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壽輝去湖北時,聽說真有壹支隊伍,就把它招募過來,授予大元帥,正式隸屬於西部紅巾軍。在壹次戰鬥中,於震被箭射中了右眼。雖然他接受了治療,但他還是失明了。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盲人元帥”。後來,於敏甄幹脆把自己的姓氏從閔改為明,既希望看到光明的意義,也符合他的明教教義——崇拜日月,渴望光明。
元六年(公元1357年),明奉命西征,先定夔州、萬縣為地,後侵並攻陷重慶,徐壽輝入川參政。天下大亂,姑蘇的張世、江西的陳友諒、陜西的徐壽輝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來,陳友諒在元二十年(公元1360年)謀殺徐守慧,稱帝。明·於震在渝還自稱是甘肅和四川的國王。
元二十壹年(公元1361),明任用元代學者劉真為謀士。在四川擊潰元軍主力,平定四川,然後進壹步北探,東西夾擊,進軍漢中。
元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明被劉真等人在重慶稱帝,年號“大夏”,號召恢復漢室統治,同年統壹,定都重慶。仿周制,設六卿,以戴壽為冢宰,以萬盛為司馬,以為普通,以項大亨、莫仁壽為司寇,以吳友仁、鄒興為司徒,以劉真為宗伯。翰林院,國子監。府設刺史,州設太守,郡為靈隱。設科舉,試進士。明於震頒歷為先天歷,釋佛釋道,拜彌勒為國教,任用官員,取士。四川分為八路,設有府州縣三級。元朝廢除全部徭役,重新建立稅制,分十壹次納稅,使百姓休養生息,對四川的穩定和生產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重慶現在被稱為“三都之地”的原因之壹是明朝於震曾經把重慶作為它的首都。明於震沿襲宋元官制,將劉清改為刺史和樞密院,分別掌管政務和軍事。與此同時,明朝於震繼續在南方組織戰爭,奪取了北方的漢中和南方的雲南。當時大夏的疆域包括重慶、四川東部和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和貴州北部。明·於震身高八尺,身材魁梧,勤儉持家,愛好文學。下士李賢與明太祖朱元璋關系非常好,來往頻繁。
元二十三年(公元1364年)冬,明於震制定了“北出漢中,東進荊楚”的戰略。隨即派他的主子萬盛等人攻打雲南,打敗了元朝的梁王博羅帖木兒。不久,王曦梁聯合雲南大理地方官段公進行反擊。萬盛無奈,退卻了,於是采取了保護環境,自衛的方針。
元二十五年春(大夏四年,公元1366),明於震改劉清為中書省樞密院,戴壽、萬盛為左右丞相,鉅子、張文兵為樞密院,鄒興、吳友仁為平章。同年秋,明於震派出特使與朱元璋交好。十余年的軍旅生涯嚴重損害了明的健康,尤其是在政權的建立上,復雜的軍政事務都要過問和處理,因而積勞成疾。元二十六年(大夏四年,公元1366年),明死於重慶,時年38歲,葬於重慶江北寶蓋山,廟號“太祖”,謚號“秦昭武”,太子即位。在明於震去世之前,他的遺腹子臣下固守四川和四川,不在中原開拓進取。關於明於震死於大夏國的史書記載如下:明於震死後,獨子旌鳴繼位,旌鳴年僅十歲,無法控制局面,大夏政權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權,稱為明太祖。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他派遣使節勸說明朝興亡,旌鳴拒絕了。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明太祖派唐河、廖永忠、傅有德等人領兵入川,明軍大舉入川。明朝洪武四年春(公元1372年),夏軍大敗。農歷六月,明軍抵渝,旌鳴無奈投降,大夏政權滅亡。旌鳴被派往南京,朱元璋封他為歸義侯,封賈棣為東師。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明朝戶部完成了川蜀政務統計。當時四川有84000多戶,其中23000多戶是前官員在夏季居住的。明太祖聽後大怒,於是把明於震之子旌鳴、其母彭皇後等27人發配到遼東郡高麗,宣布“禁止為官,只準為民”。對於明於震和大夏政權,明清兩代雖有正史記載,但大多不準確。尤其是於震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記載了“於震葬於江北”。至於具體地址和規模,沒有詳細記載,導致大俠後代難以尋根祭祖。