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詩歌?
請輸入您的答案...古典詩詞的譯者不是古人,他不需要為古人翻譯,無論原詩屬於古人還是譯詩屬於古人。事實上,采用傳統格律的英語詩歌在當代英語讀者中並不流行。自新詩運動以來,英語詩歌的創作完全擺脫了傳統格律的束縛,翻譯也是如此。美國新詩運動的總教練龐德以自由詩的形式翻譯了18首中國古典詩歌,大受歡迎,掀起了翻譯中國詩歌的熱潮,同時也為剛剛起步的新壹代詩人輸送了外來營養。英國漢學家威利緊隨其後。與傳統漢學家對英語詩歌格律概念的堅持相反,他采用了自由的“跳躍法”將其翻譯成中文。正是因為龐德和威利的翻譯理念符合新時代的詩學,他們的翻譯才能深入人心,中國的詩歌也開始在英語世界家喻戶曉。其中,龐德翻譯的李白《長征》,李瑋翻譯的白居易《壹百三十韻》等壹批譯本早已成為英語詩歌的經典,進入了各種權威的英美文學作品選集。這是英語詩歌發展史和中國詩歌翻譯史上的常識和結論。不了解這段歷史,不考察這些翻譯的成敗,或者換壹種說法,不經過現代英語詩歌運動的洗禮,不願意或不能接受當代的詩學和翻譯觀念,任何壹個譯者,即使英語水平很高,也無法勝任漢詩的英譯工作,除非他的翻譯不是針對現代英語讀者,而只是為了閉門造車,自娛自樂。可惜的是譯本沒有讀者,就像原著是死胎壹樣,即使強行送出去,也沒有新生的機會。沒必要“送走”。自從龐德於1915年出版了《凱茜》這本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詩歌小冊子以來,中國古典詩歌的壹些精神早已被歐美詩人“帶走”並吸收到英文詩歌中,成為其民族文學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另壹方面,在馮至、查、北島等壹代又壹代中國翻譯家和詩人的幫助下,外國文學獲得了不可磨滅的中國,現代詩歌不僅來自歐美,也來自中國。這種雙向翻譯逐漸打破了民族文學的壁壘。早在1827,歌德就說過,“我越來越相信詩歌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學現在什麽都不是,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到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促進他早日到來。”在21世紀,民族文學日益被翻譯文學和世界文學所取代。如今,民族文學不是在翻譯中失落,而是在翻譯中獲得,而只有在翻譯中獲得的,才能成為世界文學。任何壹種古代文學,如果不能借助語內或語際翻譯與當代詩學並駕齊驅,就沒有理由參與當今世界文學的發展,也不會成為未來整個世界的文化遺產。讓我們期待更多的中國古典詩歌走進世界,讓李白、杜理科、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成為世界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