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很害人,想多了對神也太害人了。
心靈疲憊時,容易被感染,精神衰弱時,疾病就會入侵。
不要搞得極度悲喜交加,當季吃好。
又是三個晚上的醉酒,第壹個就是晨怒。
大海中的天鼓聲和殷中的玉瑾聲。
邪氣難侵,精氣來自全身。
如果妳想遠離各種疾病,妳應該始終保持謹慎。
安神,快樂,愛惜氣,保持氣的純凈。
人生在世,修行在我。
如果我們能遵循這個原則,平坦的土地可以是真實的。
孫思邈的《養生明》解釋如下:
憤怒很害人,想多了對神也太害人了。神疲則疫,氣弱則病。
總的來說,這壹節講的是精神養生,由生氣和肝氣引起;思維之傷,脾胃之氣;我是喜極而泣,心情很好。氣主肺腎,神依氣血而存在。如果正氣受損,豈不是病的“疫”和“因”?對此,孫思邈曾引用魏晉時期養生學家嵇康在其《千金方》中的話:“養生有五難,壹是避名利(這真的是最大的心病),二是把情緒留給自己(這真的是耗心神傷腎的大愁),四難滋味無窮(這也是很傷腦筋的活)。五須存在,雖心難老,口中念念有詞,嚼著華英,呼吸著太陽,忍不住回去自己鍛煉而不死。五不在胸,則信仰順暢,道德完備。不求善,必有福報。不求人壽,自求多福。這也是養生的偉大目的。”在孫氏反復論證的這段話中,強調的是情緒在保持健康中的決定性作用。
就孫氏的詩說,憤怒傷害肝臟,這是人們情緒受損的壹種表現。《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說法:“大怒則氣盡,而血湧。”(《蘇文·怒上天庭》)“怒則生怒,甚至吐血泄瀉。”換句話說,氣生於氣,氣生於怒,怒-怒-怒構成了壹個惡性循環鏈條。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本性,若違則怒,怒則血盛,血則氣盛,氣則怒。”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壹首控制憤怒的詩中也闡述了同樣的觀點:“我知道憤怒是由情緒引起的,而情緒又平衡在哪裏呢?若問病根深淺,應與病魔同生。”
當妳生氣時,相應的疾病就會誕生,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肝膽系統。憤怒引起的氣血紊亂會引起頭痛、眼脹、面紅、耳紅、嘔血、窒息等癥狀。甚至會讓人暈倒,摔倒,所以死的也不少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於的故事就是壹個典型案例:血氣方剛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發怒。深諳心理學的諸葛亮故意用了壹招讓他生氣。結果他沒用真槍就放倒了36歲的英雄。臨床上遇到的突發憤怒導致高血壓、意識不清甚至腦出血死亡的案例在國內外媒體上時有報道。“氣是殺人兇手”,老百姓的說法道出了憤怒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危害。
根據美國醫學專家的調查,如果壹個人經常生氣或壓力過大,身體會分泌壹種代謝類固醇皮質醇,這種激素會直接損害人的記憶力和對事物的註意力。心情不好還會增加胃中鹽酸的流量,影響人的食欲,引起胃痛、惡心,甚至導致潰瘍病。憤怒和絕望是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舒張壓明顯升高。芬蘭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了這壹點。他們對616名男性受試者的調查發現,憤怒或絕望值每增加1點,高膽固醇血癥的風險就增加16%。充血可以成為壹個新的原因,並引起其他更嚴重的疾病。癌癥的發生也和經常生氣有直接關系。據統計,癌癥患者中容易發怒的人明顯高於溫和的人。
