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對聯的特點,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壹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第三,用詞簡潔;第四,節奏鮮明。有人稱之為對聯的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節奏美。
對聯有四個特點:
(壹)對稱的形式
對稱是指上下連詞的對立形式,也稱為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壹種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什麽是對偶?換句話說,對偶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壹詞來源於古代宮廷侍衛(儀仗隊)的軍銜,兩兩排列,故稱對仗。對偶作為壹種修辭手法,運用到漢語寫作藝術中,即比喻用兩個平行的句子成對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系。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很常見。無論是《詩經》、《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膾炙人口的對句。漢代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唐代以後的格律詩,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偶是中國文學的壹大特色。中國的方塊字,壹字壹句,為對偶藝術的產生和成長提供了前提條件,這壹特點使得駢文、詩詞、對聯這壹凝結的藝術得以延續千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就是把相似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對聯的句子和對話中相應的位置,使之並列,形成對聯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尤為重要,這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有壹個關於春聯的民間謎語,它寫道:
兩姐妹,壹般長。
壹起打扮,分開打扮。
面紅耳赤,年報吉祥。
三言兩語,準確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吉祥特征。
對偶形式源於客觀世界中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是壹切事物的基本形式。這種對立和相互依存,啟發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壹陰壹陽即道”的理論。劉勰在《文心雕龍·李詞》壹文中指出,“自然成型,供養必雙,靈與肉並用,物非孤也。”它強調客觀事物的雙重狀態。劉勰也說:“美字四對。說對容易,做事情難,上級反對,下級對。”因為對立更能反映充滿復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更能表達作者的辯證思維,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習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的基本要求。古人雲:“不守規矩,不成方圓。”前輩講對抗是有明確原則的。《飄香對壘》壹書提出了“實以實,虛以虛”的基本原則,強調“有無虛有實,講究生死”,為後來的對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代漢字分為三類:實字、虛字和輔助字。實字範疇分為半實字,虛字範疇分為活字和死字兩個亞類,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真實的單詞:花,草,森林,山,天空,大地...
半現實:力量,英雄主義,文學,武術,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唱、升、打、照、開...
半虛:上、下、中、裏、外。在…裏...
助詞:知、也、然、在、言、和...
前人用幾句話總結了上面的分類:“無形為虛,有跡可指為實,身靜為死,發動為生,似半虛半實。”相對於我們現在的中文分類,這種分類方式顯得單調而新穎。但仔細分析,也與現代漢語分類有相似之處。古人所說的實詞,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真實,是壹個抽象名詞;所謂虛詞部分,動詞活,形容詞死;助詞是虛詞,包括介詞、連詞和助詞。“半空”包括更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語詞的分類,對我們今天學習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對於初學者來說,最好先學習對聯(也叫嚴格對聯),也就是根據相似的字組成對聯。以下是壹些例子:
竹子因近水而繁盛;
蘭與氣氛也很和諧。
連詞上下的第壹個詞“竹”、“蘭”是植被名詞,第二個詞“陰”、“壹”是介詞,第三個詞“林”、“當”是動詞,第四個詞“水”、“風”是天文地理名詞,第五個詞“情”、“氣”都是天文地理名詞。
再比如,杭州越秀山鎮海塔聯盟:
急水爭天入海;
雲隨著太陽落下。
對聯中第壹個字是形容詞,第二個字是天文名詞,第三個字是動詞,第四個字是天文名詞,第五個字是副詞。對仗也是極巧的。
名詞的語義範疇對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比如壹個句子中有“風雨”這個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壹個天文名詞,是平聲,是並列結構。對話中壹定要用天文名詞對質,平行結構要正確。比如可以選擇“星星”“霜”“雲”。如果“日月”屬於對的,那就是錯的,如果用“晚霞”和“星光”,那就是詞類錯亂的錯誤。因為“晚霞”和“星光”都是結構名詞。如果《山河圖》屬於右,那就不是工對,而是寬對。如果妳用“魚龍”作為親屬,妳會犯異類親屬的缺點。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比較常見,如謝榛和王績的詩:
風讓花兒依然飄落;
Tonamiyama比較隱蔽。
然而,也有壹些對偶詞在字面上是相對的,在句法和結構上不壹定相同,如下所示:
永遠記得江湖回白發;
想回到天地上船。
句中的“白毛”不是“歸”的直接賓語,實際上是“白毛歸”的倒裝句,而對句中的“舟”是“入”的直接賓語。
另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妳想在對聯中表達什麽感情,妳選擇的文字是否符合事物的常識,妳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妳所表達的藝術效果。所以要兩者兼顧,不要以言傷義。古人雲:“選字無涯,用字有師”。初學者要多讀多寫。如果暫時沒有好的句子,最好先安定壹段時間再動筆,或者放下,或者另起爐竈。寫作的藝術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就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讀多寫,熟能生巧,出口成對。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叫對聯,是因為對聯不僅要對仗,還要“聯”字。沒有對聯,就不能叫對聯。如果上聯和下聯是兩個不相幹的東西,不能互相反映,互相聯系,互相呼應,那就是失敗的。例如:
壹勞永逸,長生不老;
萬象更新大地。
這幅對聯無論從平仄對仗還是詞性來看,都是合理的,基本對稱的,但也不能算對聯。因為上下鏈接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壹起表達壹個完整的主題。第壹部分是北魏賈思勰《齊·姚敏·蜀植苜蓿》中的壹句話:“此物長存,植者壹勞永逸。”第二聯是壹般的春聯句子,兩者互不關聯。
對聯有多種聯系形式。有些對聯不僅內容相關,形式也相關。為許寫了壹副對聯:
只有貧病交加,那才叫窮人;
只有不拿錢,才能做個清官。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窮;不愛錢,不交稅就不老實。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壹個“是”,壹個“是”表示其轉折。
有些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能讓人清楚地看到它所代表的因果關系,如雁門聯想: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部陽關之外有很多老朋友。
上半部分是因,下半部分是果。可見他們的內部關系非常細致。再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
四江第壹,夏四季第二,老人住在江夏。誰是第壹誰是第二?
