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全部文言古詩詞的意義與註釋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全部文言古詩詞的意義與註釋

1操作員詠梅

壹、教材描述

此詞是毛澤東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題詞後所作。詞的大意是:風雨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在迎接春天的到來。已經是冰封雪凍的最冷時刻,絕壁邊上還開著俏麗的梅花。梅花雖美,卻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的到來。當花兒盛開的時候,她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陸遊的原話是他不屈不撓性格的寫照。陸遊生活在金朝出兵攻宋的時代。面對山河破碎的現實,他主張抗戰,卻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詩中的梅花,生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花開花落在斷橋邊,無人理睬,黃昏將至,無可奈何。本來就夠難過的,卻又被風雨摧殘,顯然是陸遊不幸遭遇的縮影。陸遊雖壹蹶不振,屢遭打擊,但意誌堅定。他就像那壹朵梅花,他不想爭美奪寵,任憑壹切花的嫉妒和排斥,哪怕破滅,也改變不了他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性格。

雖然這兩首詩都是寫梅花的,但由於時代、性格、經歷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毛澤東和陸遊的思想內涵明顯不同。這是理解這節課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和默寫課文。

2.理解文字的大意,體會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和謙遜的風格。

三,教學建議

1.預習中對“銘文”的介紹,只要求學生對這壹體裁有壹個簡單的了解,不要太博學,也不要玩,只要知道“蔔算子”是壹個銘文名稱就可以了。教學可以通過學生閱讀和背誦其他單詞來引入。

2.高中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按照這個要求,學生可以先自己閱讀,這樣才能正確閱讀。然後,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好課文,大致了解單詞的意思。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談論單詞的大意,教師和學生可以互相補充,糾正錯誤。在熟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默讀、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大聲朗讀是這門課的重點。閱讀教學可以在學生基本理解詞義和作者感受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自由練習閱讀——點名試讀——示範指導——再練習閱讀——再試讀。還可以創設情境,如展示圖片,配以熱情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動情地大聲朗讀。單詞的朗讀和古詩詞略有不同,同樣講究節奏和押韻,但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更連貫,上下行之間的停頓稍長,講究意境的營造。這個詞在語言形式上接近現代漢語,便於朗讀時情緒的醞釀和表達。

4.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筆下梅花的特質——淩寒獨自壹人,俏不爭春,樂觀虛懷,展開討論和交流,理解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博大胸懷,從而對梅的魅力和品格讀之傾心。把陸遊的話附在紙上,可以幫助學生比較閱讀,認識到兩個字也寫梅,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但需要註意的是,這兩個詞賦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內涵,不必引導學生將這兩個詞進行比較。

5.《思考與實踐》第二題的本意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贊美的梅花不畏艱難險阻的品格,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在學生對詞義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可以啟發學生充分談談自己的看法。必要時,教師可以參考“教材說明”和“參考資料”進行壹些指導。

第三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根據“懸崖”、“百尺冰”、“美麗的花朵”等詞語進行想象,從而加深對梅花性格的理解。學生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畫簡筆畫,教師要肯定學生基本的合理想象。如果有必要,老師可以為這個詞收集壹些著名畫家的圖片,但不要以此作為標準答案來限制學生。選題的主要目的是積累。壹是通過對這首詞的學習,激發學生閱讀和積累毛澤東詩歌的興趣。如果可能的話,應該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關於毛澤東詩歌的視聽材料,並準備組織壹次毛澤東詩歌朗誦會和音樂會。二是背誦陸遊的《詠梅詞》。

6.要理解單詞,妳應該把它們放到這個單詞裏,並把它們和句子聯系起來。以下解釋僅供參考。

百丈冰:形容極寒。

灌木叢中的笑聲:當所有的花都盛開時,我感到欣慰和幸福。

開放無主:無人問津,無人欣賞。

更多:更受影響。

第四,參考資料

毛澤東和中國傳統文人把梅花視為花中“食客”,與松竹並稱“三歲寒三友”。在自然界的各種花中,毛澤東最喜歡梅花。在他用過的地毯、筆筒、茶杯、煙灰缸、飯碗上都可以看到枝頭搖曳的梅花圖案。宋慶齡故居的梅花地毯是毛澤東贈送的。幾乎所有詠梅的中國名著都被毛澤東讀過和寫過。這種優雅而深邃的梅花“情結”,鐫刻著壹代偉人的生活情趣和追求。

陸遊(1125—1210)是字服務理念。越州(今浙江紹興)殷珊人,

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也寫詞。曾任鎮江、夔州法官。他堅持反抗金朝的入侵,因此遭到投降派的鎮壓。他壹生勤於寫作,留下了許多詩文,如《渭南詩選》、《劍南詩稿》、《方翁遺稿》、《老安學筆記》等。

