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開發-萌芽;
會開——開;
什麽已經開了——枯萎了;
這朵花平靜地度過了她的壹生。
——《生活》
壹朵被紮過的梅花死在盆裏。
她的生活是如此孤獨!
——《孤獨》
巴金出生在成都壹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的是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大家族中人與人的勾心鬥角,封建禮教對人的殘酷。這壹切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使年輕的巴金感到壓抑、孤獨和悲傷。生活是他感情的描述。還有“壹朵被紮過的梅花死在鍋裏……”它使人想起梅在《家》中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巴金對無數受封建禮教迫害的青年男女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專制的厭惡、指責和反抗。他不願意孤獨,他渴望走出黑暗,離開。1923年5月,他和三哥姚林決定離開成都,去上海讀書。“壹個理想在前面向我招手,我眼前壹亮。”
“我看見遠處有紅光閃耀。我不知道光在哪裏,但它牽引著我的心,好像有人在帶路。”當家鄉的景色從視線中消失時,他久久地望著小船,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構思出《夜航》這首詩:
黃昏了。在這條霧蒙蒙的河流中,
我們的船到底要去哪裏?
遠紅光,
請靠近壹點!
在這首詩中,巴金把“遠紅光”視為光明和未來的象征,視為人生燈塔的象征。正如他後來在《激流》的序言中所說,“我還年輕,我要活著,我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洪流不會停止,看它把我帶向何方!”這首詩恰恰表現了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巴金來到上海後,和三哥姚林壹起考上了南洋中學。這三首詩發表時,他正生活在南陽中學二年級。南洋中學是上海著名的私立學校。它位於日暉港的郊區。它有壹個美麗的校園,優良的教育,完備的設施,教學樓,宿舍,理化實驗室和壹個以藏書豐富而聞名的圖書館。但對學生的管理相對寬松,鼓勵學生自主自強。進入這樣的環境。遠離家鄉的巴金得到了壹個穩定的落腳和學習的地方。他壹方面努力學習外語,閱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奧莉維亞K》等多部英文原著,另壹方面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所以來到上海後編輯出版了上述三首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