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起源的差異:
在幾千年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文化孕育了壹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園林體系,即“中國園林”。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修建了靈臺、靈沼、靈圃,可以說是最早的皇家園林。從春秋戰國到西漢,迅速發展的園林已經初具規模。園林的功能從狩獵、通神、求仙、生產逐漸轉變為後期的遊憩、觀賞。由於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帝王的禪修活動,人們尚未建構起完全自覺的審美意識。但作為中國園林延續的“師法自然”的基本思想已經生根發芽,它把自然作為審美對象而不是鬥爭對象。這種思想的形成過程是基於人類順從自然、回歸自然的強大力量,這種樸素的行為環境意識是由穩定的文化固有思想決定的。
西方園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希臘。東地中海沿岸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羅河沖積而成,土壤肥沃,適宜農業耕作。但由於其每年洪水泛濫,水退後需要測量耕地,幾何學就此發展起來。古埃及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園林設計中靈活運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規園林。公元前500年,雅典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帶來了園林的繁榮。古希臘的園林和古希臘的建築壹樣,有著強烈的理性色彩,它通過對自然的梳理,形成壹種有序的和諧。古希臘被古羅馬征服後,造園藝術也被古羅馬延續,並加入了西亞的造園因素,發展成為規模宏大的庭院。至此,西方園林的雛形基本形成。西方早期的園林體現了人類為了更好的生活而與大自然惡劣環境作鬥爭的精神,這種精神來自於農業生產者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天人相勝”的理念和對理性的追求在西方園林中得到了體現。
基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對待自然的不同態度和觀念,中西傳統園林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結果。西方園林從壹開始就離不開秩序,從壹開始就在與自然抗爭,試圖征服自然產生他們認為的和諧之美。而中國園林從壹開始就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模擬和再現自然。他們利用大自然的可持續性,在為自己服務的同時“創造”自然園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壹體的自然美景園林風格。人與自然在起源上是統壹的。隨著時間和空間的發展變化,人類被動地從順應自然進化到改造自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和西方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然,以不同的方式和態度改造和征服自然。所以中西園林的不同特點是文化差異造成的。
二、文化背景的差異:
園林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壹種方式。要探討園林的發展,就必須探討其背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基礎。
1,世界觀的差異
中國人重視整體和諧,而西方人重視差異分析。中國哲學講究對立統壹,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西方哲學主張客觀世界獨立,主客觀分離,對立而不互補。中國古代的辯證思維比西方發達得多。這種思維方式註重整體觀念和對立統壹的觀點。儒家和道家都註重從整體上觀察事物,註重事物之間的聯系。老子和孔子在觀察事物時,都註重對立及其相互轉化。在中國古代,人們將這種宇宙模型的概念滲透到園林活動中,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群體空間藝術..
與西方清晰客觀的口才相比,中國的大部分古代哲學家都有壹種佛的風範,他們對道進行冥想和體悟,卻始終沒有壹個明確的答案。中國園林有這種味道,就像中國畫是寫意而不是工筆,中國人講究和諧,“樂者天地之和”。因此,他們在造園中也註重含蓄、深刻、虛幻,特別是虛實交替,這已成為中國園林的壹大特色。西方園林嚴謹,軸線筆直,通暢無阻。而中國園林講究“換景”,即使是小園林也能在隱蔽中拉出很大的景深,其中的奧妙就在於藏而不露,含蓄蘊藉。
2、自然觀的差異:
中國哲學傳統的主流是天人合壹,《易傳》提出了天人合壹。其象傳曰:“切入天地之道,輔助天地之適應”,並在系辭中曰:“天地之範圍不逾,乃萬物而不留。”駕馭自然要符合自身規律,輔助自然要適度,模仿自然的自然功能不過度,做到無所不缺。這些都是人進取與維護自然,適度與和諧,差異與互動。崇尚自然的思想首先表現在中國人對中國建築非凡的審美情趣上。平和自然的審美原則雖然壹方面是基於人性的尺度,但也離不開崇尚自然的思想。比如園藝的本質就是“借景”。“園外之景在於‘借’,園外之景在於‘時’。花影、樹影、雲影、風聲、鳥鳴、花香,無形的景物和有形的景物交織成壹首歌。”可見中國傳統園林的巧妙和精彩。明明是人造的山、水、園,卻要借花鳥蟲魚、奇山細水,營造出“如天、渾如自然”的局面。尤其是江南園林,園林越小,越註重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廬山建草堂,寫詩說:“何以我洗耳,屋頂飛落泉。”何必潔凈我的眼睛,砌在白蓮下;左手提著鍋,右手拿著五根弦...壹只倦鳥會得到壹片蔥郁的森林,壹條幹魚會回歸壹片清泉。如果妳不想這樣,那有多難。“中國文人的這種理想變成了煙火,變成了私家花園。甚至皇家園林也比西方皇家園林更有閑情逸致。
