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寂靜的春天》的作品看作者理想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
人與自然的關系壹直是所有文學作品,尤其是中西詩歌中永恒的價值主題。詩人總是從大自然或自然景觀中引出壹些奇思妙想,使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在他們的作品中,大自然總是被想象得更加美好,會成為他們理想的家園。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出現了各種各樣關於烏托邦的想法;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有陶淵明的桃花源。這種意境尤其體現在很多作家的文本中。作家總是通過對過去和自然景觀的描述和回顧來表達他們對壹切人造事物的厭惡,這實際上形成了後現代文學的壹大特征。顯然,文學作品中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現實世界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同的,因為那些謳歌自然、充滿浪漫主義理想的詩人總是試圖在作品中創造出比現實世界更美好的東西。眾所周知,世界上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有兩個不同的方面:既密切相關又相互矛盾。毫無疑問,人類不依靠自然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在相當程度上,是大自然創造了人,哺育了人,甚至使人進化到了現在的狀態。另壹方面,人們通常不會善待自然,不僅耗盡他們有限的資源,還試圖保護自然。所以,自然有時會給人類帶來壹些麻煩甚至嚴重的災難,有時也會導致人類無家可歸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現象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往往比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關系更加復雜。同時,以上提到的這些東西,都是壹直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並且因其文化背景和審美表現形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因此,對於比較文學學者,尤其是從事東西方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研究的學者來說,這是壹個頗有吸引力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