1982年3月底,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造廠遺址發掘出埋藏了數百年的明於震墓。明於震墓的簡樸幾乎被後人忽略了。當內棺被打開時,人們只看到壹些絲綢長袍,壹個小金杯和兩個小銀錠。重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兩次實地考察時,都認為這只是壹座清朝的將軍墓,出土的棺槨和絲織品都沒有保存。後來,當壹塊石碑被挖掘出來時,完好的銘文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個簡陋的墳墓是統治四川及其周邊地區九年的明於震的墳墓,這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註意。明於震墓的發現,特別是“玄宮碑”的發現,澄清了舊書中的壹些不同記載。例如,明於震的出生日期、埋葬時間、大夏政權建立的時間和地點、明於震在位的確切時間等等。碑文中,明於震稱王前的官職和大夏政權的官制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墓中出土的絲綢制品,有利於探討元朝的紡織技術和夏季服飾對韓國的影響。明於震墓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元末農民起義的地方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而且還揭示了大夏王國的奧秘,使明朝會找到了祖先的根。明·於震生前提倡節儉。除了個人衣物,唯壹能算作金銀首飾的隨葬品是壹個金杯和兩個小銀錠,是徐壽輝探望徐壽輝時送的,但明於震從未用過。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在《明實錄》中這樣評價明:“夏主黨有誌於隨蜀,郡縣臣民皆被綠巾所虐。朱霞有幸節儉,興文教,破異端,禁侵掠,節稅,壹面鹹,依附小康。很抱歉我不能就這樣開始。私人是公職的兩倍,國庫空虛,無法顯示其界限。雖然日歷年不是永遠。百姓至今哀嘆,不能盡問。”明於震的大夏國位於中國的西南部,就連重慶當地人對他的墓地也知之甚少。為什麽遠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壹次次來祭拜?江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明說,現在明氏家族的後裔都在朝鮮和韓國,中國壹個都沒有。明於震墓發掘後,重慶市文物部門高度重視。根據古墓提供的線索,它專程到明於震的故鄉湖北隨州青山,進行調查。在當地沒有後代。說起明,有的老人說他去了四川,他的兒子後來去了南京,有的人說他去了朝鮮。現在人們對明氏後裔下落的了解,完全依賴於去中國尋根祭祖的朝鮮明氏後裔。1992年夏天,壹個年近五十的韓國釜山人,名叫明在路,來到中國尋找自己的祖先。他提供的族譜,即《西蜀明雲東壹家簡介》顯示,他的祖先是“明·於震,西蜀(今陜西延安)明王”。明宰祿出生於1943,自稱是明於震的第24代子孫。後來,根據我國文物工作者的考證,《西蜀史明西雲東壹家簡介》中的記載與我國史料相符。
明於震生於公元1329年,公元1992年傳至24世紀,平均每代約27年,這也符合人口發展規律,並且結合史書《朝鮮史》中的記載,可以確認朝鮮明家族是明於震的後裔。(ad 1356 ~?年待考),即旌鳴;湖北隨州(今湖北隨州)人。大夏王國末代皇帝在位五年,從1366到1371。旌鳴登基時年十歲,改名為“凱西”。當時朝廷大臣不和,他們的母親師鵬聽政。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即位後是壹個狂妄自大的人。他不只是想有壹個國家完成,他有稱霸世界的野心。於是,他對在大夏郭明宣誓效忠明於震的小皇帝下手了。起初,旌鳴是被“獻信”降服的,旌鳴願意拿著夏王的獻信向吳王進貢,但他不想失去夏國。但是,朱元璋拒絕了。當時,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洪武四年(公元1371),派秦心唐河、傅有德入川取大夏,旌鳴投降朱元璋。大俠死了,四川被明朝統治。在南京,旌鳴和另壹位紅巾軍叛軍首領陳友諒的兒子陳立經常見面訴苦。雖然兩人都是少年,但朱元璋怕他們日後混亂,危及大明政權,還是派宦官到韓國安置。據《明史》卷123《明於震傳》記載,旌鳴後裔於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移居朝鮮。