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尋找美麗的風景而忘記寒冷,我在夕陽下的春風。
我喜歡那種雪後東山的陽光,那種陰山的山中紅色的光。
【註】(1)這首詩的題目是“雪後晚眼,四山皆青,但東山全白,是傅的兩句絕句之壹。
測試問題
1.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
分析: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只關心尋找景點而不感受春天的寒冷,停下來凝視春風和日落中的東山,對東山的雪景充滿了熱愛。不難得出結論,這是壹個心境閑適的詩人,陶醉於自然美,樂於忘我,但如果只關註個別句子,就會誤入歧途,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有些同學把重點放在“只贏不忘冷”上,就夠偏頗的了。更糟糕的是,他們不懂“勝”字的含義,只抓“忘寒”二字,自然就造成了作者“無畏進取”的形象。又如,有的同學抓住“我愛東山再起後的雪”和“我愛它”這句話
2.請欣賞《陰山軟紅光湧》中“軟”“湧”二字之美。
參考答案
1.詩人只關心美麗的風景,感覺不到春天的寒冷。他在春風和夕陽下駐足凝視東山,對東山的雪景充滿了熱愛。從這些動作和心理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壹個無憂無慮,陶醉於自然之美,樂於忘我的詩人形象。
2.“柔”字用觸覺寫出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觸的獨特美感,柔和而溫暖;“永”字生動地描繪了白雪覆蓋的東山,如在夕陽的紅光下的美麗景象。
(2012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壹考試【安徽卷】)
作者簡介
楊萬裏(1127—1206),江西吉州人。南宋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先後有郭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誠博士和吏部右侍郎,推動廣東常平的茶鹽生意,並升了壹些監,吏部外交大臣。反對用鐵錢到江南各縣旅遊,改到贛州,不去,辭職回家,住村裏。在中國文學史上,他與陸遊、範成大、尤茂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家”。他寫了兩萬多首詩,只有少數流傳下來。楊萬裏的詩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並擅長於此。還有很多反映人民疾苦,表達愛國情懷的篇章。語言簡單明了,清新自然,充滿幽默;稱之為“誠齋式”。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的原題為“雪後之夜,四山皆青,東山卻全白”,寫下了“雪後愛東山晴”的詩句,描寫了雪後東山陽光明媚的美好景象。詩人在題目中用了“喜歡”二字,直接表達了對眼前風景的喜愛。
這首詩應該寫在初春,天氣乍暖還寒的時候。東風習習,萬物開始復蘇,四山開始脫離冬天的黃色,煥發出片片綠色。詩人整天追逐著綠色的斑塊,早已忘記了早春還有壹絲寒意。駐足在春風和夕陽下,環顧群山,原來此刻最美的是東山上的雪:春天的傍晚,夕陽微弱而柔和的紅光照在東山上,白雪微微發光,似乎在向我走來。真的很奇妙。
第壹句“我只知勝忘寒”,寫的是我忘寒是因為我只顧著看風景。
第二句,“站在春風,欣賞夕陽下的美景”。這兩句話向讀者展示了壹個不畏嚴寒,尋找美景,站在風中欣賞夕陽下美景的詩人形象,向讀者展示了壹個熱愛美景,無視寒冷的“白癡”形象。
第三句“我愛東山再起後的雪”直言我喜歡東山再起後的雪景。
這首詩語言粗俗,但用詞精妙。尤其是第四句“柔和紅光中的銀山”,是全詩最精彩的壹幕。春天的傍晚,夕陽微弱柔和的紅光照在東山上,皚皚白雪微微發光,仿佛是銀色的群山向我走來。其中的“柔”字,寫的是雪反射的晚霞紅光,是那樣的柔和含蓄,給了晚霞壹種形象的觸動,寫出了晚霞的無限美好。另壹個“永”字,描繪了白雪皚皚的群山在夕陽的照耀下,在視覺上產生了壹種動態向它們湧動的感覺,有著化靜為動的奇妙之作。
我記得楊萬裏的另壹篇關於風景的名篇《晨曦出凈慈寺送林子芳》:畢竟六月中旬,西湖的景色和四點鐘的不壹樣。荷葉在第二天是不會變綠的,荷花在陽光下顯得特別鮮紅。寫出陽光下荷花的繁花似錦、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寫出壹派壯麗的景象。
這首詩通過對雪眼後美景的描寫,表達了對東山雪景的喜愛。第壹句突出了作者對美景的追求,忘卻了寒冷,表現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熱愛第二句《春風落日》指出了季節時間。結合《春風》可以知道,前壹句“冷”是“春寒”,後壹句“雪”是“春雪”,所以要等壹年再看雪景。作者忘了寒冷,把雪趕跑了,可見他比常人更愛雪景。最後壹句直接描述了雪景。春寒料峭之時,傍晚橙紅色的陽光鋪滿東山,白雪皚皚的山看起來像壹座銀山。刺眼的光線靠近妳的眼睛,讓人覺得是壹股銀山湧動。壹個“柔”字突出傍晚微弱的陽光,壹個“湧”字化靜為動,突出陰山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