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王朝的建立者、特點和概況

王朝的建立者、特點和概況

壹.社會發展概述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兼宰相隋文帝篡奪了周的權力,建立了隋朝,結束了南北兩朝的對峙。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民族與漢族進行了激烈而痛苦的融合運動,到隋朝完成。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民族南下入侵而建立的漢政權在隋朝失去了意義。在這種形勢下,隋文帝(隋文帝)成功建立了統壹南北的隋朝。

文帝統壹了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礎建立了比漢朝更加繁榮的隋朝。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從事生產,戶籍和財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隋朝雖然是壹個短命的朝代,但它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南北軍閥混戰、割據近300年的狀態,開創了繼秦漢之後的第三次大壹統局面。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在這壹時期基本定型。隋朝制定開皇法,繼續實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文化短暫繁榮,加強了隋朝與琉球等周邊民族的聯系,並與日本、朝鮮等國開展友好交流。然而,隋朝後期政治腐朽,隋朝皇帝楊光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618年,隋朝在農民的反對浪潮中崩潰。

公元617年,乘隋末之亂,李淵起兵進長安,618年稱帝,建立唐朝。628年,他的兒子李世民,為了完成統壹大業,將英雄們夷為平地。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朝為鑒,大用人才,謙謙納諫,輕佻納稅,進壹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度,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迅速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壹步發展,在詩歌、繪畫、醫藥、天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造和傑出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到唐玄宗開新世紀時,國家繁榮發展,被稱為“開元黃金時代”。

唐朝後期,由於統治者昏庸腐敗,各種矛盾激化,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叛亂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此後唐朝,宦官獨斷專行,朋黨爭鬥,而在外,國家不得安寧。唐朝是壹個繁榮富強的朝代,經歷了290年的由盛到衰。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就統治階級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變化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初,從618(唐高祖武德元年)到741(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與進步傾向的矛盾,腐朽傾向起主導作用,因而保持了長期的繁榮。中唐時期,從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六年)到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的79年間,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的結果是,集中力量取得了相對的勝利,從而基本上保持了國家的統壹。晚唐時期,821(唐穆宗長慶元年)至907(唐昭宗天佑四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經濟集團內部的宦官勢力與士紳勢力的矛盾。由於宦官勢力占優,中央集權勢力趨於削弱,又由於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被擊敗,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唯壹力量,唐朝滅亡。

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侯亮,五代十國開始。在南方,有六個國家:錢樹(王建),吳(楊行密),吳越(前柳),楚(馬殷),閔(王)和南韓(柳巖)。在北方,建立了五個小朝廷,即侯亮、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設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將,非常好戰,好殺。在這些武裝人員的統治下,黃河流域遭受了極其嚴重的破壞。蜀、吳,尤其是吳,在阻止北方戰事向長江流域蔓延方面起到了屏障作用。南方的國家可以保護他們的領土和人民的利益。北方已經毀滅了半個多世紀,南方基本上幸免於同期戰爭的災難。此後,經濟和文化的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周世宗(柴榮)發動統壹戰爭後,不幸去世。公元960年,周被宋朝取代,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

二、醫學教育的發展]

在中醫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口授和學徒實踐。當時收他人為徒的醫生認為,當醫生是壹項救人救世的神聖事業,事關生死。所以在選擇弟子的時候,都是比較嚴格的。《淩語》雲:“如果妳得到壹個男人,那他就是壹個傳奇,但如果妳對他只字不提。”希望被選上的弟子德才兼備,才能繼承神聖的事業。比如東漢初年的針灸師傅翁,精通脈診,尤其是針灸技術。他經常親手除病,精心治療,不分等級,沒有任何報酬,深受群眾愛戴。傅翁的弟子高程和高程的弟子郭玉也擅長針灸和脈診。東漢皇帝讓郭虞試診,郭虞把脈,眾人驚嘆。

