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文學詩歌簡答概述

古代文學詩歌簡答概述

1.(抱歉,沒找到)(中國以分求統的時代基本特征。)

2.(山海經)(搜姬神)(女媧造人)(精衛填海)

3.(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壹批儒家著作被尊崇到很高的地位)

4.(騷)

5.(先秦散文)(反映戰國時代的社會面貌,當時的知識分子精神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歷史散文)

6.(《老子道德經》第80章)

7.(付曉)(以修辭和論證為追求目標,比較框架恢弘,看誰懂的東西多,用的詞多,才是恢弘)

8.(傳記類史書)(朝臣、普通人等各方面的代表)(紀實敘事)

9.(詩風俊朗雄健)(嚴歌苓)

10.(遣詞造句,節奏和諧,文字優美)

1.香草美人

解釋和比較忠義之士或離騷的話。

美的形象壹般被解釋為隱喻,或喻為君王,或喻為自我。前者就像“唯草木散,美人怕死”,後者就像“許多女子嫉妒余眉,便說余好淫”。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寫自己棄婦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全詩是感傷的,感人的。於俊臣作為情侶,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符合中國的傳統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期陰陽五行觀念發展起來的時候,就把君與夫、臣與女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這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離騷》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藥草,它們作為裝飾,支撐並豐富了美的形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壹個獨立的符號,壹方面指道德和人格的高尚;另壹方面與惡草相對,象征政治鬥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意象構成了壹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隱喻系統,使這首詩豐富而生動。

2.春秋筆法

成語定義:指曲折寫作中褒貶結合。

簡答:《春秋》,魯的壹部史書。相傳是孔子修的。學者們認為它所用的每壹個字都必然包含褒貶,後來之所以稱之為“春秋筆法”,是因為它寓意曲折,包含褒貶。《史記》中,左丘明對幽玄作了精妙的探索,首次對這種筆法作出了精準的概括:“《春秋》之名,精妙而明顯,有沈郁之誌,有溫厚之章,所為無不汙,懲惡勸善。沒有聖人誰能修?”(譯文:《春秋》的描寫用詞精細,含義明顯,記錄了寓意深刻的史實,機智而有邏輯,窮盡而不失真,警示邪惡,歌頌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寫?)

因為孔子寫《春秋》,所以他在描述歷史的時候隱含著褒貶。他雖然沒有直接闡述自己對人和事的看法,但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如選詞)、選材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主觀看法。為了解釋孔子的思想,後來的作家寫了專門的著作來解釋《春秋》的內在含義,尤其是壹些關於儀式的細節。這種做法被稱為“大言不慚”,或“春秋筆法”,為中國古代傳統所稱道。

3.& lt古詩十九首>

說明:《古詩十九首》,以壹組詩為題,最早出現在《文選》中。它是南朝童根據不為人知的古詩所編。編者將這五言詩以已故主人的名字收集起來,命名為“雜詩”之首,後人將其視為壹組詩。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第壹句為題,分別是:《行旅》《再行旅》《青青河邊草》《青青陵上柏》《今日好宴》《西北高樓》《佘江采蓮》《明月》《冉冉孤竹》《庭院怪樹》《條》。

簡答:《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人性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存在價值的重視,使他們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建立了更廣泛、更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成就有關的事物,如皇帝和諸侯的祠堂崇拜,文誌的武功,狩獵和遊樂,甚至首都的官員辦公室,都曾主導著文學的題材領域,但現在它們已經讓位於進退之源,友誼和愛情,甚至與詩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關的街道和田野,物候和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和技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它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都被後人模仿,幾乎形成壹種模式。其藝術風格也影響了後世詩歌的創作和批評。就古詩詞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其為“五言之冠”、“千古五言之祖”也不為過。在詩歌史上,《古詩十九首》被視為五言古詩之力。比如明代王世貞說,“《詩十九首》在推理上不如《詩三百首》,但卻是五言古詩的鼻祖。魯世勇說,“《詩十九首》謂之風,謂之詩母。"

4.竹林七賢

說明:作為壹個統稱,三國時期的魏國七大名將,成名的時間比“建安七子”稍晚。包括嵇康、阮籍、單濤、湘繡、劉玲、王戎和阮賢。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壹帶)竹林下常聚七人,恣意酣暢,酣暢淋漓,故稱竹林七賢。