10三首古詩

壹、教材描述

這節課選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大堤》。

《長歌行》是漢代樂府民歌。全詩大意是:太陽壹出來,園子裏青菜上的露珠就幹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益處,使萬物充滿生機,但我們常常擔心秋天的到來,因為壹到秋天,花草枯萎,萬物失去生機;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他們什麽時候回來?十幾歲不好好學習,老了哭著後悔也沒用。前四句表明,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經過朝露、花草的雕零、江河歸大海,壹去不復返。後壹句話直截了當,勸誡人們要珍惜時間,早日努力,不要等到老了才唉聲嘆氣。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大意是:豆子在鍋裏煮,過濾掉豆子的殘渣,留下豆汁當湯;豆莖在鍋底燒,豆子在鍋裏哭;豆子和豆莖最初生長在同壹個根上。豆莖怎麽能這麽急著折磨豆子?前兩句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燒豆、煮豆現象,後壹句著重表達曹植內心的悲憤。他明顯是在質疑曹丕:妳我是兄弟,為什麽我們這麽硬?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堡壘”就是去邊境線上保衛邊疆。在描寫軍旅生活的古詩中,大多是寫明月邊關的。明月與邊關,成為戍邊軍人生活中的兩個典型場景。守衛邊境的士兵,大概是因為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吧。在寂靜的夜晚,面對邊塞荒涼的大山,他們孤獨而憂傷。當他們擡頭看到千裏之外的明月時,他們低頭思念家鄉的親人。全詩大意是:這明月是秦漢時邊塞將士仰視的明月,這關隘是秦漢時邊塞將士把守的邊關。經過長途跋涉,駐守在邊境線上的戰士們還沒有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這樣的將軍鎮守邊關,我們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侵。全詩體現了作者對久未歸的戍邊將士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的美好願望,希望朝廷能當好將軍,早日平息邊境戰事,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二,學習目標

1.學習三個單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課文,默寫《出塞》。

3.理解詩歌的主旨,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在學習新課之前,可以引導學生舉辦壹個小型的詩歌比賽,背誦壹些自己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者創設壹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

2.在教授本課之前,學生可以回憶壹下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借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的大意,並讓學生分組糾正發音,談論詩的意思。在學生對詩歌的主旨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指導他們在閱讀時在腦海中形成壹幅畫面,並用自己的話講述想象中的場景。然後通過朗讀,我可以進壹步理解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努力在朗讀中表達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程的重點,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說的是什麽(即大體理解詩歌,而不是逐字分析)。比如學生才知道這首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稭本來是壹根長出來的,豆稭怎麽會這麽急著受豆子的苦?”他們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煎的悲憤嗎?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句子。《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對物的描寫是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關鍵詩句,如“少年不努力,老徒傷悲”“同根生,何苦匆匆?”去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次,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中所描述的意境,如《堡壘》,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戍邊的戰士面對明月時可能會想些什麽,從而理解詩人對戍邊戰士的同情和對和平的向往之情。第四,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大聲朗讀,努力做到帶著感情朗讀。

4.“思考與實踐”第壹題,要求學生帶著感情讀課文,背課文,默寫“東西”。三首詩的內容和風格不同,朗讀時的情感處理也應該不同。第壹首歌的前兩句可以是開心和感激的語氣。“衰落”是對淒涼景象的描述,是壹種遺憾的表示。最後,我以壹種嘆息和勸誡的口吻讀到,“不努力的年輕人是可悲的。”第二首,由於詩人與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讀起來要委婉深沈,諷刺中帶著提醒和規勸的語氣。第三個讀的是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多讀幾遍,然後讓學生練習背誦。聽寫的時候,要註意把單詞寫對,還要註意標點。

第二題“思考與實踐”,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壹些關鍵詞的基礎上,理解詩的大意。學生可以先反復讀詩,在上下文中思考壹些單詞的意思,有的還可以查字典;然後說說對詩的理解。學生對該詩的理解只能是有理有據,不必追求統壹答案。因為其實古詩詞中很多詩詞都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的。

這個問題所列的第壹句話“布”,在這裏可以解釋為“散落各處”;整句話可以解釋為:溫暖的春天給萬物以益處,使萬物生機勃勃。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整句話可以解釋為:豆稭在鍋下燒,豆在鍋裏哭。第三句,“關”,這裏指的是邊境,“歸”,回家。整句話可以解釋為:現在還是秦漢時期的明月還是秦漢時期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趕來鎮守邊關的士兵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隘”這句話其實隱含著壹個意思:自秦漢為防止胡南下而修築邊關以來,就有壹批批士兵被派到這裏鎮守邊疆。

