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山水詩賞析

古代山水詩賞析

尤山西村

宋朝:陸遊

不要嘲笑在渾渾噩噩的月份裏釀造的農家樂,在收獲的月份裏,待客的菜肴非常豐富。

山叠水流曲折正愁無路可走,柳綠花開間突然出現壹個山村。

吹簫打鼓的日子近了,村民們還是穿著樸素。

以後,如果妳能在月光下出門,我壹定隨時用拐杖敲妳的門。

贊賞如下:

另壹方面又充滿哲理,表現出生活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它表現了詩人獨特的思維和精神——它往往在逆境中蘊含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迷失在揮之不去的風景中的感覺和再次看到新景象的喜悅。人們可以從中汲取人生哲理——無論前路多麽艱難,只要信念堅定,勇於開拓,人生就能“化險為夷”(壹個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新境界出現)。

江雪

唐朝:柳宗元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漁夫穿著他的網蟲蛾;獨自垂釣,不怕冰雪襲擊。

贊賞如下:

柳宗元寫的山水詩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客觀境界相對幽靜,而詩人的主觀心境相對孤獨,有時甚至過於孤獨,過於冷清,沒有壹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就是這樣。詩人只用了20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寧靜而寒冷的畫面: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壹只小船和壹個老漁夫在冰冷的江面上獨自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東西:世界是如此純凈而寂靜,壹塵不染而又寂靜無聲;漁夫的人生是那麽的崇高,他的性格是那麽的孤傲。其實這是柳宗元因為痛恨當時唐朝的沒落社會而創造的壹種想象中的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人物,恐怕還是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想詳細描述的東西很簡單,但它只是壹只小船,壹個戴著蓑衣和李帽的老漁夫,在白雪皚皚的江面上釣魚,僅此而已。但詩人為了突出主要描寫對象,不惜用壹半的篇幅來描寫其背景,並把背景做得盡可能廣闊,幾乎到了無限的程度。背景越寬廣,主要描寫對象越突出。首先,詩人用“錢山”和“萬景”這兩個詞,襯托出下面兩幅“獨劃船”和“獨釣魚”的畫面。沒有“千”和“萬”這兩個字,後面的“孤獨”、“獨立”這兩個字就顯得平淡無奇,毫無感染力。其次,山上飛的鳥,路上走的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是最壹般的形象。但詩人把它們放在“錢山”“萬景”之下,加了壹個“絕”“滅”字,壹下子把最普通、最概括的動態變成了極端的寂靜、絕對的寂靜,形成了不尋常的景象。所以下面兩句話以前是靜態描述。因為放在這種絕對安靜無聲的背景下,所以精致,活潑,熱鬧。也可以說,前兩句本來就是陪襯的眼光。按照壹般的理解,只需要勾勒出輪廓就可以了,不需要下大力氣去雕琢。然而,詩人就是不這麽處理。這就像拍電影,背景的每壹個角落都用多少次特寫解釋清楚,反映清楚。寫的越具體越詳細,就越誇張。後兩句,本來是詩人有意描寫的對象,結果變成了遠距離鏡頭,縮小了許多倍,給讀者壹種空靈的感覺,看得見,摸不著。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渴望展現給讀者的崇高而超然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遙遠感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在全詩末尾加了壹個“雪”字,與“江”字連在壹起的效果。

這首詩裏,萬物皆雪,山皆雪,路皆雪,“千山”“萬景”皆雪,使鳥飛去,人消。連遮陽篷和漁夫帽都被雪覆蓋了。但作者並沒有明確將這些場景與“雪”聯系起來。相反,在這幅畫裏,只有姜,只有蔣欣。江當然不會儲存雪,不會被雪覆蓋,即使掉進河裏,也會立刻變成水。而作者只是用了“寒江雪”壹詞,將兩個關系最遠的意象連接起來,給人壹種模糊、遙遠、狹窄的感覺,形成了壹個遠距離的鏡頭。這使得詩中描寫的主要對象更加集中、靈巧、突出。因為連河面似乎都積滿了雪,連沒有雪的地方也積滿了雪,完全描述了大雪密密麻麻、厚厚的情況,完全烘托了水天壹色的氛圍。至於上面用了壹個“冷”字,當然是指出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是安靜地書寫漁夫的精神世界。試想,在如此寒冷寂靜的環境中,老漁翁不畏嚴寒,不畏風雪,忘記了壹切,全身心投入到捕魚中。他的身體雖然孤獨,但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令人肅然起敬。這種被照亮和美化的漁父形象,其實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可見“寒江雪”二字是“點睛之筆”,它將全詩的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不僅形成了壹個簡潔概括的畫面,也塑造了完整突出的漁父形象。

