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

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

第壹,反復閱讀,初步體會詩歌的感受

在以意境為中心組織教學之前,學生首先要明白什麽是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就是具有“意義”的“意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感情的客觀意象,是客觀意象通過詩人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意象,是被賦予了更多主觀色彩的、不同於生活本來狀態的、能被人感知的具體的藝術意象。所謂意境,就是作者調動生活的積累,運用藝術的表現手法,綜合各種意象,將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意象融為壹體,創造出來的“意境相融”的境界。“詩言誌”“歌以情為懷”。詩歌往往不會對客觀現實進行全面、具體、細致的描述,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片段,描繪出壹幅幅感人肺腑的人生畫卷,襯托出與這幅畫卷相壹致的意境(氛圍)。

學生明白什麽是意象和意境後,要反復讀詩,初步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詩可以被喚起、被觀察、被分組、被怨恨”,這在壹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個人感受,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情感體現在詩歌的字裏行間。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其實是通過閱讀和品味詩的文字,通過“物”來還原詩人當時的感受。好的閱讀能體現詩人在詩歌中的感受,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詩歌的意境。朗讀時,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學習詩歌的情景,簡要介紹詩人的時代和寫作背景以及詩歌的具體內容;其次,引導學生準確把握閱讀速度、發音水平、情緒抑揚頓挫、適當停頓;然後,讓學生從優美的節奏中感知整體,進入情景,把詩人的形象變成學生自己的形象,從鏗鏘的旋律中進入情感世界,讓學生陶醉在詩的情境中。讀壹百遍,其意不言而喻。反復吟誦不僅使學生註意到音樂效果和意義,而且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對詩歌有了深刻的理解,探索了詩歌所蘊含的意境。

二、拓展聯想和想象,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體會詩歌的藝術美。

反復誦讀詩歌,使學生對詩歌意境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要引導學生對詩歌意境有更深的理解。對於詩歌的意境,教師自己也要細細琢磨品味來“品味”它的魅力,那麽如何才能把這些細微的感受帶給學生呢?不能把個人的理解和感受強加給學生;妳不能對學生說:“妳只能理解,不能解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體驗詩歌的藝術美。古代詩人通常不會在詩歌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在自然或社會場景中尋找合適的載體,通過描寫自然景物或社會場景來包容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作品中的意象充滿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這種情與景的交融達到了詩的意境。王國維曾說:“過去詩歌有景物語言和情感語言的區別。我不知道所有的風景,但所有的感覺。”在古典詩詞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點。詩人有時以情觸景,景含情;有時因為感情上的風景,移情入景;有時借景抒情,在靜靜的敘述中寄托深情。但是,這種情感是無法只用語言來傳達的。我們可以利用古詩詞“詩中有畫”的特點,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這種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詞中蘊含的詩意。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抽象的文字符號與形成生動多彩的畫面之間的橋梁是想象思維。詩人的創作過程離不開想象。他要通過想象來豐富和表現某種境界,欣賞者要用想象來復制或豐富詩歌的意境。

三、意境的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從而再現詩歌的情感美。

經過對詩歌意象的豐富聯想和想象,學生對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但仍是模糊的、籠統的。蘇軾看過王維的畫後曾說:“詩中有畫,引人入勝;看畫,畫中有詩。”其實很多詩都是很美的畫面。透過這些畫面,我們可以窺見詩人的內心世界和他所體驗和創造的“言不盡意”的意境。引導學生理解這種情感,要從滲透著“情感”的景物入手。如果把這些場景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對畫中的意境有壹個直觀的感受和具體的感知,就能自然而然地把他們引入詩人創造的意境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畫面之美和詩歌的意境。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中景物與情感的關系,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理解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