這種選別人做徒弟的形式,可以選最好的做徒弟,比單純的傳家寶好很多,對中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種師徒形式在古代醫學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這種形式由於老師自身條件的限制,使得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片面。《傷寒論·原序》載:“各家承家風,總保守”。它阻礙了醫學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和發展。

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義隆皇帝采納了名醫秦的建議,“醫學教育要廣教”,這是中國正式建立醫學教育機構的開端。《舒威管氏誌》載:“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八年),北魏官制已明確設置太醫。官方八大類下,太醫助理教授九大類,推拿醫生教授九大類醫學知識。專職教官的定位比南朝更明確。581(隋開帝元年)以後,國家的醫療行政和醫學教育都有了進步。政府設置南北朝開始的“太乙署”,隸屬太常寺。此時,太醫署是中國最高的醫學管理和醫學教育機構。隋代太醫部有固定人員編制,醫生2人,博士2人,藥師200人,醫學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師2人,朱瑾博士2人,215人。隋代名醫袁超曾在太醫署任太醫。

唐朝采用隋制。醫學教育除了繼承傳家寶教徒弟的傳統模式外,還於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舉七年)正式建立,隸屬於太常寺。本部由行政、教學、醫療、藥劑四個系組成,規模龐大,設備豐富,教育制度較隋朝更為完善。它還明確規定了組織、醫學學科、課程和學生成績評估的制度。這個由國家創辦,太常寺領導,中醫科管理的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育機構。比歐洲和意大利872年創辦的隆勒諾醫學院早200多年,在組織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比較完備,在世界上影響很大。

禦醫部行政人員16。其中,有2名神醫令,為署內最高官員,2名神醫令,為神醫令助理。醫監4人,醫主任8人以下。中醫科除行政管理外,還有內科和藥劑科。有四個醫療部門:醫生、針灸師、按摩師和禁咒師。每個系由1個博士,1個八年級助教,1個九年級助教組成。

博士科室範圍最廣,分支系統細致,有利於專科的深入發展。各科必修課有:《黃帝內經蘇文》、《本草》、《A-B經》、《脈經》等。然後,分別學習五個臨床專業的課程。學習年限也有明確規定,物理治療(內科)7年,瘡腫(外科)5年,兒童(兒科)5年,耳鼻喉科(五官口腔)4年,艾灸3年(燒艾灸治病)。除了理論學習,中醫科還重視臨床實踐。學本草的時候,壹定要知道藥的形狀,了解藥理,熟悉產地。要學習唐明,妳必須查看地圖指出漏洞;學習經絡時,同學們互相請教,了解四季和脈象起伏;學習《黃帝內經》,壹定要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針灸師部由八大類1名醫生、1名助教、10名針灸師組成,從九大類教授唐明、脈診戰術、六柱圖等。先學經絡,穴,九針。然後學習辯證方法和針刺手法。

按摩部,1按摩醫生,9名按摩師,主管按摩師部,教授“信息引導法”。這是壹項相當復雜的技術。傳統療法如指導、按摩、正骨等用於治療風(寒)、寒(冷)、暑(中暑)、濕(瀉)、饑(胃病)、疲(昏厥)、倦(過度勞累、松弛(缺乏運動或消化不良)等。此法采用活血通絡的方法,在引導下使體內停滯的經絡通暢,使疾病消失。

按摩師科室也是負責骨科教學的,需要處理傷病、摔傷等情況。對於壹般骨折,建議復位後用襯墊固定,註意關節活動;對於肩關節脫位,采用“椅背復位法”等矯形技術。

詛咒科有1個醫生。從九年級開始,他們就傳授祈禱詛咒驅邪的方法。這是壹種來自印度的原始方法,迷信並滲透到醫學領域,導致醫學教育中唯心主義教育的誤導。

藥學部在史靜建立了壹個藥學園來培養藥學人才。招收16至20歲庶人學生學習毒品的種植、采集、加工、配制和使用。畢業後會晉升為藥師,也就是醫師助理。藥園2人,官4人,掌4人,負責藥品的保管和管理;此外,還有8個主藥和24個藥孩在配制藥物;有2個草藥醫生和8個草藥醫生來培育藥材。

