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先鋒詩歌塔

先鋒詩歌塔

新時期以來(其實可以追溯到白話文運動或者之前的幾個時代),散文壹直形成了文學金字塔龐大而穩定的基礎。或許與引領風騷、創新的詩歌相比,還不夠前衛和犀利;與敘事宏大、面向眾生的小說相比,不夠大氣,不夠生動。但它卻像壹個包羅萬象的胃,默默消化著詩歌、小說等諸多文體的營養和成果,融於血液,深深影響著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乃至語言風格,成為書面語和口語融合的樞紐。可以說,廣義的散文從來就不是貴族式的文體。它以平民化的方式直接進入日常生活,使得所謂的?純文學?走下神壇,回歸人間。

80年代,以朦朧詩為首的先鋒文學(包括小說和戲劇)承擔了思想啟蒙的使命。散文看似緩慢,只負責解釋。不,它已經悄悄下大力氣脫離過去的慣性,比如楊朔、秦牧的模式,開始豐富起來。它找準了方向,豐富性是這種風格最大的優點。

90年代的市場經濟迫使思想崇高的先鋒派詩歌和小說逐漸退潮,而散文卻毫不猶豫地做到了這壹點,而是站了起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敢於彎腰,以低下的姿態接近讀者。散文如水,可雅可俗;可以去春雪,也可以去巴麗人;可以是快餐,也可以是滿漢全席。

回顧90年代的散文,真的能說是嗎?萬種霜爭自由?。隨著席慕蓉、三毛等港臺女作家的到來,散文開始流行,甚至走出了壹條市場化的道路。於是上海、廣州等城市率先由大陸女作家寫作?小女人散文?《女朋友》、《遼寧青年》、《讀者》、《青年文摘》等發行量巨大的青春、女性、生活類期刊,極大地壓倒了文學期刊的市場影響力,推出了眾多作者。青春美貌?(我是當時的代表作家之壹),某種程度上,對於新世紀?80後?青春文學的熱潮發出了壹個聲音,那就是任何時代的青年讀者都渴望有自己的?壹代文學?。於是,的散文受到眾多模仿者的追捧,形成了文化散文的潮流。伴隨著歷史散文,許多中青年作家試圖以散文的形式來談論歷史和散文。以汪曾祺、余光中為代表的文人散文,以閑適或浪漫取勝;以張中行、季羨林為代表的學者散文,不僅以淵博的學識,而且以曠達的境界贏得世人的尊重;研究哲學的周也用新鮮的哲學散文擁抱年輕讀者。

由於通俗報紙甚至暢銷書的發展,那幾代青少年是看散文長大的。整個文化界都在產生淵源不同、風格各異的雜文,純文學界自然不甘落後。張承誌、韓少功等小說家都在寫雜文,形成小說家雜文系列;於堅、西川、周濤等詩人也在寫散文,形成了詩人散文系列;許多評論家,如吳亮,也寫散文,或以散文的語言和風格寫評論,尤其是鐵凝、張抗抗、遲子建等女作家。女性散文?比較文藝。

以上種種,甚至壹切沒有被評論的東西,形成了90年代眾所周知的散文熱,在我的印象中,就文學而言,90年代是壹個散文和散文的時代。

為什麽原本半拍的散文在90年代比小說和詩歌更受歡迎?面對市場經濟,散文在觀念上接受度較低。純文學?、?先鋒文學?在這樣的觀念束縛下,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熱情去尋求商業化的道路,也確實更容易得到名利的回報。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媒體(報紙、期刊、書籍)對文化、文學的要求和訴求。散文輕裝上陣,沒有太多的思想包袱,或者說,散文從來就不懼怕世俗,也不回避世俗。它與世俗有著合作的態度,因為它不需要去象牙塔裏躲雨。因此,在眾多的文學樣式中,散文界首先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