答:七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態度與建安七子不同。他們大多“棄經典尊老莊,而輕禮法尊自由”。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和劉玲不與司馬氏集團合作,嵇康被殺。單濤和王戎先後投靠司馬氏家族,擔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阮籍和嵇康是代表。阮籍《詠懷》82首,多采用對比、寄托、象征等手法,含蓄曲折地揭示了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了虛偽的禮教人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心情。嵇康的《與山聚源絕交》,以老莊崇尚自然為論據,表明其為官本性不堪,公開表明其不與司馬家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挺有名的。其他作品,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玲的《酒德頌》、向秀的《思鄉詩》等也是可讀的。隋書?《經籍誌》中記載的單濤有5卷,現已失傳。

七人都是當時玄學的代表,雖然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玲、阮鹹等歷來主張研究老莊,“越是名家,越是自然”,而單濤、王戎等則擅長老莊,兼雜儒家,而湘繡則主張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他們生活不拘小節,清靜無為,聚在竹林裏喝酒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了司馬朝廷的虛偽。

政治態度有明顯的不同。嵇康、阮籍、劉玲等。是魏國的官員,但他們與司馬氏集團不合作,司馬氏集團掌權,已成為替代者。嵇康被殺後,湘繡被迫做官。阮賢曾在晉朝當過侍郎,但他並不受司馬燕的器重。起初,單濤是“隱形”的,但在40歲後,他成為了壹名官員,並投靠了司馬師。他擔任過公使、助理、司徒雷登等官職。並成為司馬師政權的高官。王戎吝嗇小氣,名利雙收。入晉後,長期擔任侍郎、吏部尚書、司徒雷登。經歷了晉武帝和晉惠帝兩朝,他依然自得其樂,沒有失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土崩瓦解:阮籍、劉玲、嵇康不與司馬氏朝廷合作,嵇康被殺。王戎、單濤投靠司馬朝庭,竹林七賢最後流散東西。

5.以《賈簡》為例,簡述了中國詩歌“含蓄、深刻”的藝術精神。

“甲戌”的主要表現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喚起從其他景物中唱出的東西作為寄托。這是壹種委婉含蓄的表達。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影響深遠,能產生文盡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運用了壹些雙音押韻詞,以增強詩歌語氣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比如“婉約”是押韻;“交錯”是雙音;“折騰”既是雙音,又是押韻。用這樣的詞來修飾動作,比如“輾轉反側”;模仿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薺菜”,無不生動傳神,有聲有情。

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只改了幾個字,內容和第壹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歌唱的音樂特征,增強了節奏的悠揚和諧之美,使所表達的感情越來越強烈。第壹章的“灰”,第二章的“悲”,最後壹章的“采”,說明蘆葦的顏色是由淡綠色到悲綠色再到白色,使深秋的蕭瑟氣息越來越濃郁,襯托出詩人當時的寒冷環境和孤獨心境。“白露為霜”、“未濕”、“未已”的變換,描繪了朝露逐漸化霜化為秋水的情景和過程,生動地展現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表明詩人天剛亮就來到河邊,壹直逗留到太陽升起。想象壹下,他壹個人在寒冷寂寞的曠野裏徘徊很久,面對著無邊的秋水,等待著人的消失,思念著人,是多麽的焦慮和惆悵!

在描寫伊拉克人民所處的位置時,由於“方”、“湄”、“等”等詞的變換,真實地描寫了伊拉克人民等待詩人和詩人期待在彼岸與他們相見的活動和心理意象,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此外,“長”“躍”“右”“中”“心”“等變化,也描述了他尋找伊拉克人的艱難,以及渴望從不同的道路和方向看到他們。

如果我們把三章中使用的幾組變形詞聯系起來品味,我們就能更好地欣賞這首詩有意義和誠實的含義。

這就是中國詩歌含蓄深邃的藝術精神。

(嗯,我是高中生,所以要根據高中的狀態來分析。如果錯了,我的能力真的有限。)

從內存寫入

1.(徘徊徘徊,輾轉反側~關雎)(唧唧復唧唧,木蘭編為戶~木蘭詞)(青青河邊的草,陰園裏的柳。盈盈是樓上的女人,眼睛亮得像窗戶。~青青河邊的草?)

