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於抗戰初期,濃縮了艾青對土地的真摯熱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和短暫與大地生命的浩瀚和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真摯深沈的愛,把自己想象成壹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繞著祖國飛翔,為祖國歌唱不休,既唱出大地的苦難和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和希望;即使死了,也要把整個身體融進祖國的土地裏,以示對土地的熱愛。全詩感情濃烈內斂,基調深沈憂郁。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壹個廣闊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抒發感情、傾吐感情的對象。它的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感情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象力和詩性思維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是,他沒有加長詩的長度,沒有讓詩的感情遊走。而是在10行中濃縮了詩人對土地博大精深的熱愛,達到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詩人不是從真實的地方落筆,而是從想象的地方落筆。他把自己想象成壹只“鳥”,通過鳥與土地的關系發展全詩的藝術境界,使全詩的整體結構顯得巧妙自然,讓人渾然不覺。這是當時(抗戰初期)的時代悲劇氛圍、詩人特殊的個性氣質(艾青自稱“悲情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求等。,和* * *結合所產生的審美意象。極大地提升和強化了意象的審美表達——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詩人的個性和氣質,還能感受到詩人對土地的熱愛是如此的執著、忠貞和頑強。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詩中的“鳥”是壹個通稱,是壹個* * *名,是詩人在沒有依托的情況下做出的新的藝術追求。詩中特別表現出壹種“嘶啞的喉嚨”,這純粹是抗戰初期時代悲壯氣氛的影響所致,也是這位“悲情詩人”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擴展數據:
如果我是壹只鳥。
我愛這片土地。
如果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片被風暴襲擊的土地,
這條悲傷和憤怒的河流將永遠洶湧澎湃,
這無休無止的狂風,
和來自森林的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就連羽毛也會在地裏腐爛。
為什麽我經常流淚?
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我愛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