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聽蟬的經典散文

聽蟬的經典散文

老房子的紗窗外,樹蔭下,有壹張席子;沏壹壺好茶,品品茶,搖搖老蒲扇,聽聽老槐樹上香蟬鳴。這是壹幅多麽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多少炎熱的夏日就這樣悠閑地度過。

蟬的記憶每個人都有,鳴蟬是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蟬也叫蟬。那時候我用面粉洗了點面筋在爸媽背後粘蟬。蟬非常警覺,經常撒泡尿,吱壹聲就飛走了。那是蟬的排泄物。我們經常在樹下被濺了壹臉。玩的時候忘記時間了。即使在森林裏呆了壹天,也不記得被蚊子咬過。那時,森林小溪的水是如此清澈。曹植在《知了頌》中這樣描述少年捕蟬:“有壹個狡猾的孩子,步伐在園中。離了朱智聰,姿態比猿猴更好。”曹植稱這些少年為“乖巧之子”,手腳快如猴,故“執軟竿,運氣略粘,我糾結。要飛越,方知人生之長。”由此看來,用竹竿粘蟬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懂得如何做這些“狡猾的孩子”的對手,也只能輕易屈服。

蟬是壹種大型植物吮吸昆蟲。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生命的頭兩三年,也許更長。在此期間,它從樹根吸取液體。然後有壹天,我破土而出,憑著求生的本能,找了壹棵樹爬。當蟬蛹背部出現黑色裂紋時,蛻皮過程開始。蛻皮是由荷爾蒙控制的。蟬蛹在青島叫蟬猴。蟬家族中的高音是壹種叫“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非常大的環狀發聲器官,身體中間是壹個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盤面可以快速開合,這就是蟬鳴顫巍巍的原因。

蟬只是壹種大昆蟲,昆蟲叫“文化”。蟬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蟬象征著復活和永生。蟬的“幼蟲”形象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上。在中國傳統藝術題材中,蟬是壹個常見的題材。用名珠雕玉、玉,就是取其形美、意美。金蟬的諧音是“錢”和“賺錢”,寓意高潔。佩戴金蟬可以為來年增添財運,財源也會滾滾而來。自漢代以來,有關蟬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其中以曹植的《蟬頌》影響最為深遠。本文首先描寫了蟬的先天品質之美,其次描寫了黃雀、螳螂、蜘蛛、蚱蜢對它的毒害,使蟬不得不逃避壹切困難,最後寫出蟬落入狡猾的孩子手中,最終成為人腹中之物的悲慘結局。這只蟬的命運是曹植壹生的真實寫照。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自己命運的深深不平和無限憂慮。據史書記載,曹丕繼位後,對弟弟們嚴密監視。曹植等人雖然加冕為王,但他手下的士兵只有幾百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殘。曹丕和曹植的女同胞曹彰,是武將。他曾經帶兵鎮守壹方,酒後突然猝死,莫名其妙。他死時才30多歲。後人懷疑是曹丕,但沒有證據。曹丕的當局對這些“國王”嚴加看管,他們必須得到許可才能離開十英裏外的車站。他們誰也不想當王子,但他們也不可能是普通人:“所有的王子都想到衣服卻得不到。”可見他們的自由被限制到了什麽程度,以至於曹植活到四十多歲才抑郁而死。

除了曹植的《蟬頌》之外,唐代的於世南、羅、李商隱都有傳世名作,都是以詠蟬抒情。《史記》中的司馬遷?《屈原與賈生列傳》:“蟬蛻於穢,而遠離浮塵。”意思是蟬雖然生在泥濘的地下,蛻了殼,飛到高高的樹上,卻沒有沾到泥。蟬壹直被歷代學者奉為“至德之蟲”,金?陸雲《寒蟬頌》說蟬有五德:“頭上有瑕,則無文。喝了帶氣的露水,就清澈了;不享受小米,就便宜;不窩裏住,就節儉;如果妳應該守時,妳就會相信。加冕之,取其容,君子可以行使之,侍奉君主,立之。難道不是美德之蟲?”這五德是:文、凈、誠、儉、信。蟬有這樣的品德,當我們聽蟬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去感受它嗎?

