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服飾文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現表明,大約2萬年前,居住在現在北京周口店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經佩戴飾品了。那裏出土了白色鵝卵石、黃綠色礫石、動物牙齒、海蚌殼、魚骨和有凹槽的骨管。這些物品都有精致的小孔。洞裏還有赤鐵礦粉的痕跡。專家推斷這是掛在身上的裝飾品。
當時人們佩戴飾品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避邪。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我國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基本完善於周朝,春秋戰國之交納入禮制。為了顯示尊貴和尊嚴,皇室官員和大臣要有秩序地佩戴他們的王冠,在不同的禮儀場合也采用不同的形式、顏色和圖案。
從此,服裝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了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每個人都能守本分,不敢逾越。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脫去上衣的緊身胸衣、長裙和長袍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人民穿上遊牧民族的短衣短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強大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服裝改革,胡夫從此大受歡迎。伴隨著胡夫,還有壹個鉤子。用來端皮帶,因為比綁皮帶的方式更方便,所以很快流行起來。
秦漢服飾
在秦始皇時代,建立了嚴格的衣冠、服飾制度。這壹時期,連體式的寬袖深衣和長袍最為流行。在秦漢服飾的演變中,曲深衣被直檐榆所取代。也稱“竿”,指的是衣服後面的下擺,其實就是衣服的前面,也就是大前。因為古代衣服的領子是和前面連在壹起的,所以叫極桿。因為深外套前面往往是壹段壹段的連接,所以穿的時候必須繞到後面,這樣就形成了“曲線”。曲曲的采用與內衣的演變有直接關系。
在深衣出現之前,人們的下體是被裙子包圍的,所以褲子不會露出來;深衣將衣服連接成壹個整體後,給下擺的處理帶來了問題:如果兩邊開衩,罩衫必然會露出來;如果不開縫,會影響走路。為此,有壹種互相掩蓋的方法。
漢代的皇服以深服為主,基本樣式是長袍。等級用材質的粗細和顏色的差異來表示,紅色為上,綠松石為下。長袍的款式基本是橫領,兩個翻領重疊交叉;套筒部分大部分被做得更寬以形成圓柱體;袖口部分明顯收縮,方便活動。
魏晉南北潮服飾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又壹次大轉折。隨著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胡夫成為社會上常見的服飾。普通人的服裝受胡夫的影響最大。他們將胡服中的窄袖、緊身、圓領、開叉等因素吸收到原始服裝中。在胡夫的基礎上,漢族貴族的服裝也有所改進,加長了長度,增加了袖口和褲子,並將左開衩改為右開衩。但穿著仍然是傳統的漢族服裝風格。這時候出現了新的服裝樣式,比如:上面穿齊膝袖,下面打褶的褲子;沒有袖子,只有兩條裙子,壹條是胸前的,壹條是後襠的;半袖襯衫,短袖襯衫。魏明帝曾戴著繡花帽子,穿著淺藍色半袖襯衫去見臣下,被輿論斥為“為妖服務”。
隋棠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由戰亂走向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裝的發展在材料和款式方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的主要特點是上層穿長袍,官員戴鋤頭,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田字和關白的官員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圖案來表示官階。