中醫系對學生要求嚴格。除了通過入學考試之外,它還參加定期考試(每月、每季度和每年)。醫學博士考月考,醫學博士考季考,醫學博士考年終。各科除了測試醫學知識外,還結合臨床實踐進行評分。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規定國子監為大夫、博士、博士、博士等。公元760年(唐肅宗甘源三年),王恕《遊金吾長史》奏:“醫術請同明朝法人。從現在開始,每個醫生將嘗試十個處方;本草二徑,脈經二徑,正氣二徑,通七余,放於下。”按照停留七天以上的原則,安置也有區別。通常選出來的工人都是禦工,然後各州才能任命為醫官。如果考試成績不好,允許補考。唐朝限定學醫必須在9年內完成,不及格者勒令退學,不得行醫。

自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起,唐政府在各州設立醫學教育機構。公元714年(唐玄宗二年),各州增設教輔。公元724年(唐玄宗十二年),地方官都有運氣嗎?哎?萬?q?j妳想逃跑嗎?我又醒了,掉進了溝裏。┦·瓊·⒅?碳罷工黃沾?聳肩?難?⊙更難滴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φ93妳怎麽了?妳逃走了嗎?嘿嘿#?教壹瞥?相比疲勞?壹艘船?さ⒄結構?妳為什麽在危險的時候逃跑?隨機文件欲望?妳有辣椒梗嗎?叢欣欣?Br & gt

公元514年,南朝梁武帝應百濟國的要求,派遣醫生到朝鮮治病講學,祖國的醫學由此在國外發展起來。公元608年(楊迪天皇大業四年),日本天皇推古派遣惠日和福音書到中國學習中國醫學。公元623年(武德六年)回國,把晁的《病因論》和孫思邈的《千金方》帶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正式采用中國的醫事和醫學教育制度,制定了醫學專業秩序大寶法和醫學疾病秩序,明確規定醫學生必須閱讀《蘇文》、《黃帝內經》、《唐明脈學》、《針灸A-B經》、《新修本草》等書籍。公元693年,朝鮮建立醫生,開設“中國醫學”。其教育制度模仿唐朝,以《蘇文》、《難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為教材。公元733年(唐玄宗二十壹年),日本的榮睿和趙樸來到中國學習。10年後,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兩位日本學者榮、溥專程到揚州邀請和尚赴日,於是於公元754年率領數十名弟子赴日,受到日本朝野和佛教界的熱烈歡迎。此後,他在日本教授中醫,為日本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日本人民尊稱他為“渡海大師”。

由於中國歷代醫家的卓越成就,醫學成熟較早,醫學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對世界醫學教育影響很大。

三、古代醫院的類別和稱謂

隋唐時期,醫院的設置更加廣泛,除京都外,地方醫院也設置了病室。但是,兩者的性質和內容完全不同。京都的醫院是皇宮醫院,而當地是專門為窮人、孤兒和殘疾人服務的,也接收乞丐。

“隋書”說:“夏天發生疫情的時候,可能會有幾百個病人,大廳和走廊都擠滿了人。”類似於臨時的疫情醫院,不叫他們的親屬來接他們,直到他們康復。公元588年(文帝第八年),辛公義被任命為周敏刺史,他在辦公室裏帶病人。公元734年(唐玄宗二十二年),由於佛教盛行,病院多設在名為薩德田放的寺廟內,接受無依無靠的乞丐,以僧尼為首。《僧傳》載:“傳道,養病,男女出宅,四時獻之,命周賜之。”另壹位唐僧,丹陽的薩滿石之言,先在白馬寺住下,後到石頭鎮(甘肅武威以東),住在葬人廣場,在那裏給病人傳授佛法,洗膿血,給病人餵飯,送藥,壹應俱全。公元654年(唐高宗永輝五年),死於“怒宅”,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隔離醫院之壹。

