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
社會詩人杜甫以政治興亡、社會動蕩、戰爭徭役、饑餓貧困、貧富懸殊為題材,內容廣泛,時代豐富,趨於現實。杜詩擅長描寫當時的歷史情境,反映唐朝由盛而衰的現狀,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到入蜀,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蕩,寫下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在他的代表作中,許多現實主義作品,如《兩個為路》,反映了上層社會的奢侈。
2.意識形態方面
杜甫的詩中有儒家思想,有悲憫人民、憂國憂民的情懷,充滿了愛民愛民的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被譽為“詩聖”。杜詩山以理性仔細地觀察生活和社會的現實,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體會人民的苦與樂,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繼承和發揚了《詩經》、漢樂府民歌和建安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
3.技巧。
杜詩山用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寫對話和獨白。杜甫的詩也善於抒情,把抒情和敘事結合起來,也把抒情和寫景結合起來,把感情留在風景裏。杜甫的敘事註重客觀描寫,讓故事本身能直接感染讀者,論述較少。
4.語言。
杜甫寫作態度非常認真,語言精煉,用詞準確,形象生動,色彩豐富,善於運用民間口語。
5、體裁。
杜甫的作品都不錯,五七句古體詞,絕句。他經常使用不同的詩歌風格來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用的是格律限制少、易於描寫的古典詩詞,抒情用的是現代詩詞。
杜甫創作了大量的七言律詩,內容廣泛,技巧純熟,重視格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精煉,堪稱歷代典範之作,成就斐然,使七言律詩創作走向成熟。他還創作了新樂府詩,描寫社會民生疾苦。
6.風格
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是沈郁、多變、多姿多彩,或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沈郁悲涼、或辭藻豐富、或質樸無華、或通俗自然。杜甫的詩歌吸收了前人的藝術技巧,發展成為壹種獨特的新風格。表達自己的愛國思想。
總的來說,杜甫給後人留下了1400多首詩,涉及到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亂前後的作品,如《三官送別三告別》、《二供路》、《壹車鋪》、《北伐》、《從北京去豐縣背記500字》等,把個人感情與重大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唐代白萌《才子詩》中首次使用“詩史”壹詞來概括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特征,但主要集中在“詳註”方面。宋人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詩史”的概念。他們往往忽略了詩歌的藝術特征,但都註意到杜甫的詩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杜甫以其博大的思想內容和不同於史書的記史手法,為我們提供了壹幅唐代歷史的真實畫卷。他用自己獨特的筆觸,用自己獨特的廣度和深度,補充了歷史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