隋唐時期的女裝充滿時尚,往往從宮廷女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模仿,又往往受到西北民族的影響而獨樹壹幟。隋唐時期最時髦的女裝是短裙,即短襖長裙,裙腰用綢帶系住,幾乎到腋下。這位女士穿著大袖口的裙子,在她的肩膀上穿著裙子或翻領小袖子。到了唐代,除了十字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種翻領,甚至流行壹種裸領,就是裏面不穿內衣,胸露在外面。另壹方面,這也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開放程度。
唐代的服飾圖案十分精美,服飾樣式流行,如半露胸的窄袖衫,或光膀子的半袖衫,胸前以上系胸裙或高腰至胸的長裙。裙腰右側系了壹根絲,絲的另壹端從右肩繞過後背,垂在左臂上。
絲綢的穿著方式有幾個變化。唐代女子發飾豐富多樣,各有其專有名稱。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由華麗的織物、彩色絲綢和皮革制成。
松源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色彩和風格壹直延續到唐代,只是在傳統的融入下更好更自然。
宋代男裝大體沿襲了唐朝的特點。普通人常常穿著高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時把衣服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相間的。當時的退休官員、士大夫穿的是壹種叫“直縫”的雙排扣長衫,袖子很大,袖口、領口、襯衫角都有黑邊,頭上戴壹頂叫“東坡巾”的鬥笠。宋代女性的著裝是上穿窄袖短上衣,下穿長裙。通常,他們穿著雙排扣長袖襯衫,很像今天的背心。領口和鈕扣的前面都繡有美麗的花邊。
元代以袍服為主。官員和學者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此外,在元朝的宴會活動中,天帝的官員都要穿統壹的顏色,這被稱為優質孫服。曬衣的款式是上衣和下衣相連,衣型比較緊窄。下衣部分短,腰部有無數褶皺,肩背之間穿有大珠子。官員和普通百姓每天隱居,壹般穿窄袖長袍。地位低的仆人在長袍外面套壹件短袖襯衫。女人也有這樣的習慣。除了遼金時期常用的外,還有另壹種樣式的長袍,通常以絲綢和棉花制成,交叉領,窄袖,底部及膝,腰部以下寬形,細褶,如裙式。此外,彩色絲綢被擰成細線,橫向織在腰部。它不僅用作禮服,還可以束腰,也就是俗稱的“腰線”。
這種款式不分軍銜都可以穿,非常適合騎行。
明代服裝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民族的禮儀,先是禁止了胡夫、胡羽、胡姓,然後又頒布了壹道詔書:衣冠不如唐人。長袍是主要服裝,而官員使用“輔助服裝”
那是壹套制服,戴著黑色帽子,穿著圓領襯衫。
明代男裝改變了遼金元時期緊身窄袖的基本風格,強調寬大。
普通男子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便服,壹般都是在宋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中,直縫、道袍、拖、褶、直身、陽明服、程子服多用。
明代民間女子只準用紫繡,不準用金繡。長袍只能是紫色、粉色和淺紅色,不能是紅色、鴉綠色和黃色。明朝的衣服已經出現了紐扣的樣式。明朝以前,女裝襯衫的款式壹直是寬松寬大的。到了明代,出現了緊身襯衫。衣身做得很窄,袖子做得很小,所以穿的時候緊緊的裹在身上。用緊窄的款式和輕薄的材質來展現女性迷人的身材,已經成為壹些女性的愛好。晚明流行水田服。與其他服裝的制作思路相反,用各種布片拼成的服裝。因整件服裝由大小不壹的材料縱橫交錯,猶如水田,故名。明代女性更大膽的裝束是露出內衣。當時內衣被稱為“主腰”,功能相當於擦胸。明代的女鞋還繡有帽徽或珠飾。宮人穿著繡有小金花的雲鞋和色彩鮮艷的禮服,動作像水波壹樣。
清朝與現代服裝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最復雜的。
服裝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又包容了漢族服裝的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沿襲明朝的特點補充役。清代男子的主要服飾是長袍、馬褂和馬甲。長袍最大的特點是袖口的形狀像馬蹄鐵。因為滿族人喜歡騎射,袖口上就演變出了馬蹄形。
清代紳士、男士穿便服,除了長袍、長衫外,還有小袍,壹般為雙排扣、窄袖及膝。勞動農民通常穿短外套和襯衫,而不是長袍。袍後加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見的服飾。清代男子下半身常穿褲子,除了褲子,還有套褲。褲子也是護脛服裝的壹種(使小腿保暖的護套)。清代女衫以寬大為主,長臂、袖太寬,領、裙、袖端嵌窄花邊。乾隆時期流行大袖寬衫,花邊比以前寬。鹹豐、同治年間,衣身略減,袖口也有所收斂,但衣長明顯增加,至膝。
