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關於梅的詩。梅,作為春天傳播好消息和慶祝好運的象征,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早期詩歌中的梅,主要是贊美梅花本身。比如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山中有花好月圓,靜待梅花”的描寫。人們稱梅花為“美麗的花朵”,這反映了他們對梅花的欣賞態度。後來,詩人開始在他的詩中賦予“梅”更多的含義。比如清代的《梅花落》就描述了“梅花落了,劉樺隨風而散。嘆我是春年,無人願喚”,嘆春光稍縱即逝;也像南北朝時的陸楷,詠梅“折梅為友”的名句中寫著“折梅郵送龍頭人。江南什麽都沒有,就說送個春,就和梅葆春表白。在李商隱的《伊美》中,“寒梅最可恨,常作去年花”,賦予了梅更深的含義。面對五顏六色的“物與花”,“寒梅”的特點是春天先開,在春天的希望中雕零,這自然讓詩人想起了自己:年輕人早有智慧,文學頭銜早有,題材早有,但還是沒有才華。“去年長成壹朵花”的“寒梅”其實是詩人不幸人生經歷的象征。因為看到或者想到都會觸動生命體驗的悲傷,詩人自然會抱怨“寒梅最可恨”。詩寫到這裏,流露出壹種無以言表的悲涼心情。
(2)關於劉的詩。在人文方面,柳與“柳”諧音,所以古人常把柳送給朋友,以表達送別之情。而柳樹是壹種應該在春天發芽的植物,所以詩歌中經常用柳樹來表示春天。因此,柳樹壹直受到詩人的青睞,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精美詩篇。關於楊柳的寓意,比如唐代詩人韋莊在《臺城》中寫道“雨打草落,六朝鳥啼如夢。無情是最臺城柳,猶煙籠十裏堤。”臺城也是金陵的中心,皇宮和太省都在這裏,六朝傾覆的最後壹幕往往在這裏結束。但煙霧堆砌的柳樹並沒有改變它的模樣,十裏長堤上依然春意盎然,壹如臺城鼎盛時,所以說它“無情”。詩人在音樂場景中註入了悲傷,體現了自然和無情,傳達了詩人心中的悲傷。含有“柳”的名句,無非是宋代詩人陸遊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作者用柳樹做比喻,說明當壹種方法失敗時,他會用另壹種方法解決,通過探索找到答案。
(3)關於草的詩。草藥是無情的,但詩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在特殊的心境下,賦予了草特定的情感色彩,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古詩中,“草”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含義。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送別古草》: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論詩境界》認為詩有異義,“草”意為小人。“誦此詩者,以為小人無窮,如草生長。而張九齡在《體驗》中,也向小草表達了誌向,“難道沒有比其他自然花卉更求移植的嗎?,即植物有根有心,它開出芬芳的花朵,不求美色可折,作者以此比喻有德之人潔身自好,以德求學,以德做人,不博取別人的稱贊,飛黃騰達,足見詩人不求功名、不求功名的誌向。宋代蘇軾等人寫“芳草”是知己,甚至是情人,《梁祝》中的“海中何處有芳草”表達了這個意思。範仲淹《訪奧貝羅伊》詩中說“強草不隨風而死”,與《舊唐書·蕭瑜傳》中的“強草為大風所知”如出壹轍。他認為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在狂風中被吹倒,也就是說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