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恐怕要從布谷鳥名字的由來說起。在民間傳說中,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蜀國有壹個勤政的君主,名叫杜預。他經常親自到田間去督促大家珍惜春光,耕種莊稼。即使在他死後,他也沒有拋棄他的人民。他變成了壹只美麗的鳥,在他播種的時候,他到處啼叫,提醒大家,這種鳥被後人稱為杜宇,也叫杜鵑、布谷鳥。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麽這種鳥被稱為布谷鳥,因為它與杜宇華的鳥有關,它啟發人們布谷鳥。但是,這個民間傳說給我們展現了壹個勤王的形象。即使人們因為想念他而悲傷,也不會像某些詩中描寫的那樣,讓人想起離開的悲傷。所以,我懷疑這個故事被普通人加工過。對於普通人來說,春播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對神話傳說進行了修改和打磨,只留下了與催種有關的部分。
既然如此,這個杜宇傳說的獨特版本是什麽?在楊雄的《蜀王傳》中,為我們描述了壹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楊雄的版本中,杜預自立為蜀王,綽號,任命壹個名叫“淩”的人為宰相。當時蜀國發生水災,人命損失很大。多虧了靈體的幫助,玉山的缺口才得以打開,避免了災難。
“玉山出水,堯若泛濫,但願皇上治不了,好讓靈定玉山,百姓平安。”然而,這個王迪做了壹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他利用精神控制水,和妻子交流。幸好他醒得及時。是“恥,自重,不及精神,而受國家所托,似堯之禪順”。“望帝時,子唱,故蜀人悼子,思望帝;王迪,杜宇也。”這是王迪杜宇和杜鵑之間故事的另壹個版本。這個故事中,杜宇因為恥於自己的德行而主動打坐。
此外,晉代的昌渠《華陽錄》、清代的王默《漢唐地理筆記》、元代的陶《說錢》等都引用了壹些文章,講了壹個和說的差不多的故事。雖然語句不同,但都在壹定程度上提到了“治水”和“禪位”。
然而,關於王迪為什麽冥想,有壹些不同的意見。有人說,王迪“積累了壹百多歲”,覺得自己老了,於是打坐。有人說是因為他做了不道德的事,但他懺悔了,心甘情願自己打坐;也有人說是因為臣子篡奪了他的王位,把他流放到山裏,或者是他匆忙逃到山裏。
然而,無論如何,王迪是壹個值得為他哀悼的國王。因此,當四川人聽到布谷鳥的哀鳴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將其與王迪聯系起來。
在民間傳說中,人們經常用鳳凰來比喻鳥中之王。但是現在,因為種種原因,杜宇已經成了壹只鳥。這怎麽能不讓人感到難過呢?得知這樣壹個故事後,人們更能理解為什麽這只鳥在詩歌中總是那麽悲傷。
不過我壹直很奇怪,為什麽這種鳥又叫“杜鵑”,叫“杜宇”,這很好理解,因為傳說中的王者叫“杜宇”“杜鵑”,我能理解,因為它和鳥的叫聲相似,同時人們認為它的叫聲和催促播種有關,所以叫“杜宇”。那麽,“杜鵑花”呢?和杜鵑花有什麽關系,* * *用名字?
這壹點我壹直不明白,但是後來看到唐代壹位詩人的壹首詩,突然頓悟了。這首詩寫道:“杜鵑鳥,有何功勞?”懷疑是嘴裏的血,滴到樹枝上的花裏。“據說杜鵑的嘴是紅色的,估計和杜鵑花的顏色差不多。於是,想象力豐富的古人把它和滿山的紅色杜鵑花聯系起來,認為杜鵑花之所以這麽紅,是因為杜鵑嘴裏的血滴在上面。
我也這麽認為。如果我們再和那個叫杜宇的古王聯系在壹起,我們會覺得更加難過和悲傷。那杜宇的靈魂化作了壹只鳥,她哭著哭著,嘴角滴著血,辛辛苦苦地染著花,把杜鵑花染得那麽驚心動魄的嫣紅。我想,這就是李商隱在他著名的《錦瑟》中所說的“王春心杜鵑啼”的意思吧。
在我看來,這只從神話傳說中飛出的小布谷鳥,飛進了詩詞裏。雖然它沒有傳說中的太陽神那麽神秘,也沒有瑤池太後的玉鳥那麽高貴,但它絕對是所有鳥類中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誰讓它飛進了詩裏?
更何況太陽和青鳥都只是壹個美麗的傳說。布谷鳥不壹樣。每到春天,它就會悄悄飛出詩詞,飛向我們這些普通人。“咕咕——咕咕——”聽,那不就是它在唱的嗎?然而,是在聽悲傷的聲音,是在聽思鄉的痛苦,還是在聽播種的沖動。反正我就是喜歡這只小鳥在詩間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