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港》
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漫漫,
漫長而孤獨的雨港,
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
她有和丁香壹樣的顏色和香味。
有丁香壹樣的憂傷,雨中的憂傷,憂傷和仿徨。
她和我壹樣,撐著油紙傘,徘徊在這寂寞的雨港,
和我壹樣默默的走著,冷漠,悲傷,憂郁。
她悄悄地走近,走近,投去壹口氣。
她飄然如夢,如夢如幻,悲傷迷茫。
像夢裏的丁香田,這個女孩在我身邊飄過;
她默默地走了,走得很遠,來到毀壞的柵欄前,走過了多雨的港灣。
在雨的悲歌中,她的顏色褪去,她的芬芳散去,甚至是她丁香般的惆悵。舉著油紙傘,
獨自徘徊在漫長而孤獨的雨港,
我希望飄過壹個像丁香壹樣悲傷的女孩。
贊賞:
《雨巷》以低沈而優美的筆調,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失望和仿徨。打開這首詩,我們首先看到詩人描繪了壹幅雨季江南小巷的陰郁畫面。詩人本身就是壹個徘徊在雨巷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寂寞。綿綿細雨中,他“壹個人撐著油紙傘,走在長長的、寂寞的雨巷裏”。在這樣陰郁孤獨的環境裏,他心裏有壹點模糊而痛苦的希望:“我希望遇到壹個像丁香壹樣在抱怨的姑娘。”這個女孩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憂傷的色彩。雖然她有“丁香般的顏色和香味”,但她也有“丁香般的悲傷”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悲傷和憂郁。她像壹個詩人,在壹條寂寞的雨巷裏“憂傷仿徨”。而且,她沈默著,“像夢壹樣”從她身邊飄過,走過這寂寞的雨巷。這是壹種帶有強烈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沈悶的社會現實比喻為壹條狹長而孤獨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詩人自己就是這樣壹個孤獨的人徘徊在雨巷。他在孤獨中抱有美好的希望。希望眼前有壹個美好的理想。詩人筆下的“丁香般”的少女,正是這壹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詩人知道,這個美好的理想很難出現。她和自己壹樣充滿了悲傷和惆悵,轉瞬即逝,像夢壹樣飄走了。留下的只是還在黑暗的現實中徘徊的詩人自己,還有那無法實現的夢想壹般飄走的希望!
《雨巷》用簡短抒情的吟唱再現了這些年輕人心中的典型聲音。在這裏我們真的聽不到真實苦難的描寫,聽不到反抗黑暗的吶喊。這是壹種深深的告白,壹種失望的告白。但是,從這種傾訴和告白中,難道不能清晰地看到壹些年輕人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嗎?這首詩流露出失去美好希望的苦澀。就算是當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麽容易被騙的。人們看完《雨巷》不想永遠在雨巷裏徘徊。人們會討厭這條雨巷,渴望走出雨巷,去壹個沒有雨和悲傷的寬闊明亮的地方。他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是註重挖掘詩歌中隱含隱喻的能力,用象征意象和意境表達自己的感情。《雨巷》體現了這壹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