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席慕蓉新論

席慕蓉新論

在遺忘和記憶的兩面

席慕蓉說:“人生是壹條奔流的河,我們都是過河的人。”生命之河的左岸是遺忘,生命之河的右岸是記憶。只有當我們乘著自己獨特的小船穿梭在左岸和右岸之間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壹個富有詩意和哲理的開場白,巧妙地在引語和隱喻中指出主旨。

走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笑著窗外花開花落,看著雲卷風停。在路上,我們經歷了太多悲喜交集的事情。在生命之河的航行中,我們學會了忘記該忘記的悲傷和歡樂的事情,學會了記住該記住的點點滴滴。

東坡甩起頭發,喊了壹聲“不歸之河”,所面臨的煩惱頓時沈入滾滾波濤,消失得無影無蹤。波瀾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了遺忘,遺忘了那些坎坷與悲傷,遺忘了事業上的那些不如意。陶謙陪著《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蝴蝶君》中的蝶舞,在東籬下悠閑地采菊。面對南山,元明選擇了忘記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壹切不快。這是靈魂的選擇,是兩岸過河人做出的明智選擇,是明智的“擺渡”。(以東坡和陶謙為例,說明“忘”悲歡離合的“智慧”。流利的話語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呆在河的左岸,除此之外,右岸也有人快樂地生活著。坐在池亭下,淚流滿面,壹個人喝著酒,伊安珠用她的話告訴我,她會永遠記得自己生命中經歷的點點滴滴,那是她在“渡江”途中做出的選擇。海子告訴我,從明天開始,他會記住生活中所有的水,因為那是他用來澆花的露水。三毛用她的話永遠記住了撒哈拉的靈魂。梵高永遠記得他和向日葵的“船”...(例子說明“記得”是永恒的。就筆觸而言,涵蓋古今中外,豐富的素材增添了文章的人文內涵。這是生命之河兩岸的生命,是遺忘與記憶的選擇。風吹動花瓣像破碎的童年。絕望的古樂解釋著靈魂的落差,躲在夢和回憶的深處,聽著花和夜唱著噩夢,唱著繁華,唱掉所有的回憶,用無人知曉的清澈的微笑和不清晰的淚水忘記了本該忘記的不快和瑣碎,記住了本該記住的深刻和永恒。白兔,妳看看周圍,衣服不如新的,人不如舊的。航行在“生命之河”,坐在自己獨壹無二的小船上,知道遺忘在左邊,回憶在右邊,中間還有無盡的穿梭!(返利開頭,生命之船“無盡穿梭”的形象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富有詩意,耐人尋味)

點評:這是壹篇富有詩意和哲理的散文。其高明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取材豐富。從席慕蓉到梵高,作者的筆觸遍布世界,詩詞文章,壹點點面面,細節細節,“忘”與“記”壹個個的聯想和不同角度的挖掘,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二是意境深遠,詩意濃厚,哲理深刻。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席慕蓉的詩,以“河”寓意“人生”,表現出人生在“左岸與右岸”之間穿梭的哲學意味;本文所涉及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作品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材料的厚重為文章的厚重增色不少,再輔以充滿意味和詩意的語言,自然是詩意而含蓄的。這篇論文能得高分,深刻的內涵、豐富的材料和出彩的文采是重要因素。

席慕容-參考文獻

1,席慕容的詩

2.論席慕蓉詩歌的愛情主題

3.論席慕蓉詩歌創作中的現代女性意識

4.論席慕蓉懷鄉詩的普遍性

5.詩人席慕蓉釋放內蒙古情結(新民周刊)

席慕蓉,女,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蒙古語,全名木倫錫連波,蒙古語意為浩蕩的河流。原籍內蒙古,1943出生於四川。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在臺灣省長大。從臺灣省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她去了歐洲深造。1996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榮獲比利時皇家金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新詩中興文學獎章。曾任臺灣省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職業畫家。代表作有《壹棵開花的樹》、《七裏香》等。2002年,他被任命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由於他強烈的鄉愁,他寫的《父親的草原和母親的河流》被留在國內、漂泊國外的蒙古族兒童廣為傳唱。

席慕蓉-作品特色

席慕蓉的作品,寫的是平實的語言,卻有著深厚的感情。細膩的筆法,善於運用重復的句式,使她的文章呈現出舒緩的音樂風格,充滿田園情調。在句法的管理上,她既註重整體效果,又追求文字之美。席慕蓉的文章都是以人物為中心,簡單的敘述就很容易看出作者的誠意。

