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了解螞蟻觸角的作用。
2.培養孩子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要準備的活動
1,Ppt:螞蟻的特性。
2.圖:螞蟻4。
活動過程
首先,螞蟻的圖片引起人們的興趣
1,老師:看圖,小朋友。(螞蟻)
妳知道螞蟻在做什麽嗎?
2.啟發孩子大膽想象,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課件演示:螞蟻的特點
1,小朋友想知道螞蟻是怎麽長大的?
(讓孩子們互相討論)
2.觀看課件演示,了解螞蟻的成長過程。
卵-蛹-幼蟲-螞蟻
三、問題探究:螞蟻觸角的作用是什麽?
1,兒童討論
(1)螞蟻的觸角有什麽用?
(2)螞蟻可以沒有觸角嗎?
2、老師解釋,螞蟻觸角的作用
(1)螞蟻的觸角比盲人的竹竿還要亮。
(2)天線有兩個功能:
壹種是觸覺效應,通過天線與外界的接觸,可以發現前方物體的輪廓、形狀、硬度等。
以及前方道路的地形起伏。
另壹種是嗅覺,通過嗅覺來識別。
原來螞蟻在行走的時候,取的是腹部末端和腿上的腺體。
不斷分泌少量有特殊氣味的化學物質,稱為標記物質,在路上被汙染,留下痕跡。
同窩的螞蟻,離窩遠的,回窩的時候用特殊的鼻觸須。
來聞聞這個氣味路標。這就是所謂的“嗅覺導航”。
3.幫助孩子記憶
(1)沒有觸角是找不到家的。
(2)沒有觸角就找不到食物。
4.遊戲:螞蟻尋找食物。
孩子們戴著帶觸須的頭套扮演螞蟻,爬出屋子去找食物,找到了就搬回家。
告訴妳的同伴用妳的觸角拿食物。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2活動目標:
1,鼓勵孩子在找、看、說、做的過程中獨立觀察小螞蟻。
2.了解螞蟻的特點,它們生活在哪裏,喜歡吃什麽。
3.我願意大膽的告訴妳我的想法。
4.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情。
活動準備:
請孩子準備食物(糖果、餅幹等。)那螞蟻事先喜歡的,還有放大鏡。
活動流程:
首先,對話導致活動
1.妳給小螞蟻準備了什麽食物?
2.這只小螞蟻住在哪裏?讓我們壹起去找他們,給他們帶好吃的。
第二,找螞蟻
1,帶領小朋友去小區公園,讓小朋友去找小螞蟻。
2.妳在哪裏看到螞蟻的?是什麽樣的?
第三,餵螞蟻
1.讓孩子們把準備好的食物給螞蟻,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麽。
2.引導孩子與螞蟻交談。
如:小螞蟻來嘗壹嘗;味道好嗎?小螞蟻好像在說什麽?(很好吃,謝謝。)
3.妳還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新鮮事?
4.讓孩子走壹走,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麽。
和螞蟻說“再見”,帶孩子回園,老師做總結。
小班科學教案“螞蟻”3幼兒園目標:
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準備:
1、餅幹屑、糖、調味品、米粒等。
2、記錄紙、筆、
3、螞蟻課件,黑紙,瓶子
流程:
先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在房子外面放各種東西來吸引螞蟻。
第二,觀察螞蟻的動態,記錄下來。
1.哪裏觀察到的螞蟻最多?螞蟻在做什麽?
2.記錄他們的發現。
第三,交流他們的發現。
1,溝通每只螞蟻的情況。
2.討論螞蟻是否有自己的家,以及它們將如何運送它們找到的食物。他們如何通知他們的朋友?
第三,看完課件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四、延伸活動:小實驗“螞蟻安家”。
把壹些螞蟻放在壹個裝滿土的瓶子裏,先觀察瓶子裏的土是什麽樣的。然後用黑紙把瓶子包起來,觀察幾天後土壤的變化?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螞蟻》4《大綱》中指出,科學教育要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要把身邊的事物和想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點,創設遊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幫助幼兒初步認識物體的起伏。我們來看看幼兒園小班的《小螞蟻過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小螞蟻過河》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物體的起伏,激發孩子探索和發現的興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運營活動感興趣。
3.學會簡單的分類和記錄下沈和漂浮的物體。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零食盤、鑰匙、玩具(兒童操作材料)。
2、記錄壹張紙手,螞蟻過河的畫面。
活動流程:
第壹,情境導入
老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看,這是誰?(螞蟻)
老師:小螞蟻爬著,餓了。當他發現遠處有壹棵蘋果樹時,他爬了過去,但壹條小河出現在他面前。請幫助螞蟻找到過河的方法。
第二,了解沈浮現象
1.老師做實驗時,先放石頭。
老師:“看,誰能用這些材料幫助螞蟻過河?我們先試試石頭吧。”
問:妳發現了什麽?石頭怎麽了?
老師總結:因為石頭比較重,所以會掉到水裏。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沈”。下沈的材料可以當螞蟻的船嗎?
2.老師第二次做實驗,把泡沫放出來了。
問:妳發現了什麽?
老師總結:因為泡沫比較輕,放在水裏會浮在表面,不會掉下來。這種現象叫做“飄”。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在上面。妳看見它過河了嗎?
3.鞏固孩子對起伏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到,如果妳把它放在水裏,重的東西會掉下來。我們稱之為“下沈”,不會掉下來。我們稱之為“漂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可以具體表達沈浮現象,對這個活動也很感興趣。但在給孩子比較石頭和木頭的過程中,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木頭卻很大,對孩子視覺造成幹擾。所以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更重,這讓孩子無法準確判斷:石頭和木頭,哪個更重,哪個會沈。如果選擇壹塊木頭那麽大的石頭,孩子壹眼就能看出石頭比較重。所以不會在這個環節上浪費太多時間。)
第三,兒童操作,記錄操作結果。
1.兒童認知材料
老師:現在請孩子們幫助螞蟻找到壹條路。看,老師給妳準備了很多材料。妳有什麽?請嘗試各種材料,看看有什麽可以漂浮,可以作為螞蟻的船。
2.提出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老師:玩的時候,老師還給孩子們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種材料漂浮,請將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它下沈,請把貼紙貼在水面上。
3.兒童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第四,教師評價
1.孩子們都準備好了。讓我們看壹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準確的記錄到起伏。其中,對板材材質的實驗存在差異。有的孩子記錄它很重,有的孩子記錄它在飄。我借此機會進行隨機教育,讓兩個成績不同的孩子現場操作。妳為什麽認為它很重?妳在漂浮嗎?兩個孩子用同樣的材料,為什麽結果不壹樣?通過實地實驗,讓孩子知道因為玩法不同,結果也不同,利用好教育機會,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孩子使用記錄卡方面,由於記錄卡的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孩子把整個記錄卡都貼上了,根本看不出是重還是浮;如果老師在盆的中間畫壹條中線,意思是沈在中線以上,浮在中線以下,結果不清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