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大同古鎮,在人來人往的街角,我們看到的是隨處可見的店鋪,現代化的商品,古鎮美食,配上那些古老的木屋,不僅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相互融合,明清古鎮的建築風格也在這裏展現。在這種川西風格和獨特的明清建築藝術中,大同古鎮的街檐壹角展現的淋漓盡致。木結構、小青瓦、懸檐屋角、吊腳樓、簡易木窗、腳下青石板,這些“明末清初”的建築,雖然歷經了300多年的風塵洗禮,卻依然屹立如初,靜靜地坐落在邛崍以西不到20公裏的大同古鎮。
大同古鎮不大,卻有著不同於其他古鎮的如畫風情。細細品來,也像個隱士,站在南山和九頂山腳下像個神仙。兩條溪流源頭的水在大同古鎮雙江上交匯,形成墨子河水,緩緩向東南流動。也因為它隱藏了千年往事,把我們帶到了歷史的塵埃,或者可以撬開大同古鎮過去的繁華。
大同的歷史把我們帶到了2000到3000年前。我們可以想象壹千年前在大同古鎮,壹個不知名的小鎮比賽是什麽樣子。比賽中發生了什麽?歷史有時候是客觀透明的,因為有人壹直在記錄它的過程。歷史,有時候很神秘,就是幾千年來沒有人記錄它的孤獨。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馬”在邛崍大同修行,在大邑何銘成仙的傳說。在夏商以前,還有壹個叫洪的人成仙的傳說。從大同出土的舊石器(古代石幣)來看,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在大同生活,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之間大同出土的紅青銅器來看,三千年後大同會出現壹個非常繁榮的部落。從歷史探索的角度來看,先秦時期之前,大同應該屬於(?國家)管轄權。當時秦惠王命張儀統壹蜀國(林瓊)之前,林瓊應該屬於古蜀三國的交匯處,而當時的古城林瓊應該是古蜀三國中的壹個“江島”。從時間上(?河:今天的西河)和(普水:今天的文井河)應該是西固以西(?國家)領土。從此(?河:今天的西河以南,還有(?河)和(蒲水)以東(今:南河)向東南,應該是當時古(蜀)的疆域。在當時的南面(普水:今文涇河)和現在的西南面(今南河),應該是古代(郭瓊)的疆域。
從古鎮東、西、北、南的街口開始,在山端、路邊、田野、溪流,都能看到很多歷史留下的遺跡。比如大同曾經發現過新石器時代的古(石幣),至今還保留著壹件用於演示。大同古街旁邊的延水村有個地方叫“延井壩”。已探明的鹽井6口,古鹽井1口,另有5口(古鹽井:梅花井)埋藏在農田中,未開挖,建於唐代以前。建於清朝,民國,解放後1957。產鹽的地方就有人住,這是不變的規律。幾千年前,大同就發現了“鹽”,所以幾千年前應該有很多人因為“鹽”而遷居大同,這是有道理的。其中有壹口鹽井,被當地人稱為“八卦井”。它是八角形的。當地人說是唐代的鹽井,但從井身來看,有“道教”的遺風。那麽,有沒有可能它的年代已經超過了唐朝到西漢?因為西漢時期,中國的“道”發源於邛崍大同、大邑,以及周邊十余個縣市。西漢時期,大同“道教”興盛壹時,有個地方叫“梅井”。田地下面埋著五口梅花形狀的老鹽井,當地人稱之為“梅花井”。據悉,1957年,彭山縣的壹個鹽井開采隊來到這裏修建鹽井,曾經挖了5口梅花形的鹽井。鹽井老師傅發現後,說是千年之物,不能隨便動,所以還是把五口老鹽井埋了,給了保護。大通有壹口千年古鹽井,韓曙、唐書、松石都有記載:(林瓊有兩口古煙井,名為“金鳳”和“方池”。鹽井的開采方法和取鹽水的方法是中國的“獨創”。