此外,思考傷害了孫氏詩歌中的精神。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標誌之壹,具有獨特的智能和智慧。心的主宰是心,《靈樞·大亂論》中有壹句話叫“心也是神的家”。思維是由心主導的,正如《孟子·告子上》所說的“心之官以為”。當心臟的主神和主要思維功能處於正常狀態時,人就會聰明、理性、敏捷、靈活,健康長壽的機會就多了;反之,人就會愚蠢、粗魯、遲鈍、固執,疾病和災難的發生率就會比較高。實踐證明,凡是有野心的人,聰明的人,豁達的人,善於與世界打交道的人,都是“有心機”的;而那些平庸、愚蠢、小家子氣、沒有朋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乏“心眼”。顯然,心臟的這些功能包括了大腦的壹些功能。混淆心腦的某些功能,不能歸咎於古人認識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通過這種現象認真探究它們之間的必然關系。在現代臨床中,壹些心腦疾病在發病機制上的相關性和心腦疾病共同治療的理想效果,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心腦關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醫的科學認識。
在心境平和的狀態下,充足的血液供應和靈活的精神發揮,使人的五臟六腑運行順暢,人體的小世界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環境,因此很少發生疾病。人的內心平靜壹旦被打破,心理因素導致的身體失衡就會立即發生。各種躁動因素形成的興奮焦點不時成為人們思維中的支配中樞,並通過大腦皮層的作用不斷操縱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從而產生多種疾病。有人系統測量了參加考試的高中畢業生膽固醇濃度的變化,發現在高考前壹年的平靜狀態下,濃度處於最低值。在備考的壹年,處於上升的變量值;高考前夕,達到最高值;然後,就逐漸沒落了。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當壹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往往表現為難以下咽山珍海味,難以溫暖的床和柔軟的被子,難以入睡,難以歡笑和開心。由此引發的疾病在所難免。心情不好會導致食欲不振、大便紊亂、月經不調、頭痛、頭暈、心慌出汗、失眠健忘,甚至出現神經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病,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這些由不良情緒引起的疾病,藥物治療很難奏效,最好采用心理治療。《黃帝內經》對這個問題評價很高。在其第壹部著作《古代天真論》中,為人們提供了“心平氣和虛,順真氣,內守神,安疾病”的心理藥方,使人們以平常心看待平常事物,進而達到健康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
不要搞得極度悲喜交加,當季吃好。又是三個晚上的醉酒,第壹個就是晨怒。
在這壹節中,孫氏不僅談到了上壹節沒有提到的情感因素“極度的悲喜”,而且進壹步強調了憤怒的危害,提出了“無晨怒”的警告。可以肯定地說,這些都是符合科學原理的至理名言。“人有五臟五氣,才能為情動所驚。”(《蘇文·陰陽應象大論》)情誌是很多病的,這裏不需要我多花筆墨來全面論述了。而孫氏的另外兩個問題,即“吃好”和“防夜醉”,需要我們重點關註。
什麽是“平均飲食”?狹義上是指合理的飲食。從廣義上講,它是壹門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全方位科學。關於這壹點,孫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中都有相應的表述。談到著裝,孫氏說:“衣服很粗糙,但它們能抵禦寒冷和炎熱。先洗幹凈,用香粘上。”“濕衣服和汗濕的衣服穿不了多久,讓人又酸又癢。出汗可以換衣服,但是那些不容易洗的比較匆忙的衣服,不會讓排尿變得更糟。流汗的時候不要脫衣服,因為會欣喜若狂。春天不能穿薄衣服,讓人傷寒,霍亂,食物都沒必要。它的意思很清楚。衣服是棉質的,勤洗勤換是衛生的基本要求。