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熱愛祖國、關心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李白非常關註戰爭這個重要問題。他熱情地歌頌戍邊將士(如《夏塞曲》),無情地鞭撻統治者的好戰(如《城南之戰》、《丁度之歌》)。此外,他還寫了許多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苦生活,表達他對勞動者的關心和同情(如《長征》和《午夜吳歌》等)。).
他的詩歌具有“筆落震風雨,詩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壹切浪漫主義技巧,實現了詩歌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壹。李白的詩中,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性很強,感情的表達有壹種壓倒壹切的氣勢。入京求官,他“笑而出。我們是蒿人嗎?”思念長安時,“風吹心,西掛鹹陽樹。”這些詩很有感染力。
極度的誇張,恰當的比喻,驚人的幻想,讓讀者感受到高度的真實。讀這些詩,如“但既然水還在流,雖以劍斬之,舉杯消愁更愁”“白發三千尺,愁似長”等,讀者不禁被詩人的長愁和無盡的惆悵所感染。李白的藝術表現力在他的《夢裏登天目山》、《蜀道難》等詩歌中尤為突出。
李白經常綜合運用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從而營造出壹種神奇瑰麗的意境,這也是為什麽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給人壹種豪邁奔放的魅力。他的語言清晰明快,意味深長,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