或許是因為席慕蓉作為壹個美術系畢業的專業畫家,經常融入繪畫中,讓讀者如同翻閱繪本壹樣欣賞他的作品,沈浸在壹幅幅明亮的畫面中,這也是Xi的作品如此有特色的原因。

作為蒙古族,席慕蓉在創作初期從未踏足過自己的家鄉疆域,但她的詩文卻掩不住蒙古意識,比如表達對蒙古草原和歷史文化的思鄉之情,以及具有蒙古族哲學和宗教特色的佛教觀念,這些都有別於其他作家。

席慕蓉——作品的影響力

無限的回憶

席慕蓉是臺灣現代詩歌史上壹個非常特殊的個案。壹出現就成為臺灣省詩壇的“暴發戶”,創造了“軟詩”的“席慕蓉現象”。席慕蓉的詩在暢銷書榜上變得突出;作品成為大學中學女生手中的珍寶;名字成了報紙和電臺的熱門話題;席慕蓉本人甚至被譽為臺灣的“詩壇瓊瑤”。這些都成為臺灣省詩壇的新鮮事物。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席慕蓉漂洋過海,在中國大陸掀起了壹股“席慕蓉旋風”,成為許多青年詩歌愛好者的偶像。

作為壹個現代詩人,席慕蓉可以算是第壹個成為當代批評家筆下的“某某現象”——雖然這群批評家用“席慕蓉現象”這個詞的時候,多少有點批判的味道。

席慕蓉-散文評論

席慕蓉的散文作品有兩大特色,壹是花的描寫,二是色彩的詞匯運用。在“花”的描寫上,文中可以用到各種各樣的花,其中與她關系最密切的是荷花。因為席慕蓉有著畫家的身份,所以色彩的運用自然比其他作家更為貼切,這也就形成了她的特色之壹。

(壹)花卉的描述

席慕蓉的散文中,除了人之外,往往以花為對象,或者在文字中穿插花來暗示某種象征意義。比如“整棵樹開滿了白花,濃綠的暗葉突出了白花,所以我遠遠地就看見了...好大的壹棵樹,深深地栽在海邊的懸崖上。幾十年前,那些漂洋過海來的人剛開始在這個小島上生活的時候,這個懸崖上壹定長滿了這種沿海植物吧?我想當那群人剛開始在這樹下建造他們的小屋時,他們壹定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停留,他們很快就可以離開,所以他們以這樣壹種尷尬和混亂的方式建造它?”

席慕容喜歡把某壹種花的特點和某壹類型的故事結合起來。故事中的花雖然可能只起到靜態的作用,但在全文中卻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比如席慕蓉在《壹曲花兒的故事》裏,寫了壹個關於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的故事,以曇花的盛開開始,以它的雕謝結束。

“多年以後,每次聞到同樣的花香,女孩都會想起那個在月下摘曇花的男孩。那晚之後他們就沒見過面了。他不應該給她壹朵曇花。據說這是壹個不幸的征兆。”

席慕蓉對花的感情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花也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對於讀者來說,即使從未經歷過類似或相同的情況,也能透過席慕蓉營造的氛圍有更深的感受,這或許是席慕蓉作品壹直受人喜愛的因素之壹。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席慕蓉尤其喜歡荷花。她畫和寫蓮花。但是,她很少單獨表揚蓮花。她總是把蓮花和別人聯系在壹起,或者用什麽東西把它帶出來。在文學批評中,有壹句話叫“文如其人”,特別強調作家的生活環境與作品風格的關系。探究這壹現象與席慕蓉的關系,可以從席慕蓉的生活環境和成長過程中找到答案。

席慕蓉出了壹本書,書名是《信物》,完全是寫和贊美蓮花的。這本書的內容就是用席慕蓉的文章和筆觸來營造書的氛圍,表現對荷花的贊美和喜愛。不僅客觀細致地寫風景,還主觀地寫感受,使整部作品呈現出情景交融的感覺和物我合壹的局面。

(二)配色的運用

同時,作為畫家,席慕蓉在文中對花的顏色的描寫,比壹般作家更為敏感細膩,使其作品感覺更為傳神。其形象的構建多以色彩的運用為基礎,呈現給讀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的平面文字,而是立體的畫面。

穆容運用色彩和花卉的描寫,使抽象的思想傳達出清晰明了的形象。讓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非常容易進入席慕蓉想要表達的情緒。

