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詩歌的藝術特色
1.音樂美(押韻)a .音樂美是用詩歌的音節來表達音樂美。以《再別康橋》為例,其韻、韻腳為:賴、蔡(×I);娘,楊(Iáng);搖壹搖,草(áo);彩虹,夢(óng);蕭,橋(áo);加油,蔡。每段韻文押韻,壹個壹個的變化押韻,節奏和諧。b、循環重復。第壹段和最後壹段在意義和節奏上相似,形成了呼應的結構形式。2.繪畫之美(修辭)繪畫之美是指詩歌語言中色彩豐富的詞語的選擇。全詩選取了“雲、金柳、夕陽、波浪、影子、綠花、彩虹、草地”等詞語,給讀者以視覺色彩的想象,也表達了作者對劍橋的深情。全詩有七節,幾乎每壹節都有壹幅可以畫的畫。如果妳輕輕揮手告別西邊的雲,沿河的金柳在何康河中搖曳;何康河底的水草搖曳著,似乎有話要對詩人說...作者讓每壹幅畫都充滿了流動的畫面美,並通過具有強烈動作的文字給人以立體感,如揮舞、蕩漾、搖曳、粉碎、回遊、揮動等。3.建築美(節的對稱和句子的整齊)建築美是節的對稱和句子的整潔。《再別康橋》有七節,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壹格。無論從排列還是字數上,都是整齊劃壹,給人美感。第壹,《別了,劍橋》是壹首優美的抒情詩,就像壹首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天,作者再次造訪英格蘭,故地重遊,詩意盎然,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化為壹系列情感,融入劍橋的美景,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中。全詩以“溫柔”、“行走”、“揮手”、“別離雲”為開篇,然後運用虛實交替的手法,描繪出壹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美妙的意境,詳細地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對過去生活的向往和對目前無可奈何的悲傷。這首詩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的景物與想象相結合,形成詩歌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將氣氛、感情、情景融於意境之中,達到情景中的情與景。詩的結構嚴謹工整,錯落有致。全詩共7節,每節4行,形成兩個平行的臺階;1和3行稍短,2和4行稍長,每行6到8個字不等。似乎詩人有意將格律詩和自由詩的形式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充滿民族化和現代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優美,節奏溫柔委婉,和諧自然,隨著情感的起伏,宛如壹曲悠揚的散板,輕盈婉轉,觸動著讀者的心弦。20世紀20年代,詩人聞壹多提倡現代詩歌中的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再別康橋》可以說有三美,是徐誌摩詩歌中的絕唱。二、《告別劍橋》第1節,寫的是久違的學子離開母校時的萬千離別之憂。三個“溫柔”字的運用,讓我們覺得詩人仿佛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悄悄地蕩開了;而最深的情意,竟在浪潮中,成了“西天浮雲”。第2到6節描述了詩人在何康河上劃船尋找夢想。披著晚霞的金柳,軟泥上的綠草,樹蔭下的水池,都映入眼簾。兩個比喻相當準確:第壹個大膽地把“河邊的金柳”想象成“夕陽中的新娘”,讓死氣沈沈的景色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溫暖宜人;第二是清澈的池水疑似“天上虹”,卻被漂浮的藻類碾壓後變成了“彩虹般的夢”。正是在《戀愛中的瘋狂》中,詩人如莊周夢蝶,對物和我都感興趣,覺得“波中倩影蕩漾在心頭”,甘願做何康河柔波中搖曳的水草。這種主客觀相統壹的良好結構,既是妙手,也是心血;在第5和第6節,詩人打開了壹個新的意境。借用“夢/夢”“滿滿壹船榮華”,/在榮華中歌唱”“歌唱,/但我不會歌唱”“夏蟲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四句疊句,全詩推至* * *,宛如壹江之水,壹波三折!而他那種在更綠的草地和星光燦爛中歌唱的瘋狂,並沒有實現。這個時候,沈默和沈默勝過很多情話!最後壹節對應第壹個循環有三個“靜靜”。來的瀟灑,走的瀟灑。袖子壹揮,抖掉了什麽?不用說了。既然已經劍橋涅槃壹次,為什麽還要帶走壹片雲彩?全詩壹氣呵成,是對徐誌摩“詩意人生”的最好描述。胡適曾說:“他的人生觀真的是壹種‘樸素的信仰’,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是愛,二是自由,三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條件能在壹生中滿足,這就是他的‘樸素信仰’。他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實現這壹樸素信仰的歷史。”(紀念徐誌摩)如果是這樣,詩人在何康河邊的流浪,不就是這種追求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提倡藝術詩歌。他對壹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其是音樂美等詩學主張深表欽佩。他甚至說,”...只有當我們明白詩歌的生命在於它的內在節奏時,我們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真正趣味:無論妳的思想多麽高尚,妳的情感多麽激情,妳都必須徹底“音樂化”(即詩化),才能獲得對詩歌的理解...”(《詩歌出版假期》)。另壹方面,這首詩《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節二三餐,不拘壹格,嚴謹,押韻嚴格,二四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蕩漾如漣漪,既是虔誠學生的夢想之聲,也是詩人情懷的潮起潮落,有著獨特的審美。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緩緩蔓延,頗有詩人“白袍薄郊島”的氣質。可以說,它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思想。如果分析《再別康橋》,就要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他的日常生活——同時,徐誌摩也因為經常到處發表文章而得罪了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