5.註重課外拓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課後閱讀,收集與詩歌和詩人相關的材料。比如收集關於七步詩的傳說,閱讀其他邊塞詩和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第四,參考資料

漢代樂府詩派。它原是漢朝朝廷的音樂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全國各地的民間詩歌和音樂。後人把這種文人模擬的民歌或作品稱為樂府。

曹植(192—232)是三國時期魏的壹位詩人。子自健出生在沛國橋縣(今安徽亳州市)。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丕帝。他的作品包括十卷曹子建文集,80多首詩歌和40多篇散文。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邵伯,生於江寧(今南京)。壹說太原人,壹說京兆(今陜西Xi安)人。唐玄宗十五年(727),考中進士。雖然升任校尉,但後來又壹次次被貶,最後被唐朝刺史邱孝進所殺。存詩180多首,多寫邊塞和女人生活。感情深厚,語言簡潔。作品有《王昌齡集》。

龍城飛將軍“龍城”指的是盧龍市,漢代屬北平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飛將軍”是指漢代名將李廣,以驍勇善戰著稱。西漢武帝時,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知府。匈奴人聽說後,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幾年不敢進犯右北平地區。

15兩首古詩

壹、教材描述

《秀子》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代表作。在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和平的極大憤慨。收復失地、雪恥、統壹祖國的無比渴望。詩開頭的第壹句話表明他即將死去,但他並不感到恐懼和痛苦。“袁誌”,也就是我已經知道的“壹切都是空的”,意思是當壹個人死了,世界上的壹切都變得與他無關了,所以沒有必要為此擔心。這看似平常,卻在全詩中舉足輕重。他既表現了詩人豁達的生死觀,又對下面的“悲”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換句話說,陸遊可以置生死於度外,但他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註永遠不會消逝。“卻不能共見九州”的意思是:我只有壹種無法擺脫的悲痛,就是不能親眼看到支離破碎的祖國重新統壹。這句話是向兒子們交代他壹生的心事,下壹句話是寫他對兒子們的囑托和深深的希望。“王師”指的是宋朝的軍隊。“北定”是指渡河北伐,以平息北方金兵的進攻。“中原”泛指金人占據的失地。為數不多的人物,既包含了詩人殷切的希望和堅定的信念,也寄托了他的心願和未竟的事業,由下壹代來繼承。希望孩子們努力實現自己的遺誌,別忘了妳父親還在九泉之下等待北定中原勝利的消息。全詩發自內心,血、火、淚、怨、悲、憤,真摯感人。

皇軍收復的黃河兩岸,被前人稱為杜甫“壹生中最快的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田部、李懷賢相繼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和他的妻子住在四川省子洲。當他聽到這個勝利的喜訊時,不禁欣喜若狂。他在極度興奮中,壹改以往陰郁含蓄的詩風,用活潑爽朗的語言寫出了這部家喻戶曉的七律巨著。

詩歌以“遙遠的西部車站的新聞!北方已經奪回來了!”並且直接敘述好消息。冀北是安史之亂的老窩。收復冀北標誌著安史之亂的瓦解和破碎山河的統壹。這對於這位漂泊“劍南”多年,渴望結束流放回到家鄉的詩人來說,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詩人通過寫自己的眼淚來表達他悲喜交加的心情。在詩歌的第二副對聯中,詩人的驚訝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我含著喜悅的淚水,回頭看看* * * *的多災多難的老伴和兒女。他們往日的陰郁早已煙消雲散,沈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幾乎要發瘋了。他隨手收拾詩集,從不伏案學習。這對於壹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來說,是極其不正常的行為。這種反常的描寫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的狂喜。“狂喜”不僅是上面第壹個驚喜的結果,也是下面的驚喜導致前景的原因。由於他的“狂喜”,他沈溺於飲酒和唱歌,導致了青年公司和乘船回家的白日夢,所以詩有第三行,“和大聲我的歌和深我的酒,在綠色的春日開始我的家”,詩人進壹步渲染和升華了他內心的狂喜。泰陵對聯是壹條想象中的歸鄉路線,壩下是起點,巫峽是必經之地,襄陽、洛陽是詩人的原居地和故鄉。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收復失地的喜悅心情。

二,學習目標

1.學習四個新單詞,正確讀寫下列單詞:乃翁、李希、武俠、羅陽。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課文,默寫“淋浴”。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懷。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查閱有關陸遊、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生活年代以及他們所寫的其他愛國詩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

