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嗎?沒有嗎?《口水詩》是詩嗎?
“到底是文學還是娛樂,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教師傅丹表示,“口水詩”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媒體,大部分網友並不了解壹些話題詩人的全部作品,只是截取了部分作品的壹個片段來關註和調侃,以此來呈現詩歌的壹種“庸俗化”趨勢。武漢大學教師閆靜認為,我們應該仔細考慮文學語言和非文學語言的區別。例如,作家吳琴的《贊美白雲》這首詩就不應該被列為壹首詩,更不應該被稱為壹首好詩。著名詩人、華中師範大學教師曾偉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詩歌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不要把詩歌的界限僵化。然而,“口水詩”作為壹種策略雖然拓寬了詩歌的可能性,卻體現了壹種“倒退的體驗”,值得我們反思。
要仔細區分“口水”和“口語”的壹字之差。
武漢大學葉老師從“口水詩”和“口語詩”的定義入手,認為應該區分這兩個概念。“流口水詩”是指像流口水壹樣隨便寫、說詞,而口語詩是用口語輸入、寫詩。她說,“詩歌應該是語言、經驗和形式的相互平衡和糾結,但‘口水詩’很少考慮到這些層面的需要,所以價值不大。但是‘口語詩’就不壹樣了,把口語放進詩裏完全沒問題。”談到“口語詩”,華中師範大學的曾偉老師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評價壹首詩要遵循兩個標準,“壹是體驗,二是驚喜”。“口傳詩”作為壹種寫作策略,刻意去除了壹些詩歌技巧,表面上看似簡單隨意,實際上寫作難度更高。
備受爭議的“口水詩”該何去何從?
"詩歌實際上是生活的壹面鏡子。"華中師範大學學生傅認為,舊體詩的時代早已過去,“直白”已成為詩壇的潮流。所以,我們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口水詩”,同時,也要用它來反思當下的生活狀態。武漢大學葉老師也表示,“口水詩”的出現和爭議,有助於探索新詩的道路和可能性。華中師範大學曾偉老師指出,詩歌應該兼具“鏡”和“燈”的功能——反映生活,指引人生方向。他說,以口語為詩的“口語詩”是民間寫作立場的延續,在反對艱澀晦澀的詩歌功能上有積極意義。然而,“口水詩”是被大眾傳媒綁架的產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以胡說八道或者反崇高為目的的“口水詩”還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