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提前上映
唐李白
壹大早,我告別了高入雲霄的江陵城,遠在千裏之外,船只有壹天。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在耳邊不知不覺地不停啼叫,輕舟已過了沈重的青山。
公元759年春,李白因王勇李林案流放夜郎,途經重慶。到了白帝城,突然接到赦免的消息。他又悲又喜,立刻乘船去了江陵。這首詩是作者回到江陵時寫的,所以也以“下江陵”為題。
1,人是老人,心是少年的心。
全詩節奏明快,感情暢快,毫無滯澀晦澀之感。很多不知道創作背景的人都被誤認為是這首詩,可見李白年輕時在去長安的路上對未來的巨大信心,比如我。
小時候讀這首詩,對它的背景壹無所知,但我羨慕李白在清晨離開白蒂,去更廣闊的世界。
在清晨的光線中,李白向漂浮在彩雲間的白帝城揮手告別,讓人羨慕不已,仿佛能在清晨潮濕的空氣中聞到泥土的芬芳。清晨,兩岸的猿叫聲都特別浪漫,仿佛要把白壹個接壹個地送走似的。不知不覺間,輕松的李白已經揚帆遠航,越過崇山峻嶺,消失在霧蒙蒙的江水中。然而半空中卻回蕩著李白爽朗的笑聲,散落在水面上的詩句不壹會兒就被魚兒啄走了。
單從“猿聲”這壹意象來看,我們從杜甫“長空疾風猿啼,碧湖白沙鳥歸”的詩句中讀到的,是他晚年的無奈與苦悶。我們從酈道元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衣襟淚”中感受到的是陰森可怖。“猿聲”自然也就染上了悲苦的情感基調。
但是,李白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寫詩。他的猿音是那些沾染了李白浪漫色彩的。所以聽起來沒有悲傷,只有快樂和無憂無慮。
李白的少年時代壹直活在他的心裏,他的青春精神在他的詩歌創作生涯中壹直完整地保存著。壹切都是感傷,壹切都沾染了李白的少年時代。
縱觀李白壹生,他和他的詩都是自由和浪漫的代名詞。
他不是沒吃過苦,只是在生活中把苦和自由分開了。他從未拒絕接受苦難,但也從未失去自由和浪漫,永遠天真奔放。即使到了晚年,李白歷經磨難也不改初衷,詩歌依然悠然。
李白沒有感到痛苦嗎?仰視他的杜甫記錄了李白的苦難,如“我們的首都多管閑事的人,而妳是孤獨無助和貧窮的”,“詩人應提防繁榮,但惡魔可以困擾壹個流浪者”,“全世界都想殺人,但我只關心人才”。我覺得李白自己經歷的痛苦,足夠寫壹首詩了!
但李白本人對痛苦保持沈默。
詩歌,作為唯壹的安慰,修補和治愈了李白失意和受傷的靈魂。所以我發現陶淵明和李白其實很像。他們小心翼翼地隱藏著殘酷的現實,始終表達著對真善美的信仰和渴望。兩人都愛喝酒,詩中也經常出現酒,但他們詩中的酒不是用來發泄和控訴的,而是用來緩解焦慮和療傷的!
陶淵明寫《責任之子》這首詩的時候真的很傷心,但還是不忍心責罵和埋怨。五個兒子都不喜歡讀書,也不擅長寫作。要麽懶,要麽數不過來,要麽貪得無厭,真的很傷腦筋,但他就是不坦率地覺得這是天意!壹個選擇平躺的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看著看著就忍不住笑。
我們只能在李白的詩裏讀到無盡的自由與浪漫,只能在陶淵明的詩裏讀到農耕生活的閑適與閑適。這是詩人的意圖,也是我們的天性。
在他們身上,沒有詩風的變化,也不存在模仿和超越。獨特的生活體驗造就了獨特的詩歌創作方式。
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引領某種風格的詩歌,因為他們的個性和詩歌就是風格本身,所以任何人學習他們的詩歌風格都是徒勞的。
2、放下堅持,才是真正的堅持。
堅持其實是壹個兩性詞。
堅持不懈,壹方面是積極進取的代名詞,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的勇敢奮鬥。李白壹生都在努力做官,而且很固執。即使“我要渡過黃河,但冰會堵塞渡口,太行山會被雪覆蓋”也沒有動搖他的信念,他仍然反抗命運。
如果李白能在第壹次意識到自己政治才能不足的時候,放棄執念,選擇另壹條軌道,是否會成就另壹份事業,改寫不壹樣的人生?但是,啊,承認他的失敗也是很難的。以李白當時的胸懷和閱歷,我想他還會再做壹次,他還是會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出同樣的選擇。
歷史不會改變,也不會被改寫。
然而,放棄不就是另壹種堅持嗎?
有時候妳選擇妥協,其實是為了放下自己,與世界和解。畢竟生活還要繼續,人要先活下來,再談遙遠的理想。能夠實現理想是幸運的,但難道只有人生的失敗才能實現理想嗎?
不容易承認人生充滿遺憾,因為這可能預示著理想的破滅。但我終於明白,對李白來說,原來漫長而坎坷的壹生就是萬重山。其實每個人的人生,怎麽可能沒有遺憾呢?
妳放下過去的遺憾了嗎?
漫漫人生路,所謂的遺憾其實只是經歷的壹部分。我們要經歷的人生,就是壹個喜怒哀樂不斷交織的過程。
我以為過不去的人和事,昨天終於被關了進去。只是偶爾會想起,然後淡然壹笑。
那些或深或淺的傷口,留給時間去愈合吧!
李白和陶淵明寫詩的目的是告訴世人,人生多難,但是,啊,我們還是要選擇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義無反顧地挑戰苦難,戰勝內心的恐懼。即使最終挑戰失敗,經驗也是彌足珍貴的,我們終將領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突然開篇。
百看不厭,唯有敬亭山。生活就像壹座山。看著苦難放下執念不就是活著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