漢唐時期的古墓葬、古剎、禪宗,以及漢唐時期的千年古柏,北魏至中晚唐時期的孫氏石崖造像(孫氏山:清代以前稱靈山。摩崖石刻上有銘文。民國時期,上面隱約可見字。右上方有“愚公大興雍王”字樣,中間有“大理三世”字樣。在孔家山村委會,朱瓦庵出土的碑文也是以“(梁大行皇帝)為題,孫氏山摩崖造像上的碑文也曾以(晉大興雍皇帝)為題,進壹步證明了南北朝時,大同古鎮的名稱就以(大興)為名,“大興”這個名稱壹直記載到清代張土川時期及以後。這些都記錄著大同的歷史文化,流傳在民間,訴說著它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大同,有“三裏壹寺,五裏壹寺”之說。在大同所在的寺廟和遺址中,唐代佛教的八大流派很容易找到。如《邛崍民國實錄》中的“沈嘉庵”在明朝以前不叫“沈嘉庵”,而叫“華嚴寺”,清康熙年間重修後改名為“沈嘉庵”。華嚴寺是佛教八大流派之壹。雷音寺、金詩寺、天柱寺等。這是什麽意思?此外,1957年,邛崍縣衙為鋪西橋,砍伐了金臺山寺的四棵古柏,大到只能八個人手牽手圍著,周長3尺多,約11米。與陜西黃帝陵5000年的古柏相比。目前,壹棵周長6米的古柏直立在井溝村禮堂長樂寺旁。它的存在有力地證明了2000 ~ 3000多年前大同就有人居住。比如“石婷寺、金臺山寺”等等,這些存在於漢代的寺廟人口並不多。哪裏的人去寺廟燒香做禪客?縱觀歷史,在(311)年,秦在十四年,張若所建的古城也不過2300多年的歷史。漢代,中國最富有的農民卓王孫在邛崍經營鐵器,鄧通賺錢,顯示了西漢邛崍的繁榮。從漢代到明末,大同古鎮共有古剎30余座。如果當時的大同古鎮不是繁華之地呢?大同古鎮這30多座寺廟的香燈和油錢是哪裏來的?顯然,漢唐時期的大同古鎮,壹定是個繁華之地。然後,邛崍在漢代非常繁榮,“鹽”應該在漢代之前就在大同發現了。金臺山寺的四棵樹齡8人的古柏和官廳山的壹棵樹齡2000多年的古柏就是證明。自然可以想象,大同古街壹定比現在的大很多。只是當張在明末進入四川時,所有的古建築都毀於他的燒、搶和清軍的鎮壓。直到清朝建立,才有了“湖廣填四川”的說法。明清之戰切斷了大同古鎮的歷史。
現在官廳山上的明朝“王凡墓”主人生前就住在雙江府,如今的“古店子”就是明朝的“雙江府”。還有很多唐朝末代皇帝逃往大同的傳說和遺址,至今還保存著,等待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至今仍存在壹個名為“南唐”的地名,是唐朝末代皇帝逃往大同的首選。在南唐的“石鐘山”上,還發現有北魏最新風格的石塔,全國罕見。佛教於東漢末年永平元年(即公元58年)傳入中國,由東漢皇帝劉莊傳入。那麽,石鐘山的這座“佛塔”可能早於北魏。為什麽佛教這麽早就傳到大同了?另壹個例子被載入史冊。在林瓊以西40英裏處,有壹座“石婷廟”,建於漢代,名為“鳳凰山廟”。唐代毀而復建,改名為“鳳凰山鳳凰寺”。它毀於明末。清康熙三十七年,張亮後裔張文貴主持重建,改名為“石婷寺”。大同重建了三座寺廟,分別是石婷寺和回龍觀,即廣福寺和方圓寺,以及現在的方圓寺和二郎寺。在大同街,建有“江西亭”和“湖廣亭”。(31年,康熙修繕修建回龍觀,嘉慶改名光福寺,光緒年間改名方圓寺。)這是張的家譜中記載的。大同古街後面的楠木林還有壹座“陜西亭”,是從陜西遷來的蔡氏家族所建。