亞裏士多德提出物與自然競爭,f .培根說:“要想指揮自然,就要服從自然”,旨在征服。他還說:“壹定要給自然插上壹棒,逼她畫壹張告白”,以便更好地征服她。康德宣稱人是主人,“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須在我們心中”,“理性(先天的)規律不是從自然中得來的,而是由理性規定給自然的。”黑格爾幹脆宣稱“絕對理念”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理性創造了自然!培根和康德是現代科學的先驅。在西方哲學傳統的主流中,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只有妳我的相互對抗,這幾乎是片面的。在西方園林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古希臘農業種植和澆灌的發展到自然的排列和秩序,都是人類對自然的強制性約束。古羅馬、文藝復興至17世紀下半葉西方園林中形成的法國古典園林藝術風格,壹直強調人與自然的鬥爭。這是因為德謨克利特所代表的原子論世界觀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西方人的倫理觀和價值觀。“人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人是宇宙的縮影。”這種思想逐漸發展,形成了強調個性、崇尚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觀念,於是西方人文主義以人們探索、利用和控制自然的愛好為導向。他們肯定了個人、現實生活和生存競爭,促進了園林的發展。可見,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是從人與自然的分離中去熟悉自然,探索自然的規律。
3.實踐理性的差異:
中國和西方都有理性主義。所謂理性,是對整體性的壹種反思,是壹種重新把握的意識。理性是自然發生的,只是程度和方向不同。中國的民族特色是實踐理性精神。中國人傾向於在整體本體論的基礎上具體化他們的理性。西方人傾向於抽象。所以我把中國的理性主義叫做具體的理性主義,把西方的理性主義叫做抽象的理性主義。和中國人說話最好多舉例,多講事實,和西方人說話可以多講理念、方法、規則。他們的理論是合理的和發展的。所以我們經常說寫文章,西方人說寫論文。從整個歷史趨勢來看,中國人的理性更註重具體。這有利有弊,就像任何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壹樣。中國的理性主義在人格培養上是實用的,務實的。中國人強調社會意識,但註重如何在集體社會中培養人格以適應社會意識,避免被批判。這就形成了壹種不同於西方的,以保護自己為目的的個人主義。西方實用主義是功利主義,他們追求個人功利,他們也認為追求個人功利與整體(社會)功利是壹致的。這也是西方自由經濟最基本的假設:妳追求個人目標,最終實現整體目標。正如凱恩斯所說:有壹只看不見的手,讓人們追求自我,最終實現總體目標。這種實用主義註重效率和效益,是南北戰爭後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這和道家提倡的實用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實用主義講究的是過程、境界、精神狀態。
中國的自然風導致了17世紀下半葉同樣的造園藝術高潮。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具有非凡的品格。在“天人合壹”的模式下,人的價值賦予自然,從而導致自然的變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從漢代以前的園林風格或自然山水風格到唐宋,詩畫的發展對園林的影響很大,使園林不像西方那樣表現宇宙的物理秩序,而是表現壹種人與自然之間的情與理。到了明清時期,它顯示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魅力。這種人文價值強調整體性和統壹性。同時保持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連續性和永久性,成為中國園林今天自成體系、穩定發展的原因。
西方文化重視對自然“真相”的探索,並不斷創新,這是壹種科學的價值取向。這種理性思維使得西方園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西方園林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始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是歐洲商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時期。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發展。人們的思想從中世紀的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力。“人性的解放”加上對古希臘羅馬燦爛文化的重新認識,造就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高潮,園林藝術也是這壹文化高潮的壹部分。16世紀中期,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園林布局變得更加對稱和純粹的觀賞性。法國古典園林出現於17世紀下半葉,是理性主義的壹種表現,反映了資本主義對更為理性的社會秩序的向往,認為理性的東西是有價值的,崇尚清晰、準確和邏輯,崇尚“尊嚴”和“優雅”,強調人工美高於自然美。這是典型的古典美學價值,充分體現了西方人改造自然的創新價值。
結論:
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對文化融合的追求,勢不可擋。中西園林文化的重建和發展,應該是園林背後的文化意識和觀念的重建。首先應該是基於各自合理內核的壹面,然後針對各自的不足,借鑒對方有價值的壹面。具體來說,就中國文化而言,它註重社會和道德的合理性,揚棄個體的弱點,吸收西方文化重視個體的獨創性和科學性的合理內核,摒棄個體的孤立和隔絕。只有這樣,中國的園林創作才能得到深化,才能在新時期呈現出新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