說起聽蟬,“聽”字讓人想起“聽雨”。自唐代以來,“聽雨聲”的詞數不勝數,其中李商隱的名句《聽雨聲》是壹首非常著名的詩,吸引了眾多詩人吟誦。其實殘荷聽雨怎麽比得上綠荷聽雨,但作者的妙語是講意境的,蕭瑟的秋雨打殘荷,有壹種美的味道。《紅樓夢》裏曹雪芹的林妹妹喜歡的那句“留荷聽雨”,李商隱聽秋雨,陸遊“小樓聽春雨通宵,明巷賣杏花。”聽春雨。在中國的古詩詞中,以雨為內容的佳作數不勝數,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來”“昨夜雨驟散,酣睡未消殘酒”“但今憶那夜,那風雨,不知折了多少花”“君問歸期未至,秋池夜雨起。”等等,這些句子流傳千古。最有影響力的壹首歌,聽雨,是宋?蔣捷的小美人魚?聽著雨聲:

少年樓上聽雨歌,紅燭幽幽。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闊雲低雁叫西風。

如今聽雨僧盧,鬢有星辰。悲喜總是無情的,壹直滴到天亮。

蔣捷用傾聽雨聲來連接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時不知愁滋味,醉生夢死。人到中年的時候,為了生活四處流浪。看到河面上的低雲,孤獨的大雁在哀鳴,我其實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經歷了晚年的混亂,情況慘淡,心情淒涼,不言而喻。誰也說不清他壹生的喜怒哀樂,有壹種看透紅塵的無奈感。在那舞臺前聽秋雨,任其滴答直到天明。蔣捷是宋末元初的壹位詩人。他經歷了朝代的變遷,國破家亡的痛苦,家亡的仇恨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蔣捷詞的題目是《聽雨》,但並沒有詳細描寫雨聲和聽雨的情景。而是通過聽雨的不同地方所表達的不同感受,來描述世界的變遷,感受滄桑。

季羨林大師還有散文《聽雨》,應該是近代最著名的《聽雨》代表作。大師的文章裏有壹句話:“聽雨本來就是壹件高雅的事”,它的潛臺詞是普通人沒有資格聽雨;大師也把自己定義為:“大概是介於雅俗之間的動物。”如此卑微地自稱“雅俗之間”,那我們壹定是俗人,所以不敢聽雨。如果我們抱著寓意,按照蔣捷的思路,我們只能把“聽雨”改成“聽蟬”,這有壹種獨特的魅力:

少年聽蟬佛塔,簾帷遮簾。風華正茂之時,聽著蟬鳴,姚思正低著頭徜徉在鄉村。

現在聽蟬鳴,悠然隱退。孫兒們滿滿的親情圍著膝蓋,在屏幕前努力工作到天亮。

我們的童年聽蟬是為了探索自然,憧憬未來;風華正茂的聽蟬,是工作的磨礪,是生活的責任,是鄉愁的煎熬;老年聽蟬,是童心,是遙遠的記憶,是生活的享受;《樓上樓下》也是生活變遷和社會發展的縮影。這是壹個和平繁榮的時代。生活在這樣壹個時代,我們難道不幸運嗎?聽雨和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並論。這是因為聽蟬不可能比聽雨更低俗。值得慶幸的是,《聽雨》和《知了》都是通過“雨和知了”這個“物”來展現人生軌跡,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懷。

金蟬作為壹種美味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曹植的《蟬頌》裏有壹句話,“把身體托付給廚子,化回炭就燒。”廚師們稱之為“廚子”和“燒焦”的燒烤,意思是淘氣的孩子粘上蟬,然後把它們做成美味的食物。現在的蟬蛹,不管是炒的還是炸的,都是很多人喜歡的美味。成年蟬很少吃。成年蟬和蟬蛹有什麽區別?

現在的蟬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麽響了,現在蟬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了。據悉,我國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餐飲抓蟬現象十分嚴重。由於蟬幼蟲在地下生活約5-12年後才能破土而出,因此蟬的數量因這種瘋狂的捕捉而銳減,有些地區夏天再也聽不到蟬的聲音。抓蟬蛹的人的方法和數量,足以讓蟬無子。蟬鳴,聲聲悲。當個體為了壹點小便宜,或者為了滿足壹時的食欲,試圖把可愛可敬的蟬吃掉的時候,人為什麽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呢?瘋狂抓金蟬的惡劣行為應該受到譴責。不要讓我們的後代看到和聽到圖片和傳說中的蟬。

現在人們註重環保,與自然和諧相處,蟬也應該得到保護,蟬文化才能發揚光大,延續下去。在華夏大地上,除了歌舞,聽蟬也是“俗人”欣賞大自然奇妙不可或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