公元712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宗瑞,進行了全面的政治改革,其中壹項就是“滅僧尼,抑佛”,下令兩萬余名僧尼回歸世俗,禁止新建佛寺,限制寺廟經濟發展,沒收寺觀法外占用的土地。於是,僧尼返璞歸真參與農耕桑產,“傷心場作坊”無人問津。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宰相李德裕說:“各派僧尼已世俗化,‘傷心場坊’無主。怕窮怕病,就困窮了。經過討論,部長和其他官員改變了名稱,從佛教字'悲傷領域研討會'到'康復研討會'。禱告兩個城市給寺田十公頃,給大洲鎮七公頃,其他州委觀察有多少五公頃使阿貝爾·塔馬塔貧病交加,以補稀飯。若州鎮官錢有余,最方便利用。”此後,北京和各州撥出5至10公頃的經費給寺田,永久財產由其自有土地連同地租管理,並選派鄉紳老人主持。由於政府的重視,已建立的病院和療養院的原有名稱全部廢除,治療麻風病人的福田醫院(佛教用語)更名為福瑞院。唐朝末年,有專門為患病僧人設計的“延壽檢查”,是壹種護理治病的機構。公元931年(五代晚唐明太祖長興二年),“各省州府設置自己的監所,任命地方官,通過心腹管理。萬壹有生病的犯人,他們就派人及時等候治療。

在封建社會,皇帝首先重視宮廷醫療機構,有專人負責,隋唐時期逐步完善。以太常寺為例,“宮患室”即宮院。《唐書·官誌》記載:“官病時,有藥房監門”,“大夫、醫監、醫出坊”,可視為最早的官療養院。

根據敦煌遺書,其病歷、醫畫及相關資料反映了隋唐時期敦煌的醫療活動。和中原壹樣,沙洲也有壹個收容病人的養老院,就是沙洲醫院。根據《唐玄宗天寶年間敦煌組會計死》中“病室”的會計清單和數字,我們推斷“病室”約有5至10張床位,醫院總資產為130和72件物品,20件雜藥950公斤,用於病室的正常運轉。住院部使用的雜項物品94件,包括食堂竈具、患者生活用品、臨床制藥工具等。這家醫院好像是州立醫院。

以上數據表明,在這幾個時期,醫院基本上是存在的,是以病室的形式命名的。

第四,急診醫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有很多豐富的急救經驗,特別是借助技術或器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壹)人工呼吸法

公元3世紀,東漢名醫張仲景創造性地將人工呼吸應用於搶救上吊者。

這些人工呼吸搶救方法在東晉時期得到了進壹步的完善。東晉醫家葛洪在《肘後救亡方》中寫道:“把鼻孔從口到咽塞在蘆管裏,使人發出嘶嘶聲,有的會襲腹或通氣……”。南北朝時,梁姚高僧袁的《方集》中增加了壹種改良方法,強調“仰躺,塞耳之物,……以兩竹筒吹於死者鼻中,使其有痛感,口中無氣。”再過半天,死人就尷尬了,別再吹了。“這種用器具吹的方法可以防止醫患交叉感染。古代急救如此科學,難能可貴。

唐代醫家孫思邈繼承並發展了前人醫愛所用的急救人員呼吸法,主張使用“讓兩人在管口痛吹之,塞口無氣。半天之後,死人會被起訴,所以不要吹了”。這種急救方法可以說是口對口人工呼吸急救方法的開始,以後會在民間推廣。當吹到嘴裏疼痛的時候,所有的空氣都會被吹進去。這種方法至今被廣泛使用。

除了人工呼吸,孫思邈還用艾灸來灸病人的胸部、四肢大關節、大手指。孫氏還采用鼻孔輸液法,“將韭菜汁灌入鼻孔,末端將伏龍肝吹入鼻內,末端將肥皂夾吹入鼻內,窒息呼吸,致人死亡”。