2.教學“給孩子看”,教師可以從陸遊的遺願中引入話題,從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體會這位愛國詩人遺囑的感人感情。講授“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可以讓學生講講課前搜集的資料,從而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苦難。在此基礎上閱讀文本,可能會對杜甫的“忘我”有更深的理解。

3.要教這兩首詩,就要引導學生自悟自讀。學生可以參考筆記,聯系上下文,大致了解詩的意思,然後在熟悉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比如“給孩子看”,學生可以說說從詩中學到了什麽,從詩中學到了什麽詩詞。從“悲”字中,學生可能體會到詩人臨死不見九州的悲涼。從後壹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對收復失地的無限希望。再比如《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讓學生說出杜甫快樂的原因是什麽,從哪些詩詞中可以看出杜甫的快樂。

4.這兩首詩文字清晰,卻飽含深情,都飽含著詩人的愛國情懷,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陸遊臨終寫詩,對其他家常話只字不提,只說“未見九州”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其他的囑咐,只提醒他們在家祭祀的時候別忘了告訴他“北定中原”的好消息。這是多麽深沈真摯的愛國情懷啊!杜甫聽到政府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非常激動和高興,不僅因為他從此可以結束漂泊的生活,還因為祖國可以統壹,人民可以免受戰爭之苦。在教學中,學習兩首詩後,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思行”的第三個問題,讓他們認識到悲喜表達的是同樣的愛國情懷。如有可能,請學生朗讀兩位詩人的其他幾首愛國詩,如陸遊《秋夜出籬門迎寒之感》、《十壹月四日風雨(上)》、《杜甫歸雁與月夜》等,進壹步了解他們的愛國情懷。

5.“思考與實踐”第二題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並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進行聯想,以體現“從閱讀的內容中思考”這壹組的訓練項目。

第壹句,“但是”,只有;“悲”,悲傷;“九州同”,統壹中國。我知道,人死了,什麽都不知道,卻看不到祖國統壹,感到難過。

第二句,“老婆”,老婆孩子;“欣喜若狂”,我欣喜若狂。整句話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他們的心事都沒了著落;我隨手卷起我的詩和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

至於“妳怎麽看”,妳可以讓同學們自由地談談自己的聯想,壹定不要提供什麽標準答案。

第四,參考資料

陸遊壹生寫了許多詩。

保存下來的歌曲有9000多首,內容極其豐富。他的詩表達了政治願望,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現了恢復國家統壹的強烈願望。《秀子》是陸遊詩歌中登峰造極的傑作。胡應麟把這首詩叫做“忠義怒,落在二十八字之間”。

杜甫(712—770),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他比李白小十壹歲,他們有著深厚的友誼。他們的創作成就各不相同,難分伯仲。在中國文壇,他們被稱為“杜麗”,壹個是“詩仙”,壹個是“詩聖”。杜甫壹生寫了很多詩,流傳至今的有1500多首。他的詩就像壹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社會現實。它們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充滿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被譽為“詩史”。在創作方法和技巧上,杜甫不愧為全才詩歌藝術家,各種體裁的優秀作品,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深沈的風格,悲壯的旋律,尤其在語言的提煉和運用上,堪稱壹代宗師,為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代表作有《三官》、《三別》、《春望》、《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利用唐朝的政治腐敗,在範陽發動叛亂。叛軍南下攻占洛陽和長安。唐朝時,郭子儀等將領率軍平定叛亂。後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來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敗了叛軍。

25兩個古代寓言

壹、教材描述

這節課選了兩個古代寓言。這兩個寓言都是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壹些可笑的現象,揭示了壹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講的是壹個人同時吹噓自己賣的矛和盾,卻因為自相矛盾而無法自圓其說。他告誡人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和自相矛盾。《鄭仁買鞋》借用了壹個寧願相信自己腳的大小也不相信自己的人,諷刺墨守成規,相信教條,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個寓言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用了“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啟迪人,發人深省。

這篇古文原文的寓言,特別簡潔卻生動,寓意的道理清晰而深刻,卻也能讓人領略到壹些寓意和幽默。矛和盾的全文只有兩層意思的四句話。前兩句說的是那人如何吹噓自己的盾和矛,後兩句寫的是他如何百思不得其解,無言以對。“鄭仁買鞋”也分兩層。壹是陳述了這個人從量尺寸、準備買鞋到後來“沒鞋”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指出他不買鞋的原因。前部和後部密切相關。兩個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是以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出意思,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除了繼續理解古今意義和表達方式的差異,很難理解每壹個寓言的含義,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詞,展開思考和討論,可以成為教學的重點。