編輯本段回到目錄席慕容-內蒙情結

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

席慕蓉的蒙古語名字叫木倫希連波,意思是浩浩蕩蕩的河流。她是蒙古皇室之後。雖然她不是在內蒙古草原長大的,但她是在壹個傳統的蒙古族家庭長大的。5歲前,席慕蓉會說蒙古語。席慕蓉出生在重慶,因為他處於壹個動蕩的戰爭年代,所以他隨父母去過重慶、上海、南京,最後去了臺灣省。

《古詩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觸到的第壹本詩歌閱讀書籍,其中有很多表達鄉愁的詩句,比如“鄉愁使人老,歲月漸晚”。從此,淡淡的鄉愁和鄉愁與席慕容結緣。席慕蓉在日記裏寫詩平衡內心世界,鄉愁成為她內心世界的深深印記和情結。作為畫家和詩人,席慕蓉把鄉愁寫在詩裏,畫在畫裏。

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壹種對家鄉的向往,甚至在作品的底色中都能看到草原沙漠的影子。在壹片沙漠上,壹棵樹留下它長長的影子,只有在家鄉才能看到,而席慕蓉在沒去過家鄉的情況下畫了這樣壹幅油畫。壹位住在臺灣省的蒙古族老人看到她的畫,用流利的中文說:“這好像是我的家鄉。”

1989年8月22日,席慕容第壹次回到內蒙古。此後,席慕蓉在臺灣省生活的同時,以每年壹到四次的頻率回到內蒙古草原,足跡遍布內蒙古草原。

65438到0989的故鄉之旅,可以說是席慕容創作生涯的分水嶺。席慕蓉,壹個有點憂郁和孤獨的人,寫下了《黎齊香》,再也回不去了。回到臺灣省,她閉門寫作,三天兩夜寫了壹篇五六千字的短文。這樣的生活持續了整整壹年。這壹年裏,她推遲了所有的畫展,取消了其他所有的計劃,專心寫自己去內蒙古的感受。

席慕蓉說,她踏上草原的前十年,難過又害怕。草原被破壞,沙漠化嚴重,移民太多,草原文化逐漸消失。然而,在最近的三到五年裏,她變得樂觀了。“萬物有靈,眾生平等”是席慕蓉反復說的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他人的文化。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保留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參考資料:

詩人席慕蓉釋放內蒙古情結(新民周刊)

席慕蓉-代表作品

作品有詩集、散文集、畫冊、選集等50余種,在國內外廣為傳誦。近年來,我致力於探索蒙古族文化,並以我的家鄉為創作主題。

散文和詩歌作品有:《貝殼》、《無怨的青春》、《七裏香》、《時間的九篇》、《在那遙遠的地方》、《河之歌》、《有壹首歌》、《三弦》、《為了幸福》、《我的家在高原》、《山月》和《禪》。

開花的樹

為此

我在佛前祈禱了500年。

祈求佛祖讓我們有壹段塵封的感情。

佛祖給我做了壹棵樹

沿著妳可能走的路。

壹棵開花的樹席慕容

太陽下

小心翼翼的開滿了花

每壹朵花都承載著我以前的希望。

當妳靠近時,

仔細聽

顫抖的樹葉

這是我等待的激情。

當妳從樹下走過,卻沒有註意到我。

在妳身後的地上

我的朋友,

不是落下的花瓣

那是我枯萎的心(參考:

席慕蓉的詩)

七裏香

小溪渴望流向海洋。

潮水渴望回到陸地。

在有綠樹和白花的樹籬前

我如此輕易地揮手告別。

經過20年的變遷,

我們的靈魂每晚都會回來

當微風吹過。

它變成了壹個充滿芳香的花園(參考“席慕蓉的詩”)

席慕蓉-別人的評價

評論家沈琦認為,對“席慕蓉詩歌現象”的重新解讀,旨在為整個正常的詩歌寫作重新命名和定位。長期被任意搬運的中國新詩,正逐漸覺醒並宣稱進入良性發展期,正常寫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這個角度重讀席慕容,可以讀出壹些尷尬的啟示——市場把前衛的姿態從主流推向邊緣,時代把壹抹“邊緣光影”推向市場的熱點;市場是無辜的,時代是多變的。席慕蓉只是被動地充當了大眾詩歌投票者的“寵兒”,無意中開啟了人們對正常詩歌寫作價值的重新認識。在這個價值場域中,席慕蓉的詩歌無疑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不是壹場錯愛和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