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引導方式類似於閱讀教學,即間接引導和直接引導。間接指導是通過創設壹定的教學情境,提出要學習的課題,並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間接導入的方式有多種,如故事導入、問題導入、預習導入等。無論哪種導入方式都與教學內容有關,都是對教學內容的壹種鋪墊和襯托。
第二,介紹背景,認識詩人。
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這首詩的處境和心態等。古詩詞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中國人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查詢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標也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在課內外創設各種交際情境,讓每壹個學生都能用英語口語自由交流。“所以,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既能增加歷史知識,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第三,自主學習,清詩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壹。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把“放手”和“幫助”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
首先要大膽“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再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理解詩詞。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解決壹些似是而非的問題。
二是巧“幫”。當學生對古詩詞有了整體的感知後,可以通過集體交流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並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決定是否“幫”,從哪裏“幫”,如何“幫”。通過“幫助”,學生可以初步了解感知中可能出現的偏差,進壹步加深對全詩的理解,為理解詩的感悟、進入詩的境界做準備。老師總結提升的文字,是學生感受和認識的升華,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興趣的熏陶。
第四,想象朗讀,體會詩意。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練含蓄。具有包括音樂、建築、繪畫、意境在內的巨大審美價值。學生應該通過朗讀和欣賞來體驗詩歌的情感。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大聲朗讀。表演閱讀通過點讀、批判性閱讀、典範閱讀和誦讀,使學生能夠讀懂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懂得把握詩歌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驗,體會詩人賦予詩歌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要註意引導學生根據詩詞的含義去想象,帶著情感進入狀態,加強情感閱讀。在初讀的過程中,基本要求只是讀準發音,理解詩;理解基礎上的二讀,需要情感表達。在理解了詩歌的意境後大聲朗讀,需要變情感性閱讀為創造性閱讀。今天這兩節課的閱讀環節,兩位老師層層深入練習,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進入詩意境界。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的意境。進入詩意的境界,是引導學生真實地體驗詩人創造的情景和情感,並對此產生情感。如何讓學生進入這種和諧的藝術境界?最後壹個環節,學生在老師的引導閱讀中掌握了壹定的閱讀技巧。教師不應孤立地指導閱讀或簡單地創設情境,而應把創設情境與情感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情感閱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閱讀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進入詩意的境界。馬老師采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這個場景;孫老師通過觀看視頻,把學生帶入了詩歌的意境。情感表達壹次比壹次豐富,學生的閱讀壹次比壹次到位。最後,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詩人的情感,達到* * *思考,* * *擔憂,* * *歌唱的境界。這個環節其實是前壹個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第六,轉移和利用,創造詩歌
完成壹首詩的教學,並不是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而是把課延伸到同類型的有詩有點的古詩詞教學上,有意識地增加古詩詞的學習量。使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大量的古詩詞,學習到更多詩人的優秀詩詞。這樣壹來,學生的眼界開闊了,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麽壹句話:學三百首唐詩,不會寫也能背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的能力,比如下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和再現詩詞的意境;在初高中階段,可以通過呈現課件、渲染音樂來營造適合學生練習語言的課堂環境。通過這種語言實踐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的能力,激發他們寫作的欲望和興趣,使他們學以致用,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式,但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模型的模型才是終極模型。”古詩詞的教學結構可以多種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