(2)溺水急救方法

古代醫書中有很多記載。葛洪的《肘後救亡方》最早提出。南北朝時陳的《消片方》也有論述。尤其是唐代醫家王韜的《外臺秘笈》中記載:“肘治後,壹夜溺死之人,猶可生。拿著骨灰盒,把它傾斜。將死者放在骨灰盒上,使口緊貼骨灰盒,燃27枝葦火,在死者心下時燒骨灰盒,使煙冒出來,讓煙進入死者的口鼻。口鼻裏的水會活,蘆葦會盡力讓它活。永遠等著死人,用手捧骨灰盒,不要太熱。冬天的時候,季節性的內熱可以溫暖死人。”“卒若無骨灰盒,可通岸上之地,使骨灰盒暖身,死者在其上。”他也可以“用車逼他做,但不要藏著肚子,讓他低頭放水。而且煮幾把灰來蹲著,也容易淋濕。”陳的《素描坊》載:“若溺後猶溫,挖壹坑,中間煮灰,在坑中,死者歸於灰,易濕。不要讓灰燼灼傷人。冷了就好辦了,半天就活了。

(3)暈厥急救和屍體排氣

猝死、昏厥、昏厥等名稱出現在古籍中,描述的是現代所說的休克類疾病。《內經》載:“針隔數日必脫氣”“五絡盡,使人感諸脈動,而形昧,狀如屍,或謂足厥。”脫氣屬於輕度休克,屍體暈厥屬於嚴重休克。急救方法包括針灸、按摩、熱熨、吹耳、熱湯和藥物等。如《史記·臧宮列傳》中,在診斷太子郭之病時說:“太子若病,所謂屍也失”,...“脈亂,所以形靜如死,太子不死”。扁鵲救虢國太子時,令弟子紫陽“磨刀霍霍,金石為開,取三陽五會”。轉眼間,太子痊愈,令弟子鮑“鐵為五分,鐵在兩肋之下,再以煎湯烹煮調理,二十多日痊愈。”

晉代的葛洪等人在搶救死者時也強調保暖的重要性。他們用青銅和陶制器皿盛熱水或茅草灰,隔著衣服放在肚子上。容器冷卻後,他們換上熱湯來保持溫度。

唐代醫生孫思邈用熱瓦燙死者的心臟。當不便於取湯時,可以用“嘴硬,拔牙取湯,不能取湯入口者,可分其發,踩病人左右引之,加藥後再取起壹升,豁然立起。”同時,孫氏也用艾灸進行治療。“卒死,艾灸十爪下有三強,艾灸人中有三強,肩上有百強,使巨闕中有七強,百強”。孫氏采用綜合療法治療中風,取得了壹定的療效。

敦煌醫籍載:“人死,脈如常。取皂莢末,吹於耳鼻,即無脈者真死。”。可見隋唐時期的醫生已經能夠識別休克,能夠區分臨床死亡和生物死亡,並提出了對猝死病人的急救方法。

(4)咽喉異物的急救方法

葛洪《肘後救亡方》曰:“若吞針卡喉,若口中含磁鐵,或吸耳中針”。重復使用,誤吞金屬發夾等物,噎在喉嚨裏。急救方法是:“取韭菜使其劇烈枯萎,煮至熟透,不要切成大捆”,發簪會隨著韭菜的纖維和糞便出來。迄今為止,兒童誤吞釘子或彎針,也用這種方法排出。《外臺秘笈》記載,公元4、5世紀,僧人用琥珀佛珠,巧妙取誤吞的魚鉤。具體方法是用琥珀珠子“把鉤繩往前推,在鉤處再推壹次,把它拉出來”。孫思邈將鹿筋揉成壹團,形成壹個網,將另壹端留在口外,讓患者吞下鹿筋球,使硬核異物進入球內呈現。古代取出咽喉甚至食道異物的方法和器械多種多樣,技術巧妙科學。