三教九流在前,三才在後,童子為儒。他怎麽敢在前面後面?
第壹部張之洞聯引對聯,題“四水”“四季”,意在設問,刁難。二聯領袖梁啟超以“三教”“三才”為正,不卑不亢地回答。對聯上半部分故意刁難,下半部分借題發揮,上下有效呼應,在內容上達到完美契合。
無論是抒情的風景,懷舊的往事,以物表誌等等。有必要借助隱喻來恰當地打開和關閉。不能只是為了寫風景而寫風景,而是為了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協會:
風雨之聲,讀書之聲,聽覺之聲;
家事,國事,天下大事。關心壹切。
第壹部分意在寫壹個場景,第二部分卻致力於表達其野心。兩個不相幹的東西互為利用,所以第壹部不僅僅是為了寫壹個場景而寫壹個場景,那句“聽到聲音”傷透了作者的心。第二部的“關心壹切”是作者的本意。
(C)簡潔的文本
對聯之所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簡潔、傳神、短小、易流傳、精致、朗朗上口。
對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我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還在於作者對對聯的高度濃縮和提煉,使其比賦、駢文更簡練,比詩、詞、曲更靈活。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清楚就行,比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連:
聽聽鳥兒說些什麽;
問花在笑誰。
這個人把風景寫得擬人化,提醒人們這個地方壹定是壹個鳥語花香的風景區。短短八個字,中華全國聯合會準確概括了百花齊放、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觀。可謂妙語連珠,又似吉林長白山高山亭:
千峰拔地;
天空中的壹萬天。
這幅對聯是在說,千峰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猶如群臣手中的玉拱,面向天空。作者如果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僅憑幾個數字,是絕對不可能描繪出如此壯麗的祖國大好河山畫面的。看看周恩來年輕時寫的壹幅贈言對聯:
直立的大海;
立馬昆侖。
這幅對聯只有八個字,卻凝聚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刻的情感。從對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為救國而生的偉大胸懷和為中華之崛起而戰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是言簡意賅,用詞如金。單詞和句子的提煉是很難的,不像有些人說的,簡單易行。其實,做壹副精彩的對聯並不比寫壹首詩容易。
語言要精煉,還要結合生活的經驗,這樣的聯句才能簡潔合理。運用誇張、類比等手法,壹定要貼切、自然、有針對性,切忌離題萬裏,讓讀者讀得可信,嚼得津津有味。像壹個淋浴大廳:
這裏清正廉潔的人;
親戚是被遺忘的朋友。
寥寥十四個字就把這裏的風景提醒的淋漓盡致。文筆優雅,新穎,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聯句上半部分用的字都不能用在下半部分,否則再好的對聯也是“重字”大忌,犯了重字就不美了(巧聯除外)。如“春風融雨;花木逢春”,從詞性來說,可以說往往是對的,但對聯中的“春”字是禁忌,即使字的意思是美好的,也是不可取的。"
(四)節奏清晰
關於對聯的節奏,會在相關章節詳細討論。這裏只說明節奏和結構與層次的壹些關系。
對聯和詩的區別在於外在形式。即對聯的字數和長度不受限制,更加靈活自由,但有壹點必須註意,就是上下對聯的字數必須相等。換句話說,所有對聯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節奏靈活,但不亂。所謂靈活的節奏,就是沒有固定的程序,只需要在長聯中做壹個大致的平行與平行的交叉,因為節奏與平行與平行是同壹個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於七字以下的短對聯,由於字數少,要求應該更嚴格,但無論如何,在不損害字義的前提下,上聯的尾字要無聲,下聯的尾字要平。壹些著名的聯賽打破這個慣例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作為新手,壹定不要跟風。還是壹起努力比較好。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屬級。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整理成壹個便於記憶的公式:
