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兒童詩歌的有效教學,教師首先要把握兒童詩歌的特點,如適合閱讀、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潔而精練、“高雅”、趣味性強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閱讀、理解和寫作為重點。
關鍵詞兒童詩歌閱讀理解寫作
總覺得兒童詩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我們自然願意讓孩子讀唐詩、宋詞、散文甚至百家爭鳴,但對於難度適中、內容清新、童心未泯、節奏鮮明的兒童詩歌卻不夠重視。三年前,我想去書店收集壹些好的兒童詩歌,找遍全城,但收獲甚微。後來只好求助於圖書館,求助於童書,求助於學生雜誌,壹壹積累。
幸運的是,我們的教科書對兒童詩歌給予了應有的重視。目前,壹、二年級各版本教材中,兒童詩歌(包括兒歌)占閱讀項目的40%左右。這個分量終於引起了壹些老師的重視,尤其是低壹級的老師,很多老師開始思考如何教孩子的詩。
在討論如何教兒童詩歌之前,我們先思考壹下兒童詩歌的特點。只有特點明確了,教學才能有的放矢。就像了解說明文的特點壹樣,我們只知道如何閱讀說明文,重在找知識、找主題、找依據;知道了故事的特點,就知道怎麽讀故事,重點是找到伏筆、高潮、巧合、關鍵事件;只有了解了戲劇的特點,才能知道如何讀戲劇,重點是找時間,找場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語言。那麽兒童詩歌有什麽特點呢?
(1)適合閱讀。兒童詩歌是詩歌的壹個分支。它首先是壹首詩,而且是用感性的、簡潔的、有節奏的、壹枝壹枝的語言來表達的。我們來看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聽,秋天的聲音》第壹節:“聽/秋天的聲音/樹搖胳膊/'刷'/是黃葉的聲音。”長短句節奏分明,疊詞和擬聲詞有節奏感和力度感。讀這樣的兒童詩,簡單又充滿樂趣。
(2)貼近兒童生活。讀韻文對孩子們來說是壹種樂趣。但是,背誦壹段不知所雲的詩句並不能增強孩子對文字的興趣,所以我們需要在詩歌中加入他們熟悉的生活元素。兒童詩歌,顧名思義,與成人詩歌的不同之處在於詩人善用兒童的身心特點,在詩歌中依托兒童的生活。比如人教版壹年級第壹冊寫的詩《影子》,在孩子眼裏就是壹個奇妙的場景。這種場景,成年人可能沒有好奇心和閑情逸致去關註,但卻是孩子們世界的焦點,這樣的詩句必然會引起孩子們的註意。
(3)語言簡單而精練。孩子對單詞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否認孩子在閱讀和背誦的時候會對那些難懂的單詞和句子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兒童詩的作者不得不考慮文字對兒童的陌生感,以及這種陌生感給他們帶來的閱讀障礙,這對兒童詩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他們在寫兒童詩時,會盡量避免生僻字,不追求某些詞語的替代使用。他們追求的是通過恰當巧妙的放置,讓壹些常用詞煥發出詩意。比如小竹筏在壹個畫卷的世界裏遨遊,壹只雞畫竹葉的畫,楓林裏升起壹面火紅的旗幟,樹被風吹動的搖曳。
(4)更加優雅有趣。有人可能會說,兒歌具有“語言充滿韻律,描寫兒童生活,語言的本質”的特點。兒歌和兒童詩有什麽區別?兒歌主要來源於民間傳承。兒歌以音符、實物、娛樂為主。它們很受歡迎,主要由學齡前兒童演唱。它們是初級的和入門的。兒童詩主要是詩人創作的,相對“雅”,重在意趣和意境的表達,不求實用,只求想象,表現出很深的藝術度。比如人教版壹年級下冊的兒童詩《鞋》,就以鞋和船的象形,用隱喻的方式,把家的溫暖寫成“港灣”。
說實話,我們平時對兒童詩歌的教學程序太明確了:先解題,再解詞,再理解內容,最後練習。三眼壹板,缺少變化。我們平時的兒童詩歌教學也過於理性,兒童欣賞詩歌是老師過度幹預的強制性欣賞。我們常常讓孩子用解剖的眼光對兒童詩歌進行理性分析,我們太喜歡揭示詩歌的“真相”了。現在我們已經大致掌握了兒童詩歌的主要特征,可以思考如何教兒童詩歌了。我們兒童詩歌教學的方向肯定是方向——語言,兒童生活,興趣。我們的兒童詩歌教學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
以“閱讀”為重心的詩歌教學
我之前說過,兒童詩歌適合閱讀。課本上的兒童詩詞,短則三五句,長則十幾行或百余字。這些詩,有的讀起來像是心裏話,有的像是穿越山泉,有的像是抒情小曲,零零碎碎,條理分明。因此,“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首選。私塾先生在老式的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朗讀和背誦所有的單詞。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這種“壹讀到底”的做法,但其貢獻不可否認。所以在我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之前,我就簡單的讓學生讀,讓學生大聲的讀出來,讀出來節奏,讀出來韻味。兒童詩要多讀的第二個原因是,閱讀有它自己的作用。清音的朗讀是壹種全身性的練習,在這種練習中,妳可以直觀地看到文本,用嘴發出聲音,聽到和聽到聲音,理解原因,用心體會感受。它是調動耳、眼、口、腦等感官的壹種主動的全身運動,能使記憶更持久,幫助妳理解、體驗情緒、感受意境。
當然,也有老師關註了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閱讀。如何幫助?壹、感受兒童詩歌的音樂美。我們以《聽,秋天的聲音》這首歌為例。長短句的組合,雙音詞和疊字的頻繁使用,關鍵詞和韻內的重復,我們在指導朗讀時可能不會指出這些“文學觀念”,但我們需要通過停頓、輕重、快慢、高低來引導孩子讀全詩的節奏、聲調和韻律。二是契合兒童詩歌的意境。閱讀兒童詩歌,不僅可以通過“閱讀技巧”來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與詩人相遇”。讀《聽,秋天的聲音》。當讀到“秋葉刷刷,蟋蟀唱歌,莊稼唱歌”時,我們可以問:“妳聽到了嗎?妳感覺如何?“當讀到“秋天的聲音,在每壹片樹葉裏,在每壹朵小花裏,在每壹滴汗水裏,在每壹顆盛開的谷粒裏”時,我們提醒學生:“妳以為秋天的聲音還在哪裏?是什麽心情?“簡而言之,學生在讀詩的時候,可以回憶,可以想象,可以感同身受。我們老師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都是把孩子的經歷和詩人的情感交織在壹起。當學生在朗讀前有了感受和體驗,那滋味就完全不壹樣了。他們會由內而外的喜歡朗讀,因為他們發現朗讀其實就是在讀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