四面八方都在問,為什麽大同這個大山裏的古鎮,從漢唐到宋元明就變成了佛教禪林?而且相當繁榮?不言而喻的解釋是,很可能是3000多年前,大同發現了“鹽”存在的原因。有了人類不可或缺的“鹽”,就有了生活的地方。在距離邛崍市不到10公裏的地方,發現了壹處有4600年歷史的“山遺址”。還是四千多年前大同就發現了“鹽”?歷史上沒有記載,只能在民國編年史中查到清康熙四年至清康熙二十年大量移民遷入,後在張和清軍燒毀的廢墟上重建了恢復漢唐至宋元明的域名(大興),後命名為“大興昌”。
如果300多年前張沒有來過四川和大同,清軍沒有來過,沒有燒殺搶掠,大同鎮的古街壹定會很大,很壯觀,到處都是古建築,很多古寺古宅也沒有被破壞。但是,歷史就是歷史,遺憾是無法挽回的。漢唐時期,大同古鎮的繁榮和許多古寺基本上被張與清軍的戰爭所摧毀。人沒了,物也沒了,只剩下清朝康熙年間在遺址上重建的古寺,和文革中被毀幸存的遺址,讓大同古鎮的歷史走了兩千多年,在明朝和清朝之間被割斷。那時,歷史成了壹條分界線。
張從湖北恩施(1643)進入四川,壹路招兵買馬,燒殺搶掠,於(1644)入侵成都。由於明軍的抵抗,張攻下成都後,開始屠殺反對他的政治官員和民眾,建立(大西政權)和國號(大順)。張在成都發布了聖旨,並立下了“七殺碑”。相傳張設立了“七殺碑”:①殺明朝官員,②殺極富者,③殺不歸順大西政權者,④殺不願參加反明起義者,⑤殺不交糧的納稅人,⑤殺佛教徒,⑦殺不承認大西政權者。
(1647)在四川建立了三年的大順政權,遭到了入蜀清軍的襲擊。清軍屠殺張和反清人士,圍攻攔截張。在此之前,瓊州郡長期被張侵占,明朝政權滅亡。其余的人只能臣服於張的“大西方政權”。當時大同古街上漢唐時期的古寺很多,富可敵國的大同家族,富可敵國的寺廟禪林,自然成了張眼中的財富。張大軍的燒殺搶掠,把大同古鎮經過漢唐宋元明幾千年積累的財富翻了個底朝天。在張的打砸搶燒和清軍的戰爭中,大同的古街和古寺都得到了恢復。投降張的人民,在清軍的鐵蹄下,對反清人民進行了第二次大屠殺。第三次大屠殺是吳三桂越過邛崍到大同,又進行了壹次大屠殺。第四次,壹個叫“劉二口”的人到了大同,又進行了壹次燒殺搶掠。第五次是張部四年後赴大同又壹次燒殺搶掠。這些歷史記錄在現存的碑銘中。那時,四川大地和所有的生物壹起滅亡了,華頌的所有生物都失去了他們的鬼魂。大同幾千年的繁華歷史,在刀光劍影和熊熊烈火中煙消雲散。
(1664),也就是(康熙四年),清政府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開始了,後來被稱為“湖廣填四川”。從康熙4年到康熙20年,從江西、廣東、福建,以及湖北、陜西各地,把幾個省的12歲以下的孩子和能照顧孩子的婦女,遷到湖北麻城縣,再遷到四川各地。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討論修改明史時,安排了壹個叫顧的人推薦撰寫明史的人。因為1643到1678這段清政府的歷史要按照清政府的要求來寫,所以顧覺得四川這段歷史不是清政府寫的。此後在山西、陜西生活,潛心寫作,不再做官。
舉個例子,當時我的祖先張文貴從江西湖口縣遷到湖北麻城,康熙十七年又遷到邛崍大同古鎮。在我的張家祖族譜中也有記載,我的祖先張文貴,本名張,於(1678),即康熙十七年遷居大同,根據清政府康熙二十五年的規定被迫再次改名,被清政府統壹為每壹個遷居的姓氏(改稱代),(歸其祖先)。我的祖先改名為張文貴,清政府給了張文貴壹個“十六代排位”。我的祖先張文貴是漢朝劉邦的宰相張亮的後代,他來到大同,看到大同是壹片廣闊和荒涼。另外,之前遷徙的人很多,姓氏也很多,但是人很少。張文貴娶了明太祖陶的女兒後,定居在大同市壹片廢墟上的陶壩村。當時祖上帶著很多錢來到江西湖口縣,加上道士帶來的錢。31年,大同,在張與清軍交戰的廢墟上,修建了“江西亭暨湖廣會館”,用於將祠堂從江西遷至湖廣,後又移至其中祭祀。也是接待來自江西湖廣的老鄉、親戚來訪的地方,是他們生活、吃飯、睡覺的地方。後來逐漸形成集鎮,再後來恢復漢唐以來的(大興)名稱,仍為(大興昌)。