1840後進入近代,西方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交融。許多沿海大都市,特別是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商業繁榮,羽毛紗、呢子、洋絲、印花布等洋貨充斥市場,改變了傳統服飾。國外的面料因為便宜,很受歡迎,而傳統的手工如滾邊、鑲嵌、刺繡等耗時耗力的工藝逐漸沒落,西式縫紉開始流行。西裝成了壹些權貴的“便裝”。值得壹提的是,脫胎於清代滿族女裝的旗袍,是在吸收西方服裝風格並不斷改進的基礎上最終確定的。
直到20世紀40年代,旗袍才在中國流行起來。這期間的款式幾經變化,如領高、袖長、開叉高度等,徹底改變了旗袍的外觀,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駝背的舊面貌,展現了女性的曲線美。當時旗袍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著裝,學生、工人、達官貴人的妻子都穿。旗袍甚至成為社交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流傳到國外,被其他女性模仿。
壹些少數民族服裝
特色彜族
服飾和彜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彜族服飾種類豐富,絢麗多彩,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服飾多達300多種。65,438+0,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彜族男子頭發上戴氈,幾千年來彜族服飾仍保留著民族特色。男人和女人都穿著塞爾瓦羊皮和毛氈。Jerva白天當衣服,晚上當被子,下雨的時候當雨披,四季都可以用。它的形狀像壹件鬥篷,由羊毛編織而成,長度達到膝蓋以下,下端飾有毛茸茸的耳朵,通常呈深黑色。
大多數彜族男子穿著黑色窄袖右開衫,配以蕾絲和褶襇寬腿褲。頭頂有壹綹長約三寸的頭發,漢語叫“天菩薩”,彜語叫“子兒”。它被包裹在壹個十多英尺長的綠色或藍色或黑色的圓面包裏,並在右前部紮成壹個拇指粗細的長圓錐形——中文稱為“英雄圓面包”。男女都戴耳環。男人只戴左耳,女人雙耳。男人不需要漂亮。當他們有空的時候,他們會壹根壹根地拔胡子。他們在耳朵上戴用紅色絲線串成的黃色或紅色耳珠,而女性則看重脖子的長度。
壹般來說,婦女穿大排扣或刺繡的右排扣上衣,黑色包頭和耳環,領口有銀花。除了小涼山和雲南的彜族人穿裙子,其他地區的彜族婦女都穿褲子。女褲的許多分支都繡有精致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裙子、袖口和領口也繡有精致而豐富的花邊,尤其是腰部周圍。
滇中、滇南未婚女子常戴鮮艷的雞冠帽,飾以紅纓和珠子。雞冠帽往往用布殼剪成雞冠的形狀,繡上幾十個、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銀泡泡。15歲以前,彜族姑娘穿紅白相間的童裙,紮辮子。15歲時,有些地方會舉行名為“Shalalo”的儀式,意為“換裙子、梳雙辮、拉耳弦”,表示姑娘長大了。15歲以後,要穿上少女長裙,中間壹段黑色,把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著五顏六色花朵的頭飾,把童年紮耳朵的舊線撕下來,換上銀耳環。
藏族服裝
藏族服飾,藏語叫“曲巴”。藏服種類繁多,可分為長袖高領衫、寬腰粗內衣、長袖裘皮袍、布衣袍、無袖袍、長馬甲、短馬甲、圍裙、腰帶、靴子、帽子等。,但他們的基本特點是腰大,腰寬,袖子長,沒有扣子。藏裝的特點是寬敞、保暖、實用、百搭。
藏袍長於身高,左翻領大,右翻領小,無領。著裝很有講究,先穿上襯衫和內褲,然後將袍底掀至習慣高度(壹般男至膝,女至足),再用帶子紮緊,前面要平,褶皺要整齊。
皮帶系好後放下領子,把提起的部分掛在腰間,形成壹個寬大的袋子,可以裝東西,甚至可以把嬰兒放在身邊。穿上睡袍後,壹般要露出右臂,別人會把袖子系在腰上,光著膀子,露出高領衫。然後穿上靴子,戴上帽子,戴上各種飾品。
康巴服飾在農牧區是不壹樣的,主要體現在衣料和頭飾上。在過去,農村地區主要是用布,但也有用布或羊毛制成的。牧區廣泛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壹般是皮毛向外的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康巴藏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服的質地也有了很大變化。除了他們工作時的習慣長袍,他們通常穿著錦緞長袍,絲綢長袍,繡花緞子長袍和提花皮革長袍。此外,農牧區的藏族服飾有包邊的習慣,壹般用黑色平絨、呢子或彩色鑲嵌,不少在衣襟、袖口、下擺鑲嵌水獺皮、虎皮、豹皮等動物皮毛。