2.(莫春,春裝成就,狀元五六,童子六七。他沐浴在闡釋中,風起舞,歌唱著回應。)

3.(誤墜塵網,去三十年)(南山腳下種豆,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

4.(《詩經》)(風、雅、頌)

2.(屈原)

3.(孟子)(莊子)

4.(散文和詩歌)

5(史記)(漢書)

6.(東漢文人)(《古詩十九首》)

7.(阮籍和嵇康)

8.(奇怪的故事)(人的故事)

9.(曹丕的正典?紙”)(陸機的《文賦》)

名詞解釋

1.楚辭

“楚辭”又稱“楚辭”,是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壹種詩體。作品用楚地(今兩湖壹帶)的文學風格和方言韻來描寫楚地的山川和歷史風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漢代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和宋玉的作品“承屈賦”編成壹部文集,名為《楚辭》。成為繼《詩經》之後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詩集。

楚辭,本義指楚的文字,逐漸被固定為兩層意思:壹是詩歌的體裁,二是詩集的名稱(某種程度上也代表楚文學)。就詩歌體裁而言,它是戰國末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壹種新的詩體。就集名而言,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的基礎上編纂的壹部“楚辭”體詩集,收錄了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蕭山、莊吉、東方朔、王豹、劉向的戲仿作品。

《楚辭》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張湯傳。可見這個名字最遲在漢初就已經存在了。其本義為泛指楚辭,後成為專稱,指戰國時期以屈原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風。這種詩歌風格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誠如宋代詩人黃所言,“皆寫楚語,寫楚音,記楚地,作楚物名”(《東觀上》)。西漢末年,劉向收藏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風的作品。題目是“南方之歌”。這是繼《詩經》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影響深遠的詩集。此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也壹般稱楚辭為“賦”。《史記》中有說屈原“寫了的賦”和《漢書》?《藝文誌》中也有“屈”、“宋玉賦”等名字。

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詞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收集了屈原、宋玉以及漢代淮南蕭山、東方朔、王勃、劉向等人的作品16首,定名為《楚辭》。楚辭又成了詩集的名字。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也叫騷體或騷體。

2.韓樂府

漢樂府是指漢代樂府官員收集的詩歌。《漢樂府》的部分掌管詩是統治者祭祀祖先神靈的小廟歌,其性質與《詩經》中的“頌”相同。另壹部分是沒有名字的民樂合集,在國際上稱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記載。《易·文誌》載,“有代,有趙,有秦,有楚之風,皆受悲喜,皆因事而生。還可以觀風俗,知雲何事。“可見這部分作品是漢樂府的精華。據《史記·樂書本紀》記載,漢樂府的建立不晚於漢武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但漢武帝收集民歌民謠時,得知是東漢末年收集的,* * *收集了138首民歌民謠。宋代詩人郭懋謙編纂的樂府詩有65,438+000卷,分為65,438+02類(角廟詞、燕社詞、鼓吹詞、橫吹詞、和聲詞、清商詞、舞詞、琴詞、雜詞、近詩詞、雜詞、新樂府詞)。《樂府詩集》中有40多首民歌,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用犀利的文字表達愛恨情仇,風格趨於現實主義。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又壹部偉大的古代民歌集,它不同於《詩經》中的浪漫主義手法,開啟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格。女性題材作品在漢樂府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從雜言到五言,用敘事性的寫法詳細刻畫人物,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成故事情節,突出思想內涵,註重描寫典型細節,開辟了敘事詩發展的新階段,是我國詩歌史上五言詩發展的重要階段。

建安風格

指的是漢魏時期曹石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詩風俊朗剛健。

漢末建安時期的文學巨擘三曹(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陳琳、王燦、徐淦、、楊穎、劉真),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體式,以雄健的風格著稱,形成了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的文學史。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上,這種俊朗剛健的風格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

“風骨”壹詞最早在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中被廣泛使用,後來在書畫理論和文學批評中被引用。至於文學批評,當劉勰的《文心雕龍?風的性格是最精煉的:“當妳表達妳的感情時,妳必須從風開始;深思熟慮的話,不在骨頭之前。所以把字當做骨頭,比如身體的骨架;愛包含了風,它仍然是由氣體塑造的。話直了,骨頭就變得別扭;精神爽了,文風就生了。”意思是直爽的文字與帥氣的精神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壹個具有強烈風格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人物”。風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內在感染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

