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敘事作品的教學策略
敘事作品,顧名思義,是壹種以敘事功能為主要功能的文學作品。敘述者,講故事。記敘文就是用語言,尤其是書面語言來表達壹個或壹系列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我認為那些故事性很強的文學作品都是敘事作品。壹般來說,這類作品由“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構成,或敘事作家,或敘事抒情,或敘事意蘊。這種課文怎麽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期的“閱讀目標和內容”中對敘事作品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敘事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最打動妳的場景、人物和細節,說出妳愛的感受[本文來自www。JYqkW.cOm],仇恨,崇敬,向往,同情。”
因此,記敘文作品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壹、閱讀文本內容,概括事件,理解表達順序;二是獲得情感體驗,簡單描述最打動妳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妳的愛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三是學習表達方法,理解作者為什麽這樣表達而不是那樣表達。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期教材中安排的敘事作品主要有童話、散文、小說、劇本、敘事文言文等。即使都是敘事作品,也要在教學中體現個性。
(壹)童話教學策略。
所謂童話,是指按照現實生活邏輯中不可能發生的內心欲望或幻想邏輯,用散文寫出來的故事。童話文本的教學應註重以下幾點:
1.總體控制。童話故事結構完整規整,情節離奇曲折。整體把握有利於理解發展線索,概括主要內容,把握思想內涵,理解敘事技巧。
2.喚起想象力。“幻想……虛擬”是童話的核心特征。在教學中壹定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把學生帶入童話的意境,童話的神奇意境會升華學生的情感。
3.多元化培訓。兒童審美經驗不足,難以把握童話的內涵。在教學中,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喚起他們的審美體驗。童話教學第三期,除了表演、續篇、繪畫的訓練外,還要註重設計話題,引導學生對童話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
(2)散文教學策略。
散文是壹種文學體裁,也稱詩歌、小說、戲劇。其語言簡練,文采雋永;它飽含情感,意境深遠;它胸懷寬廣,包裝容量大,但又緊扣作者意圖,沒有“離經叛道”。教學散文文本應註重以下幾點:
1.理清脈絡。散文形式散,結構精。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找到散文中巧妙連接大量看似零散材料的“思想紅線”。是貫穿故事的主線,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感情,欣賞作者布局的結構美。
2.品味語言。散文語言大多簡潔生動,新穎雋永,最值得學生深思。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努力抓住其本質,咀嚼其豐富的含義和獨特的表現力。帶領學生沈浸在文字語言中,逐字逐句地閱讀生活,感受散文語言的準確、生動,咀嚼散文語言的美。
3.感受壹下意境。散文的意境是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本文來自www.JyQKw.cOm]和所描寫的客觀物理環境、生活圖景的藝術境界,能把讀者引入充分的想象空間。要理解散文,就要引導學生進入散文創造的意境,欣賞散文的美。
(3)新穎的教學策略。
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的三要素是情節、人物和環境。小說文本的教學應註重以下幾點。
1.分析壹下故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小說文本大多是小說的節選,但故事比較完整,連節選都像短篇小說。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故事的來龍去脈,理解情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和小說主題的揭示。
2.分析人物。描寫是小說中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方法,描寫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正面描述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即細節描寫),而側面描寫則包括那些用他人的言行反映人物內心活動和思想變化的描寫(即側面對比)。教學中要把握人物描寫,把握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理解小說主題。
3.分析環境描述。這裏所謂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生活在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總是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分析環境,從而理解環境與人和主題的密切關系。
(四)記敘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語和後世作家古風著作中的語言基礎上形成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文寫的文章,也叫古文。文言文教學應註重以下幾點:
1.閱讀理解困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要障礙,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範文閱讀和學生的練習閱讀,可以順利地閱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
2.理解內容。讓學生用筆記理解每個句子的意思,進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讀完課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在閱讀故事的基礎上,啟迪思維,領悟內涵。
3.品味語言。文言文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言簡意賅,或飽含作者真摯豐富的感情,或闡述發人深省的哲理,體現了作者錘煉語言的藝術匠心。在教學中,辨別和品味重點語言,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既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活動,也是學習和掌握語言技能的活動。
4.學會背誦。小學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多積累文言文,對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大有裨益。在教學中,反復朗讀直至成為背誦,既是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5)腳本教學策略。
劇本是壹種文學體裁,主要通過對話或歌詞來推動劇情,刻畫人物。劇本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反映現實生活,集中表現矛盾沖突,用臺詞推動戲劇動作。教學腳本文本應註重以下幾點:
1.理解劇本的主旨。劇本通過對話推進情節。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熟悉劇本情節,把握文本主要內容,初步了解劇中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形象。
2.感受角色。劇本也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在教學中,要緊跟劇情發展,把握人物之間的對話,註意敘事語言,分析人物之間由人物語言形成的矛盾沖突,感受人物形象。
3.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天生好動,善於模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角色表演劇本,讓學生沈醉於劇中情節的豐富性,享受劇中語言的魅力,享受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從而喜歡和理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