用具體細致的方法描繪背景,用遠距離的畫面描繪主體形象;精細的和極度誇張的概括在壹首詩中錯綜統壹,這是這首山水詩的獨特藝術特色。

望廬山瀑布

唐朝:李白

紫色的薄霧被太陽光照亮,瀑布懸掛在山前。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

贊賞如下: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壹首山水詩。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第壹句“日照香爐出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似香爐。由於瀑布的緣故,水汽蒸騰,在明媚的陽光下,仿佛有壹個頂天立地的香爐,紫色的煙霧在冉冉升起。壹個“生”字形象地描述了煙雲升騰的景象。這句話為瀑布設置了宏偉的背景,也為下面直接描述瀑布渲染了氣氛。

第二句是“遙望千川懸瀑”。“遙望瀑布”壹詞照顧到了“遙望廬山瀑布”這個標題。“懸千川”是指瀑布像壹個巨大的白練,從懸崖上直垂到前方的河流上。“掛”字由動轉靜,維莎寫的是遠處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眼,勾勒出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中白練掛,激流沖下山來,構成了壹幅華麗壯麗的畫卷。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近距離對瀑布的詳細描述。《飛流》表現的是瀑布在空中冒出來,噴湧而出。“直下”不僅描述了巖壁的陡峭,也描述了水流的湍急。“三千尺”言過其實,描述的是巍峨的高山。

就這樣,詩人覺得瀑布的磅礴氣勢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於是接著寫了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據說這個瀑布是“飛下來的”,讓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而下。壹個“疑”空靈活潑,若真如假,令人遐想,更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在比喻、誇張、想象的運用上極為成功,立意獨特,語言生動,洗滌明亮。蘇東坡很欣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落脈,古有謫仙”。“神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實是身體描寫和抒情的範例。

望天門山

唐朝:李白

長江像壹把巨斧劈開了天門峰,綠色的河水流向這個環島。

雙方的青山對峙難分高下,壹葉扁舟款款從天邊相遇。

贊賞如下:

這首詩描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映成壹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但這個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揚帆遠航,山破江流,東水倒流,青山相見,白日孤帆來,景色由遠及近向遠展開。詩中用了“破、開、流、歸、來”六個動詞,山水呈現出壹種急切的動態,描繪出天門山的雄偉與遼闊。壹兩句形容天門山的雄偉、險峻和勢不可擋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三四句話就足以寫出浩瀚的水勢。

“天門斷楚河開,清水東流。”這兩行詩俯瞰天門山面對夾江的壯麗景象,江水穿天門山而過,水流湍急湍急。第壹句話緊扣題目,總是寫天門山,重點是楚江東流的壯闊氣勢。給人豐富的聯想:天門山和天門山本來是壹個整體,擋住了洶湧的河水。由於楚江洶湧波濤的沖擊,“天門”被撞開,將其打斷,成為兩座大山。這與作者在《西嶽雲臺之歌送丹秋子》中描述的情景頗為相似:“人精(河神)咆哮破兩座山(指河西華山、河東首陽山),洪波噴入東海。”但前者是隱蔽的,後者是明顯的。在作者的筆下,楚河似乎成了壹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東西,顯示出了克服壹切障礙的神奇力量,天門山似乎也悄然為之讓路。第二句講的是天門山下的河,反過來重點講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澎湃的楚河的約束力和反作用力。因為兩座山夾在中間,浩瀚的長江從兩座山之間狹窄的通道中流過,造成壹片漩渦,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如果最後壹句是山勢寫的,那麽這句話就是山勢對水勢的冒險。有的筆記本“回此”為“直北”,解釋者以為向東流的長江在這壹帶轉向北。這也許是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解釋,但不是詩,也不能表現出天門的氣勢。可與《西嶽雲臺歌寄丹秋子》相提並論:“西嶽雄壯!黃河如絲天。黃河萬裏摸山,渦樞紐轉秦礦。”“渦轉”,即“清水東流至此背”,也描繪了萬裏江河被奇峰斷流時的情景,但作為壹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王天門山作為壹首絕句,崇尚質樸,寓意深刻。

“兩岸青山相對,孤帆來。”這兩句話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繼承了第壹句看到的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發揚前面第二句寫出長江的遠景,喚醒“希望”的立足點,表達詩人淋漓的喜悅。詩人不是站在岸邊的某處眺望天門山,他“望”的落腳點是從日本那邊駛來的壹艘“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多欣賞“楚”字,因為它給原本靜止不動的大山帶來了動態之美,卻很少考慮詩人為什麽會有“楚”的感覺。如果妳站在岸邊固定的立足點上,“遙望天門山”,大概只會產生壹種“兩岸青山相對”的靜態感覺。相反,船在江面上航行,順流而下,遙望天門和遠處的兩座山躍入眼簾,呈現出越來越清晰的姿態,這種“兩岸青山相對”的感覺就非常突出。“楚”字既形象地表現了乘船遊覽時“遙望天門山”的獨特姿態,又蘊含了船上人的清新愉悅之感。夾江相望的天門山,似乎正向自己走來,表示對江上來客的歡迎。既然青山對遠方的客人如此深情,他們就應該更加開朗。《孤帆自太陽來》生動地描繪了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接近天門山的情景,以及詩人看到名山勝景的欣喜之情。由於最後壹句在敘述中充滿了詩人的激情,這首詩在描繪天門山壯麗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奔放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廣闊,英氣逼人,音節和諧流暢,語言生動,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卻是優美瑰麗的,讓人讀完詩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帶領讀者的視野沿著霧蒙蒙的長江走向無限廣闊的世界,讓人感到心胸開闊,視野開闊。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精神和他不想把自己局限在哮天的寬廣胸懷。