(5)鼻塞方

使用壓迫止血,“如果妳灑了染色的棉花,塞住妳的鼻孔。”燒灼止血的應用在秦漢時期相當普遍。《外臺秘笈》載:“燒鐵篦,燒之。”孫思邈在討論牙齒出血的治療時,強調燒甲紅,洗血洞止。古人用金銀制作烙鐵。他們每次都是用艾火燒紅,燙傷患處,然後再燒壹次止血。效果是可靠的。

(6)尿失禁的急救方法

葛洪《肘後》載:“取生紅薯根,搗汁,稍加水解,吸管內下半部,通之。”孫思邈進壹步加以改進,《千女方》強調:“小便不在胞內之處,胞若歪,津液不通。用洋蔥葉去掉尖端,陰莖上的洞有三寸深。用嘴輕輕壹吹,細胞就會膨脹,體液就會流動,越吹越好。“洋蔥葉導尿是壹種安全可靠的急救方法。

葛洪的《肘後救死》,後改名為《肘後備急》,八卷。被歷代奉為古代急救手冊。書中包含大量急救內容,明確指出急救措施必須與病因治療相結合,辨證施治,消除其根源。他非常重視臨床實踐,重視急癥的癥狀和鑒別診斷。在第壹卷中,他以“脈擾”和“轉子間溫熱”區分“屍厥”和死亡。他在治療學上也有很多創新,以前都沒有應用過。葛洪在治療急癥時提倡壹種具有方便(治療簡單)、便宜(藥物便宜)、驗證(藥方實用、效果可靠)特點的方法。

孫思邈勤學苦練,四處求證民間流傳的醫療經驗。“人命最重要,還有個女兒。壹方助之,德不止於此。”因此,他的醫學思想、臨床實踐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為歷代所稱道,在急救醫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鄰居註意了。

五、發展專科醫學和護理實踐

(壹)專科醫學的發展

唐代臨床醫學的分工非常明確。在官辦的太乙署,分為醫藥和藥劑兩大類。醫學分為四個部分:醫生,針灸,按摩和咒語。醫生細分為物理治療、青少年犯罪、瘡、耳、眼、口、牙、角治療五大科目。這說明中醫本來就不叫“內科學”。在傳統觀念中,除了特殊的、獨立的專科,如婦科、兒科、口腔、牙齒、耳科、耳骨等,其他疾病幾乎都屬於理療(內科)。

專科醫學的發展越來越趨於成熟。壹般認為,從古代到公元前三世紀,是中醫的萌芽時期。公元前2265438年至公元前220年,是中醫奠基時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是金繼唐五代時期。

1.理療部

(1)了解疾病的進展

《病因學分期論》是隋政府組織醫學家晁編纂的壹部關於中醫病因學、病證學和疾病分類的專著。該書將疾病分為67類,1739個證候,這在以往的醫學書籍中是前所未有的。

各種病因、分期理論深入,對許多流行病的病因、發病機理、病理變化、分類和鑒別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如對糖尿病、癲癇、疲勞、腳氣、丹毒、破傷風等有了詳細準確的描述。就疾病分類而言,殺乙炔”規則?撕?【6】力?(4)乙炔的六種來源是什麽?抓乙炔有什麽意義?有什麽區別?外觀。?什麽災難?幸浣那仙鼎?標題?選對的依據是什麽?br & gt

陳的《消片方》也強調了“天疫”與“傷寒”的區別。在《靜心錄》中,溫病分為傷寒、熱病、風濕、濕病、陰毒、陽毒、熱毒、瘟疫和天象節氣。醫生在臨床實踐中逐漸提高了認識。

(2)疾病認識和治療方法的進展。

診斷學:孫思邈的診斷觀是“夫欲治病,先察其源,待其病機”。他認為,檢查病人的時間應該在早晨,因為早晨飲食尚未入,殷琦未動,楊琪未散,經絡未滿,絡脈調整良好,氣血不亂。仔細把脈,知其逆流。因此,孫氏提出“當時沒有必要”。然後指出“大夫聽聲,中醫觀色,大夫診脈”。孫思邈認為不能只通過脈搏來診斷疾病。

