就像壹對在世間未雨綢繆的情侶。整篇文章都是禪定,情懷在其中,場景相生,真是化工中的奇葩。《古詩十九首》的另壹個藝術特色是善於運用比喻手法,如《綠陵上柏》,以“陵上柏”和“溪中石”為開頭,後似八卦,但又層層疊疊,對比鮮明。在描寫王安逸享樂、諸侯奢靡的情節中自然流露出褒貶之意,結論是“極盡娛人之能事,何苦哀迫?”再如《明月當夜輝》,以悲秋為開頭,安排秋夜明月群星,及時慶祝物候變化,渲染寒冷氣氛,進而指出朋友之間互不扶持,結論戳穿友誼不可談,以警示世人。構思新穎,前後照應,開合得當,也是《古詩十九首》的顯著特點。例如,我心中永遠的詩“青青河邊的草”描繪了壹個想家的女人的形象,她獨自生活,眺望窗外,想念她的遠親。《鶯鶯》、《嬌嬌》、《娥娥》、《仙仙》詳細描寫了這位思鄉女子的美麗容顏。為什麽要她壹個人當窗戶,讓春天“空空如也”?讓歲月流逝?原來全詩都是為了最後壹句“獨守空床難。”寫作總是在我心中沒有壹個字的抱怨,墨水的形象是含蓄的,簡潔和獨特的。

再比如《河上采芙蓉》,壹個遊子思念妻子。就從《河上摘芙蓉》開始吧。只有當芙蓉被拾起時,他才意識到沒有人可送:他思念的人在遠方,他的熱情化作冰水。此時,他深深感受到了遠離相思的痛苦。“同心”與“分離”是這首詩意境的基本矛盾,也是最後壹句中心思想的真正來源。構思相當新穎,中心非常突出。

漢代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楚辭》的優良傳統,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和矛盾,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和希望,為五言詩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七言詩和雜詩的出現,開辟了肥沃的藝術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