編這兩個寓言的目的是在十壹卷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壹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個寓言中明白壹些人生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習七個單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夠借助筆記理解課文,初步理解課文所講內容。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個寓言是文言文,在表達方式上和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但有註釋可以參考。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接觸過11冊的文言文,所以學生有壹些體會。所以和現代漢語的教學壹樣,還是要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他們質疑解惑。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必要時進行講解。不談語法。教材中的註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單詞和句子,還可以幫助他們逐漸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的差異。我們應該啟發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筆記,但不要讓他們死記硬背。

2.這門課的教學安排在兩節課,每節課可以集中學習壹則寓言。這兩個寓言除了具體內容之外,還有很多相似之處。以《矛與盾》為例,建議以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示範閱讀,讓學生借助筆記嘗試閱讀課文,嘗試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引導閱讀,正確流利地閱讀句子,在反復閱讀中進壹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把句子的意思聯系起來,練習講寓言;最後,討論理解弦外之音,結合實踐談感受。

3.引導閱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壹本書讀百遍,其意不言而喻”,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學生閱讀古代漢語的障礙在於古代漢語的用詞造句和現代漢語的差異。要消除這個障礙,小學生不能說古漢語的詞法和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通過查閱筆記,揣摩句子大意,然後反復閱讀,從整體上理解句子乃至整篇課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在兩個寓言的閱讀中,除了正確的停頓和突出重音外,還要註意語氣和節奏。

矛和盾

楚人/有盾有矛者,有譽曰:“吾盾強,物不能陷。”他還稱贊他的矛/說:“我的矛的好處都在東西裏。”或者:

“用孩子的矛/孩子的盾/,什麽?”他/她可以回應。

其中,前面部分,男子吹噓自己的盾和矛,應適當突出相應部分,語氣較為張揚;後半部分“他可以回應別人”的語氣慢慢變化,變得沈重,相比之下。"壹個孩子的矛和壹個陷阱的盾怎麽樣?"問題的語氣應該是讀(結尾略高)。也可想而知,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語調和節奏是不壹樣的:年輕有活力的人提問機智迅速;年長或溫和的人可以通過更慢地提問來表現出壹定的幽默感。

買鞋時寧願相信自己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

鄭人/有並把鞋穿上的人,先量好腳/坐好,再去趕集/忘了做。實現了承諾,他說:“我忘了堅持。”取而代之的是。而反城市罷工,則無法實現。

人們說,“為什麽不試試呢?”

曰:“寧可靠,不自信。”

4.“思維練習”第二題“閱讀並談論句子的意思。”這個題目的目的是列出文中的難句,重點理解。引導註意文言文用詞和表達的特點,了解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個練習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筆記理解句子的意思並大聲朗讀,也可以安排在讀完課文理解意思之後。但是,無論什麽時候做這個練習,都要采取整體感受,揣摩句子的方法。從來不談文言文的虛詞、實詞、句式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句話的大意,供大家參考。

(1)“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麽能把它打沈。”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任何東西都無法穿透。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東西能穿透它。

(2)“我矛之利,皆困於物。”我的矛(特別,非常,非常)鋒利,沒有什麽東西是物體(東西)穿不透的。我的矛非常鋒利,可以刺穿任何東西。

(3)“有了孩子的矛,孩子的盾呢?”意思是:用妳的矛戳妳的盾怎麽樣?或者: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怎麽辦?

(4)“進城忘操。”意思是:我去市場的時候,忘記量尺寸了。

(5)“為什麽不試試?”意思是: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鞋?

5.第三個問題“思考與實踐”,就是理解寓言的含義,通過“用自己的話說壹說賣矛和盾的人和買鞋的人有什麽可笑的地方”而受到啟發和教育。理解寓言的意義,關鍵在於熟悉寓言所講述的故事。因此,這壹步的教學應該安排在指導學生熟悉課文之後。首先讓學生把每壹句話的意思聯系起來,說出寓言故事,然後組織壹次討論:寓言中的人物哪裏可笑,為什麽可笑,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麽道理。為了讓大家都參與思考,可以先分組討論,然後全班討論。對於沒有把握、聽不懂的學生,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指引。

6.課後選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脫離學習寓言的感覺和靈感去思考,引用生活中遇到的此類現象來學以致用。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識別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7.這節課的大部分生詞都可以和學過的單詞進行對比,從而認形、辨義、練字,比如矛給、譽給抄、鞋給復。

第四,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233年)即韓非。中國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收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被李斯殺死。他的作品後來被稱為《韓非子》,現存55部。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主張“貴族”、“民萌”、“自保”的平等;反對“任人唯親”,提倡“任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控制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是對“法”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