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連”這個字怎麽讀。趕緊上網查壹下。原來我念的是“柴”,意思是同代人。
同行不是同行,不是微信好友,也不僅僅是社群。匹配“同行”的詞,往往有動力,有壓力,有效果。
同伴壓力最初的定義是,因為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他人的選擇。
現在,這種同輩壓力又多了壹層含義,就是指與自己同齡或者環境相似的人所取得的成就,這種給自己心理帶來壓力的現象叫做同輩效應。
這種壓力叫做動力。我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什麽樣的壓力才是動力?我認為同齡人的壓力是動力。
最典型的同齡人應該是大學同學。以前聽過新聞說“最好的宿舍”。大學宿舍有六個女生,六個學生都考上了研究生。
古代有這麽壹句歌謠,有實力相伴就不會弱,有光明相伴就不會暗。
舒婷的詩《致橡樹》中有這樣幾行:我壹定是妳身邊的壹株木棉,以樹的形象與妳站在壹起,根牢牢紮在地裏,葉在雲裏相觸。
這些例子實際上是在說同伴效應。
著名認知心理學研究者楊誌平也提出了壹個觀點,說同伴是壹個人不能墮落的底線。
說了這麽多,這個同行跟我們有什麽關系?有很大關系。
我們要想做壹件事,持之以恒,取得成果,就必須在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裏,找到與我們步調壹致,或者認知能力比我們略高的人或群體。
現在很多人報了網課或者社區,看到大咖或者明星就盲目交錢。報了班之後發現自己只是這個社團的壹個小姑娘,玩起來很無聊。
這其實就是離我們太遠的人或者離我們太遠的人都不會有效的促進我們的成長。
真正能影響我們的人是我們的同齡人。
所以,我們應該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加入同輩圈子,無論是同輩壓力還是同輩動力,對我們總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