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愛情詩發展概述

古代愛情詩發展概述

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在古代文學的長河中追根溯源,詩歌可能是最古老的文學形式。如果我們從“於航·於航”學派的原始詩歌出發,那麽詩歌的歷史幾乎相當於人類語言的歷史。彈奏這首流傳至今的曲子,可能是古代最美的詩句。有了詩歌,就有了詩歌教育——用詩歌傳承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用詩歌傳授自然和社會倫理的知識,同時完成識字和寫作的任務,傳授閱讀和寫作詩歌的方法。

從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教育史的進程來看,詩歌教育隨著詩歌的出現而出現,隨著詩歌的繁榮而興盛;詩歌教育的繁榮進壹步促進了詩人的成長和詩歌創作的繁榮。因此,詩歌教育的歷史和詩歌的歷史壹樣長。葛覃的傳播也是詩歌教育的結果。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沒有辦法解釋詩歌教育是什麽樣的,只能靠想象去猜測。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可以大致說明詩教的內容、形式和作用——因為即使是文字記載的所謂“歷史”,往往也是極不可靠的。

從古至今,中國的古詩詞壹直與音樂息息相關,並壹直延續至今。因此,古代的“樂教”往往包括詩教。歷代宮廷樂舞往往集詩、舞、樂於壹體,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追根溯源,詩、詞、歌都是本色的歌詞,它們的出現、形成、發展、成熟都與音樂密切相關。詩經裏的詩,漢代的樂府詩,唐宋的詞,元代的散曲,原來都是用音樂來唱的。所以古詩詞教育往往伴隨著音樂藝術教育。

在中國古代社會,詩歌教育被統治者提升到政治教育的高度,被視為鞏固統治秩序的基本手段之壹。所謂“詩教”,主要是指通過詩教來達到政治道德教育的目的。歷代都非常重視詩歌教育。從最初的啟蒙教育到最終的人才選拔,詩歌創作的水平往往直接關系到文人壹生功名的成敗。因此,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歷史主要是詩歌教育的歷史,受到了歷代帝王和百姓的廣泛重視,學習讀寫詩歌成為學生教育的主要內容。

因為詩歌教育史與詩歌發展史密切相關,所以有必要考察古代詩歌教育史,主要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以及古代文學發展史,主要是古代詩歌發展史。

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學史主要是詩歌史。在古代文學史上,西周以前,詩歌幾乎壹統天下。春秋戰國以來,詩歌是主流,詩歌和散文相互影響,共同繁榮。雖然“以文為詩”的特點形成於中唐以後,在宋代發展到極致,但追根溯源,詩歌對散文的影響更大。且不說詩歌是最早的文學形式,如果我們看中國的古籍,尚書、易經、老子、莊子的壹些句子明顯是詩意的。尤其是《老子》中,相當多的章節都是詩。漢代的賦本身就是從楚辭發展而來的。六朝駢文也具有濃厚的詩性色彩。中國古代作家往往詩賦並重,詩文相得益彰。大多數以文學聞名的作家也有世代流傳的詩歌。詩歌對散文的影響延續至今。現代所謂的“散文詩”不就是散文詩嗎?當代作家寫散文往往註重音韻的和諧與平衡,常常用工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至於古今散文引用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古典詩詞對小說的影響也很大。古代相當壹部分小說家本身就是詩人,古典小說中出現的詩詞更多。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傳統張卉小說,往往以詩開頭,以詩結尾。至於戲劇和詩歌的關系,就更密切了。人物的韻腳和歌詞往往就是詩歌本身。從古代作家的成長過程來看,歸根結底,詩歌對其他文學形式的影響和作用往往是通過詩歌教育來傳遞的。

