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片土地》是現代詩歌史上廣為傳誦的抒情佳作。與壹只鳥對土地的眷戀相比,它生動地表達了深沈真摯的愛國情懷。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聲,更能表達詩人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焦慮和疲憊。表現了艾青對土地的真摯熱愛。在個體生命的渺小和短暫與大地生命的浩瀚和永恒之間,詩人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真摯深沈的愛,把自己想象成壹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繞著祖國飛翔,為祖國歌唱不休,既唱出大地的苦難和悲憤,也唱出大地的歡樂和希望;即使死了,也要把整個身體融進祖國的土地裏,以示對土地的熱愛。全詩感情濃烈內斂,基調深沈憂郁。可以說,時代的投射和真實的感情的結合,使得這首詩的感情異常真摯,更有感染力,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詩歌欣賞
《假如我是壹只鳥》,全詩以這樣壹個意想不到的假設開始,讀者不禁要問,“鳥”的意象與作者要贊美的“土地”有著怎樣的聯系?
我也應該用沙啞的嗓子唱歌。在炮火連天、國運當頭的關鍵時刻,壹只看似無足輕重的小鳥,卻要奮力拼搏,用自己的聲音發出不屈的聲音。這提醒人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壹只吃了很多苦的鳥,它的歌聲是用它的壹生做出來的。
下面四行描寫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其核心是“土地”。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對象前面加了長修飾語。
《這片遭受風暴襲擊的土地》是這片土地被日寇欺淩的寫照。
“永遠奔湧著我們悲憤的那條河”,土地上的那條河,象征著人們心中長期郁積的悲憤。
“怒風無休無止”,吹過大地的風,象征著人民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森林的無比溫柔的曙光”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和獻身的獨立和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這片土地。
“後來我死了/連羽毛都爛在地裏了。”當這只鳥活著的時候,它盡力為這片土地歌唱。死後,它將整個身體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壹體。
在詩的第二段,作者從上面對歌手動態的描述,轉到壹個“我”的特寫。這是通過提問來完成的。壹個“為什麽我常常熱淚盈眶”和“熱淚盈眶”的靜態特寫,表現了心中久久揮之不去的悲憤和痛苦的情緒。“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目睹山河破碎,人被炭抹的現實,我對祖國的愛越深,心中的痛就越強烈。
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是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在那個苦難年代對祖國真摯熱愛的告白。這種愛至死不渝,不僅僅來自詩人的內心,更是全民族愛國情感的濃縮。艾青用這兩首詩,表達了那個時代中華兒女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