衣服上用壹些香的產品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出汗時要及時換衣服,防止被風吹。春天不能過早脫下棉衣,衣服的不衛生或不科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這裏孫氏說的,符合現代人對穿純棉、勤洗勤換、香料發汗、殺菌發汗的追求。談到住所,孫氏說:“山高而固。”“背山近水,氣候高爽。”“生活在奢侈、貪婪、隱忍之中,是害人之源。" "如果妳有足夠的食物、衣服和睡眠,妳就能保持健康。".智者愛山,仁者愛水,孫氏崇尚,這與現代人對優雅生活環境、少汙染、多負空氣顆粒、回歸自然的標準如出壹轍。
孫氏對飲食與養生的關系論述最多,也相當精辟。比如“不要把胸肉做得很豐富,總要節儉壹點更好”,意思是“節衣縮食”,泥巴類的食物不可少,但要少而精;“所有的稟賦,都在醫學上。烹飪如法,對人很有益處”,意思是“吃素”“蘸醬油”,人死少病多”;如果拿到肉,壹定是新鮮的,而且好像有氣息,不要吃。“都說‘吃要新鮮’,吃新鮮食物的營養和不新鮮食物的危害都提到了;”貪多傷身,人的腸胃就瘦了,多了就沒必要了。彭亨氣短必然得霍亂”,意思是“吃多了”。暴飲暴食或暴飲暴食,必然傷及脾胃,引起病變;”魚、生菜、生肉、腥冷的東西對人有害,要經常斷絕”,意思是“吃要忌寒”。吃生食、冷食對身體有害。”鹹傷筋,醋(可引申為酸味)傷骨,所以每次學著清淡飲食,“妳說的是‘忌鹹酸’,口味偏好對身體有害,要養成以清淡口味為主的習慣。諸如此類,無法壹壹列舉孫思邈對飲食科學的論述。僅僅通過上面提到的“三宜”和“三忌”還不足以體現他所說的“飲食平等”的廣泛含義嗎?眾所周知,人體需要多種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這些物質是通過廣義的“米”——食物獲得的,包括谷物、蔬菜、肉類、豆類、蛋類、奶類、魚類等食物。壹般情況下,壹般食物只能在胃裏停留3 5個小時,高脂肪肉類和油炸食品可能會稍長壹點,但最多在6個小時內排空。此時,胃開始收縮,饑餓感也隨之產生。正常的進食時間壹般在4 5小時之間,壹日三餐是比較科學的進食模式。長時間饑餓會對胃黏膜造成惡性刺激,影響胃的正常收縮功能,引起胃部病變,並可能導致胃痛、胃炎、胃潰瘍、胃癌等疾病。如果涉及腸、膽、肝、脾、胰等整個消化系統,就會發生越來越多的疾病。壹次吃太多或太多油膩的食物加上鮮美的魚肉,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導致消化加快,質量下降,隨時可能發生消化不良、急性腸胃炎、胰腺炎、膽囊炎、腹瀉、痛風等疾病。還會使胃在短時間內極度膨脹,導致急性胃擴張的出現,對生命非常危險。有調查顯示,50%以上的腸胃病患者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餓的時候飽和暴飲暴食。吃多了吃涼了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這裏就不陳述了。
主輔搭配,以主為主;葷素搭配是中國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飲食規律,也是孫思邈反復強調的養生法則。符合《黃帝內經》提出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氣”(靈樞五味)的原理,符合現代研究。素食主要指谷物、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富含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果膠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強腸道蠕動的良性刺激,促進機體排毒過程順利進行,充分合成卵磷和膽固醇正常代謝的作用。素食確實有降低動脈硬化、凈化血液、調節血脂和膽固醇、避免身體中毒的作用,使人從中獲得健康。但素食缺少高熱量的營養物質——脂肪,其缺乏和不足會嚴重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從壹開始就導致性激素含量降低,影響性器官成熟,為人們素質低下埋下了禍根。同時也影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吸收和利用,使機體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比如人體內80%的鐵來自肉類和蛋黃,80%的鈣來自乳制品,這些都屬於吃肉的內容。