中國的語文教育史其實主要是詩歌教育史。從古代到晚清,詩歌壹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詩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可謂深遠!自夏商周以來,學習讀詩、寫詩和用詩壹直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中國古代,宮廷非常重視“樂教”(以詩為主要內容),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會即興作詩的皇帝,其中有幾個成就卓著,為古典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自孔子以來,《詩經》壹直是儒家教育的基本教材之壹。漢代以後,以《詩經》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教育成為古代教育的壹個重要方面。學習《詩經》是“教詩”的基本途徑。誰不知道「關冠基鳩」?誰沒讀過《威洛·伊壹》?魏晉南北朝以後,尤其是唐代以後,中國傳統文人從壹出生就沈浸在詩的海洋中,甚至浸泡在詩的海洋中直到生命的終結,詩酒風流成為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態。隋唐以後,科舉制度與詩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縱觀中國歷史,哪個秀才、舉人、秀才、狀元不會寫詩?自宋代以來,詩詞成為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事務。就連壹些在戰場上率領千軍萬馬的將領,也是以詩詞聞名。在壹些書香門第中,也湧現出了許多才華出眾、成就非凡的女詩人,其名氣足以讓後人景仰。就風而言,就連古代的青樓女子也因為會寫詩、善詞而自詡風流,而其中也確實誕生了幾位詩名赫赫的女詩人。

從有限的資料來看,在漫長的古代,文藝活動以歌舞樂結合為特征,詩歌教育以綜合性、通俗性為特征。進入階級社會後,學校教育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學校教育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夏商周時期,為了滿足奴隸主的需要,國學和鄉學都是培養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場所,奴隸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奴隸國家的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被奴隸主階級的政府所壟斷,即“學在政府”,詩歌教育主要服務於各種大小奴隸主和貴族。這種“學在官中”的壟斷直到春秋時期才被打破,私學產生並逐漸興盛,使以《詩經》為代表的詩歌教育逐漸平民化、大眾化。西漢以後,隨著儒家正統地位的確立,封建時代的詩教壹直強調“溫柔敦厚”。《禮記釋》曰:“子曰:入其國,可知其教。他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他也溫柔敦厚,但不傻,比詩老師還深沈。”唐代孔《禮記正義》解釋說:“文謂色潤;柔,就是氣質,柔。詩違反語,無切事之意,故曰:溫柔敦厚,詩教。”因為封建統治階級需要的是溫順的奴隸,而不是詩歌創作的天才,因此,封建社會的詩歌教育往往是培養奴隸的教育。隋唐科舉制度出現後,這種被奴役的詩歌教育愈演愈烈,其危害性直到明清之際依然存在。

民歌是文人詩詞的源頭。在文學史上,民歌曾經對詩詞歌賦的形成和文人的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民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創作的作品。它們是總結他們的生產知識,總結他們的生活經驗,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的壹種手段。它們的數量非常龐大,如果不加以有意的保存,很快就會滅絕。除了正統的詩歌教育之外,民歌的傳播還表現出另壹種形式的詩歌教育,這種形式的詩歌教育在內容、形式和目的上都與正統的詩歌教育有著顯著的不同,尤其是在內容和目的上,有時甚至與正統的觀念相反。雖然是主流之外若隱若現的壹股流,但也值得關註和研究。

詩歌教育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至今仍揮之不去。問今天的中國人,有多少人不知道李白和杜甫?有多少人不知道唐詩宋詞?問問現在的小學生,誰沒背過《鵝鵝》?問當今大人,誰不知道“四喜詩”?.....可惜今天的詩歌教育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這壹傳言恰恰說明了詩歌創作和詩歌教育的現狀,而“梨形”詩的泛濫則說明了當代文人詩歌正在消亡。好在我們偶爾能讀到“且持夢筆寫奇景,破萬裏紅雲破浪”的詩句;當代流行民歌更像詩,而不是所謂“詩人”的所謂“詩”。甚至有些童謠比所謂“詩人”的所謂“詩”更有價值。前幾年,壹些小學生唱的童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比如有這樣壹首童謠:“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妳為什麽帶著炸藥袋?”.....“這至少證明了詩歌的種子還在生長。在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時代,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的背後是人文精神的逐漸荒漠化,需要詩歌教育來拯救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