二,詩歌的教學策略
詩歌是壹種以富有節奏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含蓄地表達感情和思想的文學體裁。詩歌的基本特征是簡潔性、跳躍性和音樂性。這種課文怎麽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期的“閱讀目標和內容”中對詩歌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總體把握詩歌,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情感。被優秀的作品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詩歌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壹是從總體上把握詩歌,想象詩歌所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詩歌的意境;二是體驗詩人的情感,並被其感染;第三是熟悉它。這種教學遵循詩歌閱讀從“言”到“象”,從“象”到“境”,從“境”到“意”的過程
。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期教材中編排的詩歌主要有新詩和古詩。
(壹)新詩教學策略。
新詩,又稱新體詩和自由詩。首先,它是壹首詩,所以它具有詩的壹般特征。其次是“新”,興起於五四時期,不同於傳統古詩詞。新詩教學應註重以下幾點:
1.閱讀並推斷其含義。有些詩詞學生只需分析就能理解,但要親身體驗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就需要反復欣賞和背誦。
2.復制閱讀中的感受。在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的生活和詩歌與心靈交流,在閱讀中反復揣摩和體驗。最後,讓學生通過閱讀來表達自己與詩人心靈碰撞瞬間的體驗,從而真正把握作品的內涵。
3.通過背誦來學習課文。學會背誦,積累,運用。反復閱讀、仔細閱讀,可以加深對詩歌的體驗和理解,達到“讀壹百遍書,見其意”的效果。
(2)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以其凝練含蓄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為人們所喜愛。古詩詞教學應註重以下幾點:
1.知道。理解古詩詞,重要的是突破學生不熟悉的、古今詞義不同的、語序顛倒的、能牽壹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在教學中,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理解和傳授古詩詞學習方法:拓、留、補、變、調、嚼、接。
2.入口。運用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境界”。
3.體會妳的感受。詩歌強調想象,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共情和歌唱,才能讓人理解他們的感受。詩歌也強調朗讀,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大聲朗讀,可以再現詩歌的意境,加深對詩歌意義和感情的理解。
第三,說明文的教學策略
說明文是介紹和解釋客觀事物和原因的壹種文體。小學講解有四種方式:舉例、列舉數字、對比、比喻。這種課文怎麽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期的“閱讀目標與內容”中,對說明文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解釋方法。”因此,教學說明文的基本策略如下:
1.找出解釋對象。首先要通過閱讀來理解文章在說明什麽。
2.把握事物的特性。為了清晰準確地解釋文中事物的特征,作者會把關於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到這些句子來理解百科知識。
3.理解解釋方法。說明方法可以普及深奧的道理,簡化復雜的知識,具體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理性的內容。理解講解方法是學習講解文本的關鍵。
4.整理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特點之壹是“有序發言”。只有明確了解釋的順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點,也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第四,簡單間斷課文的教學策略
不連續文本是以不同的方式組織材料,要求讀者采用不同的策略進入文本,獲取信息,建構意義。常見的類型有:目錄、索引、圖形、圖表、地圖、數據表、時間表、清單、賬單、廣告、證書等。這種課文怎麽教?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期的《閱讀目標與內容》中對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文本,可以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因此,不連續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如下:
1.找到了有用的信息。圖文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把握圖表所傳達的重要信息,從而快速得出結論。
2.信息整合。首先通讀壹遍,大致了解壹下。其次,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項目。最後,選擇信息整合問題。
3.試試簡單的推斷。首先,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後準確地找到關鍵條目,最後做出自己的準確判斷。
第五,說理與寫作的教學策略
議論文是對某壹問題或事物進行分析和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意見和主張的文章。通常用壹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壹個道理,即中心論點。這種課文怎麽教?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期“閱讀目標與內容”中,對說明文的閱讀沒有明確要求。然而,小學推理教學的意義不容忽視。它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載體,是中學學習議論文的基礎。為過渡,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期教材中安排了這類課文。教學推理應註重以下幾點:
1.抓住論點。推理的中心內容是推理的靈魂,是作者思想和觀點的集中體現。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內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要解決的問題,理解文章的大意。而大部分推理文章都是對中心內容的概括,所以學生準確把握推理文章的中心內容並不難。
2.閱讀示例。說理文章的例子是為論證服務的,所以教學要區別於壹般的記敘文,可以理清人和事的例子的脈絡,不要糾纏於情緒渲染和生動描寫。推理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道理,即例子的典型化和論點的合理化。
3.用例子。引導學生發現推理的結構特征:開頭提出觀點,中間舉例論證,結尾總結提高。讓學生用這種推理方法舉例,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滲透演繹歸納的形式邏輯思想,使學生體會到推理的邏輯力量。
上海師範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說:“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建立在恰當的文本解讀之上。閱讀教學之所以不那麽好,往往是因為它采取了莫名其妙的解讀和閱讀方式,而不管文本風格。”本文談的是文體教學的基本策略,不是主張小學語文課應該是文體分析課,而是表達了語文教學應該回歸常識,考慮學段要求,尊重文本特點,遵循文體特點,教童話變成童話,教散文變成散文,教小說變成小說的思想。當然,這壹切的基礎是語文教師首先要有壹定的文體知識,尤其是自覺的文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