漢獻帝的最後壹個國號是“建安”(公元196 ~ 220),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從建安到魏初的時期。這個時代的作家逐漸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註重作品的抒情性。另外,在當時戰亂動蕩的年代,他們的思想感情往往更加慷慨激昂。他們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佳作,形成了文學作品內容豐富、感情豐富的特點,即人們常說的“建安體”。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在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作品表現了時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曹操的詩深沈、慷慨、渾厚;曹丕與文士相處融洽。王參死時,他帶領所有的文士參加葬禮,說:“王參生前喜歡聽驢叫,所以我們都叫他去送行。”於是壹頭驢在墓前吠叫。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文采橫溢,辭藻華麗,善用比喻。所以他有“人品極高,采華懋之言”的藝術風格。他的《洛神賦》是壹部千古佳作,用精煉的語言和真摯的感情描繪了洛神賦中絕世的美麗和天真無邪的形象。在“七子”中,王參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七傷詩》是漢末戰亂動蕩的真實寫照。

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後來的文學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唐的劉勰、鐘嶸等多次盛贊建安時期的文風。唐晨子昂盛贊“漢魏風格”,李白有“大文豪的骨頭是妳的畫筆,在天校”的詩句;當代魯迅先生稱贊:建安是文學自覺的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學有自己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曹丕的經典理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是建安時代文學自覺的標誌。曹丕的《葛炎行》是現存最早的純七言律詩。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壹個重要概念。從南朝到唐代,它壹直是文學批評的主要標準。建安時代以五言詩為主的文學,以風骨著稱,被後人尊為典範,在文學史上常被提及。

“體”字最早在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中被廣泛使用。壹般來說,“式”強調的是精神氣質,“骨”強調的是指骨形態。兩者密不可分,合二為壹的風格。後來也用於書畫理論中。

至於文學批評中的人物論,應該在《文心雕龍》中有詳細的描述。風是文章的生命力,是壹種能感染人的內在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生動傳神。當然,“風”永遠是模糊的,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不代表內容和情感本身。

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意思是文章要蒼勁有力。“骨”是壹個比較實在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使用上。如果語言準確、簡潔、明了,文章才能有力量。強調了誠信的概念。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理解,但不能壹分為二。

建安體所指的文風,主要特點是內容豐富,感情豐富。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註重作品的抒情性。此外,在戰爭年代,他們的思想感情往往慷慨激昂。還有建安詩那種清亮蒼勁的風格。

建安詩歌是在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也講究遣詞造句和文采,但還是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本色,不像後來的壹些文人詩過於渴求修辭。此外,劉勰還強調,修辭修飾和人物性格的良好結合是文章的最佳之處。

比如曹植的詩,不僅華麗,而且對人物性格無害。所以人們在提倡建安字的時候,既肯定了它的字,也肯定了它的字和藻飾的結合。所以從南朝到唐代,提倡建安體的人,盡管觀點不壹,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文壇的壹些弊端,如辭藻過於華麗,文字過於艱澀,文風淡薄,內容空洞或復雜,感情陰暗等。,並要求作品生動活潑,內容充實,情感飽滿,風格鮮明剛健,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漢獻帝的最後壹個稱號叫“建安”。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是曹操。建安時代及其前後壹段時期的文學,壹般被稱為“建安文學”。

這是文學史上輝煌的時代,當然也是詩歌史上輝煌的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當時的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學有自己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魯迅先生說:這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在這個時代,詩、賦、散文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掀起了第壹次文人詩歌的高潮,從此確立了文人詩歌的主導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簡短回答

1.《詩經》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就,是中國文學早期發展的標誌,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敦促詩人和作家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苦難,不要把文學看作是流連於現場和消除閑暇的東西。歷代民歌是它的直傳,這種精神從漢魏樂府到現代民謠都有深刻體現。它們壹直是人民手中最鋒利的戰鬥武器。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提倡“比興”和“雅”,實質上是提倡《詩經》的求實精神。尤其是在反對文壇上的形式主義傾向時,他們往往呼籲恢復高雅。初唐以“雅而不寫”、“繁華盛”批評齊梁詩歌“采美爭異”。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說過:“不剪?身體友好又優雅"?我自己的創作方向。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用了“雅”“競”?標準》,批判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說他們“不過是在嘲諷雪景,做花草”。同時,他總結了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結合?有時候,歌和詩是結合在壹起的?它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壹步發展。

