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壹句中的“調地”二字,本身就有壹種清高的樣子,也有壹種悠遠的意思,所以老年人有用同樣的高度來表達自己感情的習慣。李商隱在這幅書法中有著怎樣的情懷?他說我來到這連綿不斷的城墻上,登上高塔。這個時候的長安離他那麽遠,我也應該在長安管好自己,可是我的心情又那麽可想而知。所以“調地”這個詞緊緊包含了他的很多感情,我們很難用具體的理性思維去分析。同樣,接下來的壹句話也是壹樣,我暫時不多說。
2.第二聯,李商隱開始敘述,這是他自己有感而發的原因,而這裏他用了壹種古詩詞中很常見的手法——典故。典故有很多種,如直接典故、間接典故、古典典故、現代典故等。李商隱對典故的重用可以說是獨壹無二的,也是他最習慣、最擅長的壹種藝術手法。典故的好壞,其實完全取決於妳怎麽用。我們看這兩個典故,壹個是賈誼,壹個是王燦。從年齡、背景、經歷來看,他們與此刻的李商隱十分相似。那麽,通過這兩個人的故事,我們就不難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悲慘遭遇和內心的憤懣。資料片後“上船”“疑魚”的典故也很獨特。
3.三重可以說是全詩的精髓,主要體現了壹種睿智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李商隱後期的詩歌中很少出現如此宏大的句子,這也與他的性格和生活經歷有關。另外,他對“永記江湖,還白發”這句話用了倒裝句,正常的順序應該是“還白發於江湖”,這也是當時壹些詩人使用的修辭手法。
4.最後壹副對聯,他用壹個典故寫了兩句。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讀出詩人的憤慨,可以說是直白,甚至有點憤怒。這也是李商隱詩歌中少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