孫思邈很重視這類食物的攝入,指出:“魚芝士酥等。,常吃使人強壯幹爽,身體潤澤。”“牛奶性平,養血益心,生肌,使人健康潤澤,目光銳利,誌存高遠。因此,必須向兒童提供正常的食物。”“這東西比肉好吃多了。”提倡葷素適度,似乎是中醫提倡的壹貫飲食模式。說白了,人長時間不吃足夠的肉,是不可能長出強壯的身體的。因此,必須保持肉類食物在膳食結構中的適當位置,將膳食中的脂肪含量控制在總熱量的25%左右,才能維持機體運轉的正常需要。
權衡利弊,科學家的結論性建議是,在合理安排素食與非肉類食物比例的前提下,有必要限制非肉類食物的攝入。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不僅富含脂肪和膽固醇,而且多為酸性食物。吃多了必然導致肥胖,增加血管負擔,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導致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等疾病。同時,血液酸堿度的變化會導致胃腸和腎臟功能的受損,使氨基酸在腐敗分解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毒素危害身體,引起人體疾病和短命。根據最近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的標準,營養全面的膳食比例是每個成年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谷類,400,500克蔬菜,100克水果,200克魚蝦,50,654,38+000克畜禽肉,25 50克雞蛋和65,438+000克牛奶和奶制品。我們在研究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時,不妨使其更具特色。
海中雲鼓之聲,陰中之聲。邪氣很難攻擊自己,精氣來自全身。
孫思邈在《養生之書》中鄭重地提出了“明蘊谷”和“魚雨金”兩種具體的養生措施,並指出了它們與正常睡眠、祛邪防病、保持定力和定力的關系。
什麽是“唱雲鼓”?就是敲妳的牙。雲鼓何時響?還明確規定了時間,“亥”,即晚上21時22分。在《錢進方》中,孫氏還提出了晨叩牙法,說:“每旦取壹撮鹽含於口中,放於溫水中,擦牙叩百次,可久而久之,但五日之後,則口緊。”可見孫氏非常重視敲牙和護牙的關系。咀嚼牙齒有什麽好處?用現代的話來說,它可以增強牙齒的強度,預防和抵抗疾病,促進牙周組織和根尖組織的血液循環,同時通過牙齒和經絡的溝通來調節全身的健康。在連接人體的主要經絡中,有13條幹線與牙齒及其周圍口腔部位有關,其中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直接進入人的上下牙齒。
在孫氏的養生詩中,他特意用了壹個“睡”字來表示睡眠的時間,這是孫思邈重視睡眠的證據。“臥時有早晚四時,和合有規律之制。”孫氏認為晚上睡覺的最佳時間是9 10,這是壹個非常科學的觀點。關於睡眠問題有很多科學的論述,比如“不要躺在風裏”、“不要打濕頭”、“不要在頭上放爐子”、“冬夜不要捂頭”,睡姿應該是“屈膝側臥,利人元氣,打勝仗”,從而達到“壹瘸壹拐睡不膩”的目的
