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感受兒歌表達的情感,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理解童謠的基礎上,嘗試模仿童謠。
3、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願意積極為自己和他人服務。
活動準備:
1,地上有很多種玩具。
2.幾張人的照片。
活動流程:
首先,讓孩子們整理散落在地上的玩具。
第二,說:孩子在慢慢長大。妳現在要做什麽?(在家,在幼兒園)
第三,老師背誦孩子對兒歌的欣賞。
(1)問題:聽著,妳跟誰說話了?
(2)問題:明明對媽媽說了什麽?妳對爸爸說了什麽?妳對奶奶說了什麽?妳對爺爺說了什麽?
(3)童謠理論。
第四,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模仿兒歌。
問題:妳還有什麽想對媽媽說的?對爸爸說什麽?對奶奶說什麽?對爺爺說什麽?
活動延伸及建議:試著用寫信或畫畫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我長大了。
活動反思:這學期我被調到了中學壹班。對於壹個剛上完大班的老師來說,我總覺得中班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也經常聽到家長跟我說,他們的孩子在家什麽都不做,不會吃飯,不會自己穿衣,玩具也不會整理,所以我針對這些情況對這個班做了精心的安排。
活動中,我第壹次用了提問的方式,“妳的小手會做什麽?”,為孩子們在活動中模仿兒歌做了鋪墊,也讓他們體會到了身體的成長。
我根據童謠的內容在活動前準備了教具,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童謠,成功地引導孩子們理解和掌握了童謠的內容,輕松解決了活動的重點。在我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簡單地講述和比較自己的照片和文章,談論“他們在家裏會做什麽”。通過讓孩子暢所欲言,滿足了孩子“我想說,我想說”的欲望。然後我根據課前童謠的內容做了相關的圖片(爸爸,媽媽,奶奶,我,衣服,腳,桌子,燈籠)。讀童謠的時候,我按照童謠的順序壹個壹個的展示,讓孩子看著畫面就能輕松讀懂整首童謠。我還在活動中帶孩子集體朗讀,采取接力朗讀和單讀的方式,激發了孩子朗讀的興趣,加深了孩子對兒歌的記憶。
活動結束後,我發現我只關註了兒童詩歌的內容,而忽略了模仿。只是我把孩子能做的事情融入到兒歌中,沒有完全完成教學目標。我認為,在活動中,應該讓孩子用“我知道xx”的句式大膽表達,並適時根據孩子所說的內容,讓孩子自然地將兒歌的內容遷移到自己的現實生活體驗中,自然地進入第三環節,創作兒歌。這樣,孩子們就可以積極地創作自己的兒歌,從而體驗到創作和成功的快樂。
下次開展這項活動,我壹定會圍繞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