據葉在《草木子》壹書中記載:“公元1371年七月,臺兵攻川,王隨母投降。後母喚他入宮,遣王坐船往朝鮮,他喜上九霄雲外。”這壹事實在我國《明太祖史記》和朝鮮古代朝鮮文學史中都有記載。《朝鮮史》也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給朝鮮恭親王的壹封信:“送陳皇帝、夏皇帝到,不作軍民,自生自滅。”次年,旌鳴娶了朝鮮總經理郎銀熙國王的女兒,育有四子,在朝鮮半島代代相傳。現在,韓國“明太祖商會”副會長明祿生說:大夏滅亡後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把明之子、其母彭皇後等27人派往韓國,並宣稱“不做官,不做公民”。旌鳴壹行來到朝鮮後,朝鮮恭王將延安、白河作為貢品贈送給旌鳴壹家,並在杜松(今朝鮮開城)北部的梨井提供興國寺,作為帶奴婢的府邸。明家在朝鮮定居後,娶了郡主婆平尹,生了壹個屌絲人:長子,子賢公,子賢大夫;次子明鑒,永遠是郎公,嘉靖大夫;三子明君,為副使、嘉靖大夫;第四個兒子是明辛,侍郎兼將軍訓練大夫。
據朝鮮歷史記載,旌鳴與朝鮮王朝的始祖李成桂有著深厚的友誼,經常下圍棋。當旌鳴的母親師鵬在李成桂登上王位時,她贈送了壹套自己縫制的“龍袍”,這讓李茂·成貴哭了。此外,當時在中國流行的唐裝和首飾在朝鮮王朝開始流傳。為了表示感謝,李成桂被提升為“舒華君”,並享有“仲勛實錄”。彭皇後去世後,葬於朝鮮杜松萬壽山蘇陵,並建有神社。旌鳴家族在朝鮮定居後,他們四個兒子的後代分散在朝鮮半島的24個地區。日本占領朝鮮半島期間,第壹次實行戶籍制度,明家分為兩個分支:壹個是西蜀明家,壹個是延安明家。當時所說的“西蜀史明”主要是指出生在中國四川、當時生活在朝鮮的史明。“延安明氏”主要是指祖籍為延安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南朝鮮),明氏家族的第二代祖先旌鳴曾居住在延安。
1986年,明氏後人將兩個分支的族譜合二為壹,編纂成書,名為《明氏族譜》,歸明氏會統壹管理。大夏國創始人明於震的後裔在朝鮮半島生活了600多年,湧現出許多英雄和名人。比如近代史上的明濟世,就是抵抗日本侵略者入侵朝鮮半島的英雄。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並後,明濟世立即加入光復運動,被捕入獄五年。出獄後組織“不變團”繼續獨立解放運動,並在大韓民國成立時擔任審計長(現監察長)。孫明珂,明第六代,秀才。他的長子光啟是平澤縣的監。日寇入侵時,他與趙顯率領的彜兵團組成抗日隊伍,沈重打擊了日寇。他在著名的金山戰役中英勇犧牲。明天,我要當“總訓醫生”當“軍監”;明子賢就任“程錚袁左事業”後,被提升為“龍威副警衛軍”。鳴幽鎮出了名的孝子,曾是“延安縣令”,因善政而受到稱贊。明朝的後代中,有的是政府高官,有的是著名的律師、教授、企業家。可以說,明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2000年,韓國政府進行了壹項人口統計調查,發現居住在韓國的明於震後裔人數已超過26,000人。如果加上居住在朝鮮的明於震的後裔,總人數估計已達4萬多人。由於南北分裂,漢明後人不能去蘇陵祭奠。1993年,明後人在京畿道坡州郡鬥浦臨時修建了夏朝大始祖明穆王廟,占地約1800平方米。在朝鮮“明太祖大會”上,明宣智主席表示,如果南北統壹,他們將把存放在景木寺的始祖明於震、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的坐標全部搬走。後來,明宗親會在“三八線”上征用土地,建起了瞭望塔,每年祭祀祖先兩次。明在韓國的後裔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普遍懂中文,遍布各行各業,尤其是政界、建築界,包括國會議員、檢察官、知名律師等。明於震生活儉樸,所以明氏家族把“勤儉持家,廉潔奉公”作為家訓,提倡艱苦奮鬥。1995年,明宗親會代表團32人到重慶祭祖。第二年清明節,第二批成員去重慶祭祖。從那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明家族後裔來到重慶。600多年來,朝鮮半島的明氏子孫壹直在尋找。現在,壹座新的明於震皇陵的建造終於使他們能夠看到他們祖先的遺物,並談論他們對祖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