張婉悠,壹個名叫張萬新的人,生於康熙時期,也是大同的第壹個“練習生”。當時還沒有科舉,就被推薦到北京去試,在北京當官,高興得不得了。他在乾隆時,因廟堂義舉得罪了乾隆皇帝,獲準回鄉,被賜“大清皇帝”。後來張家又壹次“探花”。當時,張萬新獲準回鄉後,在新津、高更、安仁、廣漢等地買了3000多畝地。每年在邛崍北門外的羅店子租下,由張家用“玉米”代替,運回大興場賣給三千個靠大興場運煤為生的人。清乾隆至清末,大同張家是大興昌唯壹的“糧農”。與此同時,邛崍、大邑、浦江等地舉辦的最高規格的宴會“海參宴”也由張家承辦。
清朝中期,大同開始進入繁榮時代,從都江堰到崇州懷遠,到大邑新昌,到大同,到火井,到蘆山縣,到雅安、康定、寶興三縣的茶馬古道。歷經漢、唐、宋、元、明,重新成型。大同古鎮成為不可或缺的中轉站,大同古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此外,成都、新津、蒲江、邛崍等地的鐵匠鋪所用的煤,也來自這三千名運煤工人。和穿越茶馬古道的人們壹起,千年古鎮大同又站起來了。當時“南山、九頂山”兩個源頭的水,流經大同古街,匯成壹條河,出現了三次打磨的伊犁河雕像。清朝中後期,張家是大同最大的“糧農”。那些靠運煤掙錢的三千多人賺到了錢,去張家買玉米和小米,在這條河上的二十多個“磨房”裏選了壹個,把小米變成大米,把玉米磨成面粉,然後扛回家過日子。
到了清朝中後期,大同古鎮已經非常熱鬧了。街道也從原來的兩街發展到四街,總長約660米。清朝末年,大興田約有450間老屋。建造壹座獨特的西方明清時期的兩層全木“吊腳樓”。還有幾座獨具特色的明清“橋樓子”和石拱橋,還建有“文昌宮”,都記錄了大同古鎮人們崇尚的文墨飄逸之風。民國時期天下大亂,為了防止土匪入侵,修建了城門。形成了獨特的古街風格。早在清初,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就駐紮著清政府的鹽務署,管理大同“鹽井”出產的“井鹽”。雖然產量不大,但作為清政府的統壹管理,大同設立了“鹽政署”。當時的江西亭、湖廣亭、陜西亭成為古鎮人們打牌喝茶的休閑場所。江西館前曾有壹座鐘鼓樓,與邛崍現存的鐘鼓樓壹模壹樣,供當時(大興昌)“倒班”的人使用。1944年,“大興昌”街上壹個叫“唐文君”的人,因為抽重煙,不慎失火,老大同街幾乎被完全燒毀,只剩下半條街。那些康熙時期的古建築,壹把火基本化為灰燼。現在大同的古街大部分是民國和1944年以後的建築,也有壹部分是康熙和明朝的建築。
由於大清帝國的興盛,康幹的興盛,到清朝末年,孔家山上孔子後裔的家族也興盛起來,茶商在省外做生意。當時古鎮侯家有兩個“仆人”。壹個叫侯,。到清朝末年,幾代人聚斂財富,有幾十萬銀元,侯會拿出來帶大同到桑園鎮。大同到邛崍;大同到新昌古鎮;從大同到三八鄉的四條茶馬古道鋪就了青石板路,沿途修建了許多石拱橋。當時,清政府還給了侯壹個“號”,取名“白松”。民間曾說:“有許多錢,平路是用來爬坡的”,指的是後在大同古街河上修建了壹座高高的“石拱橋”。為清末大同古鎮老街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壹個姓侯,在外省做官,退休回家鄉。他用大量的駱駝銀元回家,蓋了許多豪華的房子,被當地人稱為“壹個洋官”,也為當地的農田水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因為“康乾盛世”,大同的富人在不斷地重建被“明末戰亂”燒毀的漢唐古寺。