《詩經》也用生動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真正的詩歌首先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而且是有力量的?它發展和促進了後世作家對民歌的重視和借鑒,從而為其創作增添了新的血液,取得了新的進步。在文學史上,由於作家對民歌的借鑒,往往形成壹個文學創新的時代和文學創作的高潮。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和唐代詩歌的繁榮很好地說明了這壹點。從詩到詞、從詞到曲的文體變化也很好地說明了這壹點。

《詩經》對後世的文學也有不好的影響。它的許多雅詩、頌詩都屬於統治階級的廟堂文學、宮廷文學,被後來的封建文人所繼承,用以贊美統治階級的文治、武藝和祖先的“聖人”。他們阿諛逢迎的手法,如郊廟歌、射燕歌,以及誇張的賦、賦、銘、頌,都是這樣的作品。

因為《詩經》的內容很復雜,而且從漢代就已經定了?儒家經典,歷代學者都做了各種歪曲的解釋,詩經的本來面目被掩蓋了,幾乎完全變成了?統治階級充當了“善良”和“美育”的說教工具。但是,人民和歷代進步文人並沒有被統治階級散布的硝煙完全迷惑。他們能夠理解《詩經》的真正價值,繼承和發揚傳統,使詩歌獲得成功。他們自己的戰鬥武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經》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基礎,它將在文學史上永遠閃耀著永恒的光輝!

2.這首詩的意境可以分為兩層,前四句為壹層,表現了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心情,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是壹層,寫的是南山美麗的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的真情實感和高尚人格。

“蓋房子是在人間,但沒有車馬。”雖然詩人生活在骯臟的世界裏,但他不受世俗的困擾。《車馬喧嘩》是官場上各種醜惡的寫照,比如互相爭鬥,互相爭鬥,想謀個官位。然而,陶淵明的“蓋房人情”並不是壹個很遙遠的地方。他怎麽會聽不到車馬的聲音?詩人似乎很理解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壹個反問“問妳能做什麽”,然後回答“我離我的心很遠”。只要心思遠離那些達官貴人的喧囂,其他方面自然不與他們糾纏。這四句話蘊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壹定條件下,只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處處找到生活的樂趣。“遠”字反映的是詩人的精神世界,超凡脫俗,無名利之念。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流傳千年的名句。因為“心遠離自己”的精神境界,我會悠閑地采菊東籬下,仰頭看山。它是如此的自鳴得意,如此的與眾不同!這兩句話用對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閑適的心境。“無憂無慮”這個詞用得很美,表示詩人所見所感,並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話贊不絕口:“第二次采菊,正巧看見了山,起初並無此意,卻樂此不疲。”“看見”這個詞也用得很奇妙,“看見”是偶然發生的。南山的美景正好襯托出采菊時的無憂無慮的心情,合成了我遺忘的“無我之地”。如果用“希望”這個詞,妳會在有意看之前,腦海裏就有南山。結果就是,妳會失去忘記飛機的天真興趣。南山到底有什麽美,讓詩人如此推崇?再有就是“天氣壹天比壹天好,鳥兒在歸來”,這也是詩人無意間看到的風景。在南山美麗的黃昏景色中,鳥兒壹起飛回山中,壹切都是自由的,適應的,就像詩人擺脫了官場的束縛,無憂無慮,詩人在這裏體會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諦。“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我想說什麽了。”詩人從自然之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麽?萬物運動,各歸其位,這是自然規律嗎?是對古代簡單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順其自然是壹種人生哲學嗎?是直爽真誠的性格嗎?詩人沒有明確表達,而是隱晦地提出問題讓讀者思考,而自己則“欲辨其身,忘其言。”如果結合前面的“蓋房子是在人情,但沒有車馬”來看,“真義”就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即人生不應該揮霍在名利上,不應該被官場的汙濁所玷汙,而應該回歸自然,欣賞其無限的清新與活力!當然,這個“真意”有很大的內涵,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沒有必要說出來。這兩個富有哲理的總結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用平實樸實的語言寫成,形式與內容高度統壹。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的美景,還是抒發隱居的閑情逸致,或是訴說田園生活的樂趣,或是訴說人生的真諦,都是妙趣橫生,妙趣橫生。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山壹天比壹天好,鳥壹天比壹天回”,集景、情、理於壹身的名句,不言而喻就是“我能要求妳什麽?”“心已遠離自我偏見”“有真意在其中,我已忘了想說什麽”等句子,平實、樸實、自然,卻也有深意、崇高、意味深長、耐人咀嚼、說不完的道理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