顯著的晝夜節律變化是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壹大特征,白天醒來,晚上安靜入睡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嚴格的生物節律。在這種節律的控制下,人體的生理活動,如呼吸、消化、血液、排泄、內分泌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規律性變化,有節奏地支持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也就是常說的人體的生物鐘效應。當妳需要睡眠的時候,它會發揮積極的作用,發出自我保護的信號,使人昏昏欲睡,促進人入睡。如果困了還保持清醒,對身體的傷害就開始發生了。因此,相關專家呼籲:要想減少疾病的發生,保證身體的健康,就不要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對此,唐代註重養生之學的詩人白居易還專門寫了壹首詩:“困了就睡,柔了就禪,何樂而不為?”當壹名醫生是壹種醫學,我不努力工作和(醫學和)平(扁鵲)門。“壹個人困了,就應該去睡覺;當妳筋疲力盡時,妳應該休息壹下。壹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力所不及的情況下使用硬“撐”純粹是有害無益的。妳必須學會調整自己,以確保妳的健康。
“銀杏玉津”類似於上面提到的“明韻固”,也是口腔乃至身體的重要保健措施之壹。印石,也就是淩晨三點,“玉瑾”是唾液的別稱,還有金金、玉江、玉泉、俞曄、甘露等許多其他名稱,都是對唾液重要性和高價值的誇張表達。“白玉牙旁有玉泉,哺育我壹生。”(孫思邈《衛生歌》)孫思邈認為,唾液是滋補的東西,與人的壽命有關。其分泌主要在人清醒狀態下進行,中午和吃飯時分泌高峰,晚上幾乎不分泌。因此,人們早上起床後往往會感到口幹舌燥。有人把早上喝壹杯涼開水作為養生的方法,這不無道理,而且和孫氏提出的“起床前放松”的方法有源頭關系。
古代人比較重視唾液的養精延壽作用,古籍中有記載。比如魏晉時期,蒯井有個老人,1.78歲。他長壽的秘訣之壹就是起床後反復吐口水、敲牙齒。而活了100多歲的孫思邈,是否也與他多年來堅持的吐牙叩牙措施有關,我認為是不可否認的。
如果妳想遠離各種疾病,妳應該始終保持謹慎。安神,樂,惜氣,守純。
在這壹節中,孫思邈提出了與養生相關的三個問題,即“存五情”、“享樂”、“保和清凈”。讓我們逐壹分析。
其實“救五辛”是控制多種辛味的總稱,並不只是蔥、蔥、韭菜、蒜、杏曲這五種辛味蔬菜(即中醫“阿魏”)。辛味壹方面有散氣、行氣、活血的積極作用,暴飲暴食後也有耗氣、生熱、傷津的消極作用。孫氏的“適度”觀點是針對後者的。
節制不代表沒用。孫思邈非常擅長在食療和藥物中使用辛味。如麻黃、薄荷、木香、紅花、胡椒、蒼術、肉桂,均為辛味藥。孫思邈常用於發汗、活血、祛穢、燥濕、暖胃、開竅的治療。甚至在以“五香”為代表的五種蔬菜中,也有被孫氏列為藥用的。始於唐代的立春吃“五香菜”(也稱為“春菜”)的習俗,也以洋蔥、大蒜、辣椒、生姜和芥末絲為代表。起初,皇帝給最近的大臣們送春菜,後來,人們也跟著這種趨勢,互相贈送禮物。這是杜甫《春日細萵苣,忽記兩京梅開的時候》詩中所說的。孫氏的配方是否與當時的這種飲食方式有關也不得而知。
“悅樂”既可以理解為崇尚快樂的情緒,也可以理解為“以樂為樂”,即以音樂養生。當孫氏的真實意圖不明確時,作者認為最好寬泛理解。
音樂養生自古有之。比如《李周傅山》裏有壹句話,說音樂可以促進飲食;《黃帝內經》中有五音配五行的論述,是對運用音樂治療疾病經驗的直接總結。《李龍駢文》中有壹段描寫是“看花解悶,聽歌解憂,以藥制勝”,這就完全說明了音樂在治病中的作用。實踐證明,音樂療法除了養生、胎教之外,對精神抑郁癥、躁狂癥、疼痛、癌癥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治療作用。
“保和諧純潔”就是保持人的和諧純潔,這是孫氏反復強調的“性修養”,在第壹節“想多了傷精神”中已經提到。
孫氏提倡的主要觀點是,每個人都應該少壹些自私,多壹些關愛,成年後保持美麗,並幫助他人,從而逐步建立壹個和諧純潔的和諧社會。關於這壹點他講了很多,比如他說:“善於打理生活的人,往往是想得少,想得少,欲望少,話少,笑得少,煩惱少,樂得少,喜得少,怒得少,善得少,惡得少(註意“少”是中庸的意思)。此行十二人,修煉之本也承包。”他又說:“德行不好,縱服玉液仙丹,未能延年益壽。”唐代詩人白居易也在壹首詩中說過這樣的話:“蝸牛的角上怎麽了?我會把這具屍體放在石頭的火光裏。和富人在壹起,和窮人在壹起,快樂,不笑就是白癡。”撇開白話的政治背景,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應該說他的話是對的。(“長生不老之論,實踐以人為本。若能遵循此理,平地可為真。”