藏族帽子的款式比較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鼓舞帽、氈帽等。氈帽是最古老的壹種。它主要由白色毛氈制成,頂部很高,帽檐很小。到了現代,只是用紅緞和金緞裝飾,基本造型還是古代的氈帽。牧區喜歡戴皮帽,皮帽是用精細的全狐皮做的,年輕人看起來很別致。金帽子是男女老少都喜歡戴的民族帽。它裝飾著金色的緞子和金色的絲帶,由毛氈和毛皮制成。帽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很有靈性,很漂亮。
藏靴是藏族服飾的主要特征之壹,分為松巴鞋和嘎洛鞋。從外形上看,很像舞臺上古裝劇要穿的靴子。底部高2厘米,腰部在小腿以上。鞋面用紅綠呢子裝飾,腰部有線條和圖案。
藏族飾品主要是金、銀、銅制作的頭飾、耳環、胸飾、腰飾和手飾,以及珠寶、石器等。
頭飾包括簪子、發夾、骨環、玉盤和發珠鏈,由青銅、銀和金雕刻以及玉、珊瑚、珍珠和其他珍寶制成。耳環,包括耳釘和耳飾;胸飾有項鏈、佛珠、支架(古代金屬聖物)、尕烏等保護性飾品;腰飾的主要部分是絲帶或牛皮帶,上面掛著大量的火鐮、荷包、藏刀、海貝、鈴鐺等精美飾品;珠寶包括各種戒指和手鐲,如金、銀、玉和海螺。
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沿襲了上壹代女真的傳統,具有典型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滿語稱之為“衣接口”。壹般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服,上下相連。
滿族男人喜歡穿長袍、夾克、圓頂帽和褲子。男士國旗裙為無領或圓領,四面開衩,有抽繩。袖口為箭袖或馬蹄袖,壹般在冬季狩獵或戰鬥時卷起放下,以覆蓋手背禦寒。四開衩,即袍邊開衩至膝蓋。束腰有緊身保暖的效果,可以用腰帶。腰帶上掛著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比如玉佩和香包。滿族旗袍的另壹個特點是在旗袍外面配壹個馬甲。
女式旗袍長到腳,遮住馬甲。服裝由絲綢、緞子、薄紗或棉麻制成,有各種顏色和圖案。有的在旗袍上繡了壹套圖案,領口、袖頭、裙擺都鑲嵌了不同顏色的花邊,多達十幾條,穿起來很美,很對稱。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的長袍逐漸被忽視,而女性的旗袍則從直筒寬腰發展到緊身曲線流線型。現在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代表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特點的服裝。直到21世紀還在世界上流行。
滿族男女都喜歡掛飾品。男人有鐮刀,有耳勺,有牙簽,有眼鏡盒,有風扇皮帶。
女人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發夾、大朵天鵝絨花和鬢角,以及香囊和錢包。香囊和錢包用緞子縫制,色彩豐富,做工精致。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是原始苗族的象征,是規則和歷史的延續,是無字的史書,是無聲的語言。苗族女裝有100多種款式,為全國之最。
苗族婦女的服裝特別優雅。壹般來說,他們穿著窄袖、大衣領、雙排扣夾克、壹條紅腰帶和壹條百褶裙。禮服可能足夠長,優雅大方;或者過膝,優雅。休閑裝多是頭上包個手帕,上面套個大裙子和短外套,下面是褲子,有繡花邊,有繡花腰,還有壹點精致的銀飾作為襯托。小腿上是2米長的棉踢腳線布,兩條1米的紅絲帶。踢腿時,先把綁腿繞在小腿上,然後用彩帶圍成壹個菱形,把綁腿紮緊。彩色頭的紅色絲球掛在小腿上,遠看像個火球,和外套很協調。
苗族百褶裙,色彩豐富的圖案裝飾著刺繡,織錦,蠟染和十字繡。
禮服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衣料主要是居住地生產的原料,多為棉、麻、毛等。,由家庭手工作坊精細編織而成。
苗族男子服飾比較簡單,上衣多為雙排扣上衣或右袍,顏色多為藍黑,肩上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上有藍色包頭,小腿上有綁腿。