(1905)大清朝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的踐踏下土崩瓦解,隨著土匪的出現,大同古鎮富人留下的錢瞬間被土匪壹搶而空(拉肥豬=綁架),所剩無幾。那些在外面租的田,都被土豪惡霸占了,基本上從最有錢的“地主、洋工”變成了最窮的家庭。像我張家,民國時期,壹天被搶三次。有五次“拉肥豬”,壹次要500個清光緒元寶和銀元才能把人質弄回來。據說當時光緒元寶可以買壹頭200斤的肥豬。當時被搶了30多次。3000多畝租來的土地全部被土豪惡霸霸占,百萬財富瞬間化為烏有。民國29年,400多土匪來搶劫張家時,被張家剛從桑園美國人建的機場買來的槍“卡賓槍和五指鋼針”打跑了。當時孔家山的土匪頭子孔,聽到卡賓槍的聲音,帶著土匪下山搶“卡賓槍五指鋼針”,成了土匪搶土匪的奇觀。後來搶劫張家的土匪頭子,外號叫“蔡老金”。民國後期,他被大興場的民國政府“拉攏”,成為大興場的“兵團司令”(相當於現在的鄉武裝部長)。事後,在當時大興街上的六家茶鋪裏舉行了壹場“說理”,目的是“招安”的土匪頭子要搶張家,孔家山土匪搶的賬就要算在張家頭上。“說理”那天,三州八縣的人都聚集在大興場看轟動壹時的土匪搶劫案,就成了張家的事?如果當時張家沒有靠山,那無異於“招土匪頭子蔡老金說了算”,把賬算在張家頭上,孔家山土匪搶了,要張家出錢。誰知,張家去找了壹個能溝通九州的土匪頭子,他的親戚叫“何”。他的到來,並沒有讓曾經“拉攏”過的土匪“蔡老金”持有“合理”的主張。如果有必要的話,張家會還土匪兩百萬銀元。這場顛倒黑白的反訴,到此結束。那天幾萬人喝的茶,我沒有要求張家出錢。還有27枚解放後張家留下的銅錢,也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後給國家的。還有清代盛“海參席”酒碗的器皿100桌。那些青花瓷、粉彩盤、粉彩碗也由全公社發放到各村集體食堂,清朝“康幹盛世”張家積累的百萬家財就此消失。大同古街也遭到土匪燒殺搶掠的破壞。
解放後,大同古街在經歷文革時,許多獨具特色的古建築被破壞拆除。今天,古老的(江西館)(湖廣館)(陜西館)(文昌宮)和古剎已經消失。上世紀70年代,大同古街留存下來的是“大同風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公社食堂毛首創的“熊掌豆腐”,經過職工食堂侯和葉順安的傳承。至今,大同古街上賣的“炸豆腐、熊掌豆腐”壹直流傳到今天五彩繽紛的大同風味。
今天的大同古鎮,那些古老的街道,已經變成了五彩繽紛的小鎮和古老街道的結合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同古鎮增加了約940米的街巷建設,增加了600多間街巷房屋,也促進了大同古鎮的產生和發展。省內外的遊客都是踏著古鎮千年的歷史印記而來。在約71平方公裏、人口約2.5萬人的大同古鎮,在約1.5平方公裏的明清古街,從明清古街的“吊腳樓”也能看到古鎮的文化,也能看到大同古鎮的古楠樹及其滄桑與繁華。
作者/郎言應時,四川邛崍市人。他用幾個筆名寫了幾百首詩歌、小說、散文、散文詩、古詩,2000多首歌詞。筆名有:《狼煙詩影》、《田字》、《寫詩的兄弟》、《溫柔的劍》、《老板》、《風中孤影》、《風中流浪》等。作者的真實姓名暫時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