在這首詩的最後壹節,孫思邈總結了自己關於養生保健的宏觀理論,批判了救死扶傷的錯誤認識,提出了“實踐以人為本”的積極養生保健思想,表明積極養生保健可以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壽命,使人在美好的未來成為“真正的人”。
“壽死論”是對孫思邈在學術領域消極養生思想的公開挑戰,體現了他積極向上的養生觀。他認為人的壽命既不是神仙決定的,也不是吃了丹藥就能延長的。有人常說“生死由命,貧富在天”沒有科學道理。人的健康和長壽都掌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神仙之道難,養性之術易拜。所以善於養生的人,要時時小心忌口,勤於飲食,百年之內不怕死不怕傷。”他說史丹的長生不老藥有毒。“大多數人殺人,比鴿子還毒。普通人沒病,不要搞錯了。宜慎之。”他呼籲:“寧可吃野葛根(劇毒藥),也不要拒收五石脂,明知其劇毒,切不可大意。”有識之士遇到這壹面,壹定要燒,不要久留。“不難看出,他相當堅決地反對利用史丹來保存健康。從歷史上看,用煉丹長生的荒唐做法,自唐代以後確實逐漸衰落,這與孫思邈的積極倡導和強烈反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實踐以人為本”。在世界上所有的因素中,人是最本能、最活躍的。所以,長壽的密碼在人自己手裏。孫思邈用“實踐以人為本”壹句話概括了這壹思想,體現了其學術思想中“唯人”的主題。怎麽練?孫氏總結了他認為“易知、簡單、易行”的十大“要領”,即“壹是增神,二是愛神,三是養身,四是引導,五是說話,六是吃飯,七是住房,八是俗,九是藥,十是禁忌”,基本上把養生保健相關的內容都放進去了。這裏既有孫氏對先賢經驗的整理,也有孫思邈的親自創造,為後世養生學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仔細推敲這些內容,除了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還包含了壹個重要的運動學思想,這也是孫思邈養生理論的核心。
孫思邈說:“修身養性的方法,永遠是做壹點點工作,但是強起來太累了。且流水不腐,家不殆,故因其動。”長壽的原則,“調身按摩,抖擻四肢,引導氣血運行,這很重要。”在養生理論中,“運動”壹詞被反復提及,孫氏明確了運動與健康、運動與長壽的關系。除了理論之外,孫思邈還親自教人具體的鍛煉方法,比如量力而行的散步鍛煉:選擇“四時氣候晴朗的日子,測測當季的冷溫,出門以三裏、二裏、三百步或二百步為佳,量力而行,但不要使自己感到疲倦和氣喘籲籲”;以引導為主的綜合晨練:“雞叫時,臥倒引導”,起床後“雙手攤膝,四肢慢慢克制,口吐濁氣,長時間用鼻吸清氣。”。孫思邈不厭其煩地講述各種運動形式的要領和作用,告訴人們生命在於運動。
什麽是“真人”?《黃帝內經》裏說得很清楚:“真人能舉天地,能掌握陰陽,能呼吸精氣,能獨立守神,有同樣的肌肉,所以能長生。”"如果我們能遵循這個原則,平坦的土地可以是真實的."孫思邈告訴我們,如果能堅持做他在養生書中寫的事情,就有可能成為壹個健康長壽的人,成為壹個理想的“真人”。
以上,結合現代研究和養生的實際,我們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做了簡要的解讀。雖然我分析了孫氏詩歌的內涵,並結合孫氏的《千女兒》等相關論述說了很多,但最終沒能展現出他豐富的養生思想。通過這些表面的文字,有助於理解孫思邈養生理論的全貌,對追求健康長壽者的行動有所啟迪,這正是筆者所期待的。
論生死,修行在人。如果我們能遵循這個原則,平坦的土地可以是真實的。"
什麽樣的脾氣和性格,什麽樣的飲食和起居決定了壹個人的生活和健康。不要暴飲暴食,生活無常,而是推到生活中去。就像妳的性格決定妳的命運,妳的修養和行為決定妳的人生。所謂修行在人。
只有自救,除此之外,都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