苗族婦女的頭飾是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壹般戴兩種頭巾和帽子:壹種是打扮時戴的黑布尖帽,帽下有壹個坐墊,坐墊上繡有精美的圖案。外面套著壹條繡著蕾絲的深藍色尖頭圍巾,壹條紅絲帶從帽子後面垂到腿上。另壹種是休閑休息時戴的小花帽。年輕女孩很少有佩戴裝飾品的習慣,但已婚女性有。女性打扮時,必須佩戴各種圖案的銀飾,包括銀插花、銀角、銀帽、銀梳、銀簪、衣領、耳環、披肩、衣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戒指等。壹個衣冠楚楚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差不多有二三十斤重。
苗族人用銀的觀念壹是審美,二是招財避邪。
蒙古服裝
蒙古族服飾以寬袍寬帶著稱,鮮艷的色彩充分顯示了蒙古人熱情、堅韌、豪邁的性格。在壹般人眼裏,蒙古族的服飾似乎比較簡單,無非是壹件長袍和壹雙靴子。其實蒙古族的服飾特別復雜,色彩也特別豐富。不僅各地風格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服飾制服也有差異。壹般來說,蒙古族服飾主要有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畜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造的古老傳統服飾。蒙古袍的袖子又長又寬,下端不分左右。領子高,右邊扣大腰。蕾絲鑲嵌常用在領口、袖口、下擺。男袍大,多為藍色、棕色;女式長袍比較緊身,以顯示女性優美健康的身材,多為紅色、綠色和紫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它壹般由棉布和緞子制成,長度從三米到四米不等。這顏色和長袍的顏色相配。系上腰帶既能防風禦寒,又能保持騎韁時腰部和肋骨的垂直穩定,也是壹種漂亮的裝飾。男人系腰帶時,把袍子往上提,系得很短,騎行時方便利落。腰帶上也要掛壹把蒙古刀,壹把火鐮,壹個煙袋。而女性在系腰帶的時候要拉下長袍,以展示自己的美好身材。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為長靴和皮靴。布靴壹般用厚布或帆布制成,質地柔軟,穿著輕便。皮靴多以牛皮、馬皮或驢皮制成,經久耐用,防水耐寒。蒙古靴做工精致,刺繡或剪貼的靴子圖案精美。
女人通常戴頭巾。頭巾十多尺長,五顏六色。材料有布、麻、絲、絹等。女生喜歡把頭巾包在頭上,然後在右邊打個結,把頭巾的頭垂下來。已婚婦女用頭巾包住頭部,纏在頭上,不留耳朵。在莊嚴的場合,妳還應該戴壹頂繡有馮丹朝陽花和二龍戲珠等圖案的帽子。帽子頂上有紅色的流蘇和閃閃發光的珠寶。
首飾大致可以分為五類:頭飾、項鏈、胸飾、腰飾、手飾。頭飾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美的部分,主要包括頭巾、帽子、頭帶、發箍、編結鉗、編結套、發帶、發夾、耳環、耳飾等。
莊服飾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壹,頒布於廣西、雲南、廣東、貴族、湖南等地。壯族婦女擅長編織和刺繡,她們編織的壯布和織錦都以圖案精美、色彩鮮艷而聞名,獨特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男女都穿黎通,服裝樣式以藍黑色連衣裙和褲裝式短褲為主。壯族男裝多為破胸雙排扣的唐裝,用當地土布制作,不穿褲子。夾克是短領雙排扣,縫壹排(六到八對)布紐扣。胸前縫了壹對小口袋,腹部有兩個大口袋。下擺向內折成寬邊,下緣左右兩邊開對稱的裂紋。穿寬松的褲子,長度在膝蓋以下。有的是打底褲和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腳。節假日或探親時穿雲頭布鞋或雙鉤鴨嘴鞋。工作時穿涼鞋。
壯族婦女通常的服飾是藍黑色,褲腿寬大,頭上戴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致的圍裙。穿著藏青色或深藍色的短領直襟上衣(有些在領口、袖口和翻領處繡有彩色花邊),翻領分有翻領和無翻領兩種。有兩種不同的大衣長度。大部分地區大衣齊腰短,少數地區大衣齊膝長。大多數顏色是海軍藍或深藍色。腹部前部隱藏著壹個隱藏的口袋,沿著前面的邊緣縫著幾對布紐扣。在偏遠山區,壯族婦女仍然穿著破胸雙胸、無領、繡五色花紋的衣服。穿寬大、肥大、黑色的褲子(有的下擺有兩種不同顏色的條紋),腰間系壹條圍裙,褲子膝蓋處套藍、紅、綠三色的絲、棉布。工作時穿涼鞋和墊肩。趕集、唱歌、過節穿繡花鞋。
壯族婦女壹般喜歡戴耳環、手鐲和項圈。各地的服裝顏色和佩戴的小飾品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