鸛塔

唐朝:王之渙

太陽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沈,黃河流入東海。

更上壹層樓,看得更遠

贊賞如下:

這首詩中詩人非凡的抱負反映了盛唐人民積極進取的精神。其中,前兩句寫的是妳看到的。《山遮白日》寫的是視野,山,登樓所見的景色,《和海洋泄金河》寫的是近景,水壯觀,氣勢磅礴。在這裏,詩人用極其樸素平實的語言,用短短十個字,捕捉到了進入廣闊視野的萬裏河山;後來人們在壹千年後讀到這十個字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地下壹樣。如果他們看到了風景,他們會覺得他們的思想是開放的。向遠處望去,壹抹夕陽沈向樓前無盡起伏的群山,消失在視野盡頭的冉冉。這是天空視圖,遠景和西景。

第二句說的是流經樓前樓底的黃河,咆哮著滾滾南下,然後在遠處轉向東,流向大海。這是從地面到地平線,從近到遠,從西到東。這兩首詩合在壹起,上下、遠近、物的景物都被包容在筆端之下,使畫面顯得格外寬廣悠遠。就第二首詩而言,詩人在鸛雀樓上,看不到黃河入海。句子講的是詩人看著黃河遠離地平線而產生的中觀,是前景與中觀結合的壹種方式。這樣寫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稱太陽為“白天”是壹種現實主義風格。斜陽托山,雲遮霧障。此時,已經減弱的太陽的亮度更加暗淡,詩人直接觀察“日”的奇觀。至於“黃河”。當然也是現實的。它像壹條金色的絲帶,在群山中飛翔。

詩人呈現在他面前的是壹幅輝煌壯麗的畫卷。這個畫面還處於快速變化的動態中。靠山走完壹天,只是壹個很短的過程;黃河流向大海,卻是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風景是美的,那麽它就是壹種動態美,充滿無限生機和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的“定格”,不是珍貴的化石或標本。詩人的慷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寫最後兩句。“可是妳把視野開闊了三百裏”,壹個詩人無盡的探索欲望,想看得更遠,看自己的眼力能達到哪裏。唯壹的方法是站得更高,“走上壹層樓梯”。“千裏”、“壹樓”都是虛數,在詩人的想象中既是縱橫空間。“要窮”和“要更好”這兩個詞,包含了很多希望和憧憬。這兩首古往今來家喻戶曉的詩,不僅出人意料,而且非常自然,接近前兩首。同時,結尾中“樓”字的使用也起到了點題的作用,說明這是壹首關於爬樓梯的詩。從詩的後半部分可以推斷出前半部分寫在二樓,詩人想盡可能遠地看到遠處的景色,甚至爬到了大樓的頂樓。詩看似直白地寫了爬樓梯的過程,卻寓意深遠,耐人尋味。這裏是詩人的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懷,也是站得高看得遠的哲學。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就是日本高僧空海在《論鏡中密室》中所說的。有人說詩歌不應該講道理。

這應該只是說詩歌不應該是生硬、枯燥、抽象的,而不是說哲學不能在詩歌中得到揭示和弘揚。就像這首詩,把道理、風景、事件完美的溶解,讓讀者不覺得這是推理,反而舒服了。這是根據詩歌的特點,通過形象思維來表現人生哲理的壹種模式。這首詩的寫作還有壹個特點:它是壹首全是對仗的絕句。前兩句中,名詞“白天”“黃河”是相對的,顏色“白”“黃”是相對的,動詞“壹”“如”是相對的。後兩句也壹樣,構成了形式上的圓滿。

沈德在《唐詩宋詞》中選這首詩時指出:“四語皆正,讀之不嫌貴,故骨高。”絕句只有兩句對聯,而且都是對句。如果不是氣勢飽滿,條理清晰,就容易顯得沈悶或者支離破碎。在這首詩中,前面的組合是對名,所謂“對與反”,句子極其工整、沈重、有力,可見所寫情景之偉大;後壹種組合是,兩句話雖然相對,但沒有對抗的痕跡。所以詩人運用對偶的技巧也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