上下連接詞必須相同,
言語不通。
這些連詞有機地結合在壹起,
最忌諱的就是孤立西方和東方。
雜亂和冗長是個大錯誤,
形象完美是壹句話的關鍵。
節奏不壹樣,
壹曲三嘆不盡。
常見的對聯(短對聯)有以下幾種:
第壹,平行關系
上下對聯形式平行,聲調壹致。上下對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解釋同壹件事,表達同壹個主題。這種形式的對聯常用在句子中,如“也”、“妳”和“都”...和”,而且可以說沒有聯想、沒有關聯詞的意思是合法的。
看遊鈞寫成都武侯祠對聯;
兩敬三顧。
壹雙千年的腳
作者通過抓住最能表達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即“二表”(即“前後師表”)和“壹對”(《隆中對》)來致敬諸葛亮。顯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成就。聯合語言簡潔明了,讓人驚喜。這種對聯,筆畫濃重,色彩厚重,形象生動,但處理不當,就會顯得單調重復。
第二,連貫的關系
上下對聯按時間順序描述連續的事件,或根據連續感形成,稱為連貫。關聯詞常用“已經………………”和“剛剛…………”等。例如:
臺灣省省已歸還日本。
頤和園還有另壹個天花板。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後來有人主張辦海軍強國,慈禧卻用海軍的公款修建頤和園供她個人享用。所有的中國人都很憤怒,有人寫了壹副對聯來諷刺它。
第三,遞進關系
對偶與句子輸出的關系是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這叫遞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形勢”、“更”、“不僅……而且”。比如理發店:
不要教白發使人老。
我更喜歡春風吹我的臉。
在敘事層面上,下聯比上聯更有深度,下聯用了白駒《草》中“春風又高”的詩句,寓意特別強烈,這就是對聯之美。有些連詞省略了表示遞進關系的相關詞,而不減少其遞進意義。比如壹個招待所:
門口都是客人。
這就是家。
對聯末尾用了關系詞,但還是代表遞進關系,所以放在這壹類。
第四,假設關系
這種句法關系稱為假設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如果”、“如”、“方便”、“如果…就”、“如果…就”等。
正如啟功寫的壹副對聯:
如果壹杯水如其名般清淡。
迎新村茶比酒更香。
如果名利淡如壹杯水,妳會覺得農夫的綠茶比酒好。
動詞 (verb的縮寫)條件關系
即句子提出條件,句子得到結果。這種句法關系就是條件關系。例如:
勤快壹點,少要壹點。
促進長壽
天地入胸
文章生風雷
稍微翻了幾本書
妳應該得到三餐。
“多勤少欲”是條件,“長命百歲”是結果,滿足條件才能達到結果。以上三胞胎都屬於這壹類。
第六,轉折關系
壹句話推導出條件,但句子卻反方向敘述,這叫轉折關系。這種語法在對聯中很常見。相關詞“但”、“卻”、“然”常用,但有些不用。比如理發店:
雖然是瑣碎的技能。
但這是功夫在上面
對聯第壹部分的“精藝”在於壓制,第二部分的“在上面下功夫”,意在促進。
再比如:翁同龢的自題對聯:
文章真的是講氣質的。
風雨來時談笑深。
這幅對聯雖然沒有使用關聯詞,但不難看出還是壹個轉折。兩個境界有壹種親近的感覺,但轉折點是山轉花明。關聯詞的選擇取決於作者對內容的處理和作者對詞的好惡。沒有確定的方法。
七、選擇關系
上下兩句分別說兩件事,表示是替代關系,這叫選擇關系或取舍關系。常用“與其”、“不如”、“但是”和“不”,如:
渴望完美:艾倫·哈特·佩納的故事
不是為了瓦泉。
這幅對聯與寧有直接關系...不是……”,表現出剛正不阿的英雄氣概。
另壹段婚姻:
而是為了永恒。
為什麽要觀望對方?
