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稹簡介

元稹簡介

元稹簡介

參考介紹1:

元稹簡介

元稹(779 -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親袁寬,母親鄭。他是北魏鮮卑氏族拓跋部的後裔,世義十四世孫。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

元稹8歲喪父,15歲去世。21歲,在河中府做官。25歲被授予省校優秀學者、書記稱號。28歲時,他獲得了體育運動系第壹名。母親鄭顯和文,親自授書立傳。舉例說明經典的判斷等。,並編校書郎。元初、楚初,策宜為先。元和四年(809),監國。江陵太守曹,因觸犯宦官之權,次年被貶從軍。後為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郭總督史。元和十四年任飲食部外交部長。次年,宦官崔引其為太廟大夫,上諭。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任國子監。次年,住三月,同州刺史,浙東觀察員。大和三年(829)為左丞,高級大臣,五年死於武昌軍。五十三歲時,被尚書右仆打了壹針。子韶、白居易主張和平。當時詩人叫“白元”,外號“元和體”。他的詩淺淺悲愴,像壹只孤鳳悲嘆,極其感人肺腑。在元稹的創作中,詩歌是最大的成就。他的樂府詩主要受張繼和王建的影響。簡單介紹壹下元稹,他的《新題樂府》直接來源於沈李。與白居易齊名的還有白元,也是新樂府的戶外倡導者。著有《元氏縣長慶集》60卷,輔以《元稹自序》6卷,存詩830首。

參考介紹2:

元稹的古詩

元稹(779 -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親袁寬,母親鄭。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的後裔,是石義貴的第十四孫。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

壹生

元稹8歲喪父,15歲去世。21歲,在河中府做官。25歲被授予省校優秀學者、書記稱號。28歲時,他獲得了體育運動系第壹名。母親鄭顯和文,親自授書立傳。舉例說明經典的判斷等。,並編校書郎。元初、楚初,策宜為先。元和四年(809),監國。江陵太守曹,因觸犯宦官之權,次年被貶從軍。史稱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郭總督。元和十四年任飲食部外交部長。次年,宦官崔引其為太廟大夫,上諭。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任國子監。次年,住三月,同州刺史,浙東觀察員。大和三年(829)為左丞,高級大臣,五年死於武昌軍。五十三歲時,被尚書右仆打了壹針。子韶、白居易主張和平。當時詩人叫“白元”,外號“元和體”。他的詩淺淺悲愴,像壹只孤鳳悲嘆,極其感人肺腑。在元稹的創作中,詩歌是最大的成就。他的樂府詩多受張繼、王建的影響,而他的“新題樂府”則直接歸功於沈李。與白居易齊名的還有白元,也是新樂府的戶外倡導者。他寫了傳說中的《鶯鶯傳》,也叫《惠珍紀》,也就是《西廂記》。《元氏縣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首,詩、函、諫、議100卷。

風格

他對杜甫的詩推崇備至,詩論由杜甫轉向杜甫。他以平淡明亮的風格呈現出絢爛多彩,色彩強烈,描寫曲折,細節生動感人,對比中趣味十足。摘要: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樂府十二首·李派書新題》和《病時取其尤憂者》啟發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具有必要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聚焦,形象不夠清晰。以及19劉猛、李煜的樂府古詩詞,我們可以用古詩詞去創造新的意義,題材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蓮長宮詞》在元代也被歸入樂府,意在含諷,與《長恨歌》齊名。其細節描寫優美自然。元代最具特色的詩歌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長寫男女之情,描寫細致生動,有別於壹般的艷情詩描寫。悼亡詩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魏聰而寫的,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三首悼亡詩。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用韻相付”的創始人。《翰林賞白雪石》和《東南詩》中的“賞樂天”都是輪流重用白詩原韻,同韻異義。這種“付費二韻”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取得了必要的成就。他是第壹個用古文寫信的人,這使得他的字很漂亮,被別人模仿。他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惠珍紀》)講述了張生和崔鶯鶯感情的悲慘故事,文筆優美,描寫細致入微,是唐代傳奇中的名篇。後來的劇作家創作了許多以故事人物為題材的戲劇,如晉代的董。

元代謝園的《西廂記》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元稹自己編過詩集,和朋友合集。這部文集《元氏縣長慶集》包含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事跡見《唐書新舊列傳》。今天,陳寅恪有的《詩話》,邊的《元稹年譜》。

參考介紹3:

元稹

元稹(779-831),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第十孫拓跋世義,父元寬,母鄭。

元稹元稹才華橫溢,妙語連珠,年少成名。他與白居易同題,成為終生詩友。二人都崇尚新樂府的戶外生活,被世人稱為“白元”,其詩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了“前海難水,萬古琥珀”的千古佳話。

元稹的詩淺淺悲愴,像壹只孤鳳悲鳴,極其感人肺腑,感人肺腑。在元稹的創作中,詩歌是最大的成就。他的樂府詩多受張繼、王建的影響,而他的“新題樂府”則直接歸功於沈李。代表作有《鶯鶯傳》、《菊花》、《離思詩五首》、《傷逝詩三首》。現存詩歌830余首,其中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留存《元氏縣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