治療學:孫思邈對臨床治療的看法是“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他列舉了很多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很難治療的水腫病,認為鹽與水腫有關,要註意忌鹽。他對甲狀腺腫有壹定的認識,用易於普及的羊子代替南北朝時老師用的鹿子治療甲狀腺腫。檳榔用於治療絳蟲病,麻黃用於止咳平喘,黑豆和古柏皮用於治療腳氣,白頭翁和苦參用於治療痢疾。

(3)從“辨病論治”向“辨證施治”的轉變

唐代的診療傾向於漢代張仲景所定的“辨證施治”,主要表現為證結合。比如在《錢進方》、《外太姚蜜》等醫書中,每個病名下都列有大量的方劑,這些方劑是按照不同的證候組合和分類列出的。可見“辨病”原則逐漸向“辨證施治”轉變。

2.外科手術

中醫的瘡瘍科就是中醫的外科,古代稱之為選科。臨床掌部腫脹、潰瘍、膿腫及潰瘍與潰瘍科疾病分析。治療未愈合的腫瘤、潰爛的潰瘍、刀傷和骨傷。骨科在隋唐時期由按摩醫生直接負責教學和醫療。整形外科在外科方面更先進。唐代骨科醫生林道人,是壹位精通骨科醫學的道士。他寫了《不朽的艾滋病,治愈傷痛,打破藥方》這本書。提倡骨外傷的常規治療,強調骨科麻醉、清洗傷口、檢查診斷、牽引復位、包紮固定、定期復查等。在治療技術上,他已經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粉碎性骨折。在改進骨折固定的方法和原則中,應在有效固定和不發生骨折移位的前提下,使患肢適應運動。這些治療和護理可以加速愈合,減少傷後殘疾的發生。

《病因論》中提到,原本是內科雜病的肺癰,被列為外科綜合征,惡性腫瘤已有記載,描述了“壞疽”“壞疽”的證候特征。這兩種綜合征都可以在半個月左右導致死亡,揭示了這些疾病的主要癥狀和不良預後。這是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較早記載。

3.針灸科

針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壹個重要課題。晉代針灸師皇甫謐編撰了《A-B黃帝內經》。書中的基本內容按照臟腑、穴位、氣血、經絡、病機、針灸方法、禁忌等都有明確的定義。比如穴位總數是654個,比《內經》多了189個,還有壹個是單個的。擬禁8穴,不宜深刺4穴,禁灸31穴。

孫思邈重視醫學與針灸的結合。他提出:“如果針灸不是艾灸,艾灸不是針灸,就不是好醫生,針灸不是醫學,醫學不是針灸,就不是好醫生,懂針灸和醫學才是好醫生。”還提出“要麽壹病用幾十個穴,要麽幾病只用壹個穴,都是臨時用的。”他最早提出了“阿是穴”的名稱和作用,據此論述了天迎穴和不定穴的痛點,並在後世得到應用。

王韜的《外臺秘笈》闡述了“針灸能殺人,但不能死人”的觀點,所以王韜只記載灸法,不記載針灸,重點介紹唐明灸法。

按摩

按摩技術是壹種古老的療法。隋唐時期,按摩醫學方法非常流行。唐六典說:“風入四肢臟腑,為病。宜加以引導和公布,使內病不生,外邪不入。傷若斷,則以法矯正。”《外臺秘笈》載“手要用壹千遍,藥可以做到”。總之,唐代的醫學發展是輝煌的。

(2)護理實踐

隋唐時期,專科醫學大發展,護理實踐也相應豐富。

1,外科

《諸病源論》中《外傷致腸破裂急救》中說:“腸破裂壹端不見,則不能救,兩端可見,則可縫合。”又細說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