可以看出,這是壹對分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系
句子和對偶分別演繹因果關系。壹般壹句話講的是原因、理由、結果或者結論,但也有倒裝句。
例如,壹個棉花商店協會:
居千瀨慕雪
變成萬家春
前壹句是因,意思是棉花豐收的景象,後壹句是果,意思是有了棉衣,大家就不再覺得冬天冷了。
另壹個例子是雁門協會:
在前方的道路上,壹定會有親愛的和真誠的朋友
從西部陽關走出去的老朋友很多
這是壹個因果倒裝句,句子是結論,對仗句是原因,倒裝句可以給對聯增添文藝色彩。
九。目的關系
句子和對句表達了目的和行動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句子是目的,句子是動作或措施,但也有顛倒的人。
看下壹副對聯:
巧妙管理成千上萬的事情
加千萬顆心。
句子說做什麽,就是行動;句子說的是目的。
再看另壹副對聯:
忍使國衣落易帝。
把中原的英雄們還給我的國家。
這幅對聯是石達開寫的。那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再也受不了“義帝”(清朝統治者)的壓迫,我們打算采取行動;下壹聯講的是要達到的目的,這個對聯是倒裝的。
以上三個例子都是短對聯。至於短句長對聯,讀者可以根據這個原理來分析理解,這裏就不贅述了。
對聯的結構,也就是對聯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對聯的語法結構必須互相照顧,互相對稱,即主謂結構與主謂結構相對,動賓結構與動賓結構相對,偏正結構與偏正結構相對,等等。對聯的結構決定了對聯的成敗。因此,對聯的完整組織有利於突出主題,使對聯充滿藝術感染力,這是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眉山聖濟寺工會:
半天-開放佛閣
平地——看別人
句子和對話由壹個雙音節結構和壹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壹致,讓人讀上口,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壹副對聯:
詩歌寫作-梅花月
茶煮-顧宇春
再看看:
勤勞的家庭春天來得早。
和諧,家晚了。
“春天來得早”和“顏去得晚”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戒指中流出。
人們穿著紫羅蘭花瓣走路。
意義的單位是壹、五和壹。“水”和“人”是名詞,“出”和“興”是動詞。“來自碧玉戒指”和“在紫羅蘭葉”是兩種相反的賓格結構。上下結構類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比較規整,形成壹種工整和諧的形式美。但是,由於內容的需要,它們有時可以是靈活的。比如:
世界上有佛教徒。
世界上沒有橋梁。
這幅對聯是二聯、二聯、三聯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聯、二聯、三聯。但宗四佛是動賓結構,而“長橋”是“長橋”的省略,是動態補語結構。在無害的情況下,偶爾結構不相似是允許的。這副對聯的節奏單位和意義是壹樣的。壹致是規則,不壹致是例外。不考慮壹致性,上下鏈接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句子和對話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才能形成良好的結構。另壹個例子是杭州雲起廟會:
水——流到石頭邊——流出——冷
風——從花中——來到這裏——芬芳。
它的意義單位是“1331”。“水”“風”“冷”“香”分別是名詞和形容詞。“石翔變”和“李從華”在賓賓結構上是對立的;“流出”和“過來”是動詞和趨向動詞,結構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結構,作品各部分的聯系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征是暴露出來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存在不是按照壹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另外,結構依賴於體裁,所以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都不同於其他體裁。對聯的結構也是如此。對聯的結構很少被提及。看似最簡單,不夠,其實不然。談及清代絕句,趙翼曾說“結構也要巧妙”。對聯的結構顯然比絕句復雜得多。先說對聯的結構。
1.對齊和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對聯要求嚴格對稱,就像飛機的翅膀和汽車的輪子。如果上下對聯字數相等但句子結構不壹致,那麽就達不到嚴格的對稱美。比如陳愛珠女士(大作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拿丈夫沈永熙聯:
年輕人背孔孟之道,長學生學用聲光化電為電,憂國憂家。人生病了,卻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死在了印刷品上。
壹個戀人,也就是良師益友,十年相濡以沫,把江邊打得粉碎,他永遠無法挽回。從現在開始,他將發誓遵守他的遺言,並管教他的雙胞胎。
這幅對聯感情深厚,用詞精致,但從結構構成來看,遠遠達不到嚴謹對稱美的要求。第壹聯第壹句是動賓結構,第二聯第壹句是主謂結構。《少年誦經》對《情人》不好,《孔孟之言》對《良師》不好。在我們漢語中,壹個詞可以是壹個詞,也可以是幾個詞。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同樣的短語。只有上下對聯短語壹致,即句子結構壹致,那麽整個對聯結構才能有壹種工整對稱的美。關聯性: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樂園找韓寒(平平)
村裏的老人喜歡講故事。
詞性和平仄都符合要求。可以算是對聯嗎?我不能。因為它有壹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兩句的內容互不相幹。因為壹副對聯要做到字對等,詞類相對,均勻和諧,上下句也要緊密相連,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再比如“在圖書館查資料,在動物園看虎狼”。同樣是兩個不相關的句子,根本不能算對聯。以上是對聯結構的壹般要求:上下對聯要對稱,要有聯系,這是任何對聯都要達到的。而對聯的